北京大學一百○六周年校慶

2020-12-25 光明網

本報北京4月24日電 今年是北京大學建校106周年。一系列慶祝活動今天拉開帷幕,其中尤以首屆國際文化節最為引人注目。

本次北京大學首屆國際文化節邀請了20多個國家的使節和留學生在校園集中展示各自國家的風俗文化,他們精心準備的展品和生動形象的表演博得了大學生的一致讚賞。北京大學

還專門為此次文化節設計了精美的紀念郵折。

北京大學目前與遍及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0餘所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了校際交流關係。每年到訪北大的外賓超過20000人次。1998年北大百年校慶以來有近30位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訪問北大並發表演講。此外,北大積極參加有關大學組織並承辦國際會議,與全球知名高校和學術機構交流教學理念和管理經驗。

目前,每年有來自80多個國家的4000名留學生在北大學習、生活。北大作為國際化大學,在越來越多的留學人員心中留下了美好的記憶。

今天清晨,北大還邀請天安門國旗班的戰士專程到校內舉行了升旗儀式。在這塊五四運動的發源地上,年輕的學子們宣誓,要砥礪意志,振奮精神,只爭朝夕,奮發有為,以實際行動讓五四精神代代相傳。

今天還舉行了北京大學教育展、《中國歷代美學文庫》首發儀式、紀念五四運動85周年暨第四屆學生五四獎章、班級五四獎盃表彰會等活動。今天晚上,「相約北大――北京大學106周年校慶活動暨首屆國際文化節專場文藝晚會」也在北大舉行。

部分來自燕京大學、西南聯大的校友今天也在北大再度聚首。

相關焦點

  • 鞏舒參加北京大學一百二十周年校慶書法作品邀請展
    北京大學120周年校慶書法美術展2018年4月27日在燕園拉開帷幕。100多位北大書法人和20位北大畫家雙展聯璧,以書畫藝術為載體,傳承北大精神,展現時代風貌,為母校慶生。本次展覽分為兩部分:「守正創新——北京大學120周年校慶校友書法作品邀請展」和「中國民主科學的先驅們——北京大學120周年校慶校友北大歷史人物美術作品展」。在北京大學全球大學生創新創業中心舉辦的書法展共展出130多幅北大校友的書法作品,展覽將持續到5月6日。在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舉辦的繪畫展共展出作品20幅。
  • 北京大學迎來122周年校慶
    5月4日,市民、遊客在北京大學西門前參觀。當天,北京大學迎來122周年校慶。
  • 北京大學120周年校慶棋類聯誼活動舉行
    5月5日,作為北京大學120周年校慶系列活動之一的「隨行付杯」棋類聯誼活動暨《圍棋與國家》系列叢書進校園活動在中關新園舉行。本次活動由北京大學校友會主辦,北大校友圍棋協會(籌)、北京大學圍棋協會、北京大學中國象棋協會、北京大學西洋棋協會共同承辦。
  • 北京大學122周年校慶系列活動來啦
    北京大學「學生五·四獎章」榮譽稱號設立於1998年北京大學百周年校慶前夕,是北大授予學生個人的最高榮譽,每兩年評選一次。」北京大學建校122周年校慶北大人全球線上跑簡介:參與活動的校友可在5月4日6:00-23:00間,完成5.4km以上距離的跑步,可用任意運動軟體記錄軌跡,同時也鼓勵在家利用健身器材,拍照記錄最終公裡數即可。
  • 122周年校慶前夕 北京大學推出「圓夢新一代」MV
    來源標題:122周年校慶前夕 北京大學推出「圓夢新一代」MV 「祖國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就是青春綻放的舞臺!」
  • 百廿北大 一生燕緣——致敬北京大學120周年校慶志願者
    5月6日,校慶周已接近尾聲,盛大節日中的助力者——校慶志願者們依然在崗位上毫不懈怠地進行最後的服務。那麼校慶活動中的他們是什麼樣的呢?一起來回顧一下吧!「我們來自江南塞北,情繫著城鎮鄉野」 經過漫長的招募和選拔過程,共有2297名同學加入校慶志願服務行列。
  • 北京大學建校120周年校慶紀念大會舉行
    今天(5月4日),北京大學迎來迎來建校120周年校慶。校慶紀念大會學生需抽籤入場「紅樓飛雪,一時英傑」 「眼底未名水,胸中黃河月」,一曲《燕園情》,唱出了北大120年的歷史,從沙灘紅樓翻湧的新文化,到西南一隅的篳路藍縷,最終在燕園安頓新歲月。
  • 用特殊方式為你慶生——北京大學122周年「雲校慶」紀實
    2020年5月4日是北京大學122周年校慶紀念日。「戊戌年大學堂創立是北大之始」,從那時起,無數先哲的青春開始匯聚,融成燕園永恆的春天。回首這百廿餘年,北大亦在蓬勃生長。從沉沉暗夜走向光風霽月,見證了一個民族的崢嶸歲月。她正從深厚的歷史積澱中奮勇崛起,和國家一起走進新時代。
  • 【117周年校慶】北京大學圖書館舉辦「新文化運動與北京大學:紀念...
    「新文化運動與北京大學:紀念《新青年》創刊一百周年」展於4月28日至5月4日在北京大學圖書館展廳展覽。本展覽由北京大學圖書館聯合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共同舉辦。展覽的圖片文字部分主要由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編寫設計,分「點燃新文化的火炬」「吹響新時代的號角」兩部分,全面介紹了新文化運動及其意義和深遠影響,重點揭示了北京大學在其中的重大作用和積極貢獻。
  • 《北大築夢圖》獻禮北京大學120周年校慶
    為獻禮北京大學120周年校慶,致敬北京大學的偉大貢獻、光榮傳統和傑出風骨,東方畫卷團隊聯合北大部分師生和校友,以及央美等九所藝術院校的部分師生共同創作了《北大築夢圖》長卷。長卷由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厲以寧教授題詞,北大前常務副校長吳志攀教授作跋,全國青聯委員、文藝復興研究院研究員、著名書法家單純剛手書跋文。
  • 北京大學121周年校慶之日,今天,北大師生為時代而歌
    今年是五四運動100周年,也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今天是北京大學121周年校慶之日,一早,北大官微發布的震撼大片中,四代北大人同唱《歌唱祖國》的畫面已在朋友圈刷屏。上午,在北大靜園草坪,北大師生以「百年追夢路,時代圓夢人」為主題,上演紀念五四運動 100 周年青春詩會,以表達對五四運動的最崇高敬意和對祖國的最深沉熱愛。演出開場,北大師生以一首氣勢恢宏的《我愛你中國》開場。持續一個小時的演出分為上篇「赤子情懷」和下篇「青年力量」。
  • 河南大學110周年校慶繪畫作品徵集
    作為我校110周年校慶的作品創作,作品要堅守「明德新民,止於至善」校訓,傳遞110周年校慶主題的精神要義,秉承光榮歷史和辦學成就,彰顯河南大學特有的百年文化積澱。3.創作作品畫種要求:創作作品須是繪畫類,作品可採用國畫、油畫、版畫、水彩、水粉、丙烯等形式。
  • 北大122周年校慶,清華送16字祝福,網友表示:怎麼年年都校慶?
    122年校慶,這不逢十,不逢五的,就開始校慶,真應了一句話:有的大學年年都校慶,而有的大學從來不校慶。北京大學又校慶了,今日,清華大學官微發文送上賀禮:@北京大學122周歲生日快樂:「未名博雅,家國天下,學堂門啟,北大常新。
  • 九三學社紀念五四運動一百周年座談會在北京大學舉行
    、宣傳部協辦,九三學社北京大學委員會、北京大學第二委員會、清華大學委員會承辦的「傳承時代擔當 弘揚科學精神——紀念五四運動一百周年座談會」於5月10日下午在北京大學中關新園科學報告廳舉行。來自九三學社北京大學委員會、北京大學第二委員會、清華大學委員會,以及九三學社各區委、區工委、直屬基層委員會、直屬支社的負責人和社員代表,社市委各職能部門的負責人和工作人員等共80餘人參加了此次盛會。座談會由九三學社北京市委副主委陸傑華主持。劉玉村在致辭中指出,百年前發生的波瀾壯闊的五四運動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
  • 北大122周年校慶清華送祝福 未名博雅家國天下
    北大122周年校慶清華送祝福 未名博雅家國天下時間:2020-05-05 09:50   來源:北京青年報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北大122周年校慶清華送祝福 未名博雅家國天下 今天,北京大學122周年校慶,@清華大學發文祝賀@北京大學122周歲生日快樂:未名博雅,家國天下,學堂門啟,北大常新
  • 北京大學120周年校慶在即 知名校友捐贈5000萬教育基金
    人民網北京4月24日電 近日,北大1980級西語系校友、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俞敏洪代表新東方向北京大學捐贈5000萬元人民幣,設立「北京大學新東方教育基金」,為母校120周年校慶獻上一份特殊的厚禮。
  • 北京大學122周年校慶,清華送祝福,考這兩所CP學校究竟有多難?
    中國名校北京大學122周年校慶清華送上16字祝福北大、清華是中國的一流院校。5.4日正是北京大學122周年校慶就在當日,清華大學官微發文祝賀@北京大學122周歲生日快樂:「未名博雅,家國天下,學堂門啟,北大常新。」
  • 浙江大學120周年校慶紀念大會慶典開啟
    浙江大學120周年校慶紀念大會慶典開啟發布時間:2017-05-21 10:27:36 Sun  來源:杭州網 浙江大學120周年校慶紀念大會慶典大會志願者    杭州網訊 5月21日上午9點50分,浙江大學120周年校慶紀念大會慶典開啟。
  • 北京大學開啟120周年校慶年
    &nbsp&nbsp&nbsp&nbsp本報北京5月6日電(記者王慶環)北京大學日前宣布啟動120周年校慶年。北大校長林建華表示,「成就、反思與未來」將是120周年校慶的關鍵詞。
  • 重慶市鳳鳴山中學六十周年校慶公告
    2017年,重慶市鳳鳴山中學將迎來建校60周年。為了梳理辦學歷史,總結辦學經驗,展示辦學成果,凝聚發展力量,推動學校發展,2017年3月至12月學校將開展系列校慶活動。在此,我們謹向長期關心、支持重慶市鳳鳴山中學改革與發展的各級領導、專家、學者和各界朋友致以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向歷屆校友致以親切的問候和真誠的祝福!60年薪火相繼,60載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