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曾經畫過的分析圖︱故紙
作 者:章魚
公眾號:馬貢多沒下雨
小編推薦:本文來自國匠城熱心小夥伴章魚的文章,作者已經從規劃編制部門轉型為了規劃管理人員,轉型半年後又對以前的一些經驗心得做了整理,紀念自己曾走過的那些畫圖的日子。分析圖不會逝去,會以新的形式綻放。標題裡的「逝去」的只是「舊時光」,一切都在變化,需要我們不斷進步。
寫在前面——「溫故而不知新」
2015年和2016年的一月,我以一年一更的神速,寫了兩篇關於規劃分析圖表達的淺薄文字,在微博和QQ空間(是的我那時候還玩這個)各來了一發,得到了許多轉發,虛榮心獲得了極大滿足。有人點讚,也有人罵我瞎扯淡。不管如何,這代表了我做設計一個階段的總結,偏頗與幼稚難免。如今回過頭來看,只有無限的感慨。
我承認,自始至終,在設計方面我都是個典型的外貌協會分子,惘顧邏輯與精準性,追求自己所謂的美,也為此吃了虧。2016一年的時間,由於接觸到的項目類型所限,我幾乎沒有一絲合適的時機去繼續研究圖面表達,轉眼間,2017年也要過去了,出於一些難以抗拒的原因,我離設計越來越遠了。所以,抱歉,我什麼也拿不出來了。
技術在迅速的更新,規劃也是。大數據、人工智慧這些嚇死人的技術滲入到各個專業領域。同樣,城市規劃的維度在不斷擴張,絕大多數人慢慢開始接受,沒有數據支撐的論斷與分析,只能屬於一廂情願。如果說以前屁股決定腦袋,至少現在我們會拍腦袋了,而且拍得越來越得法。
前些日子和老師閒聊,說起當年一起研究分析圖,仍然有種繼續寫一些東西的衝動,但他說,其實我們曾經寫的那些現在已經不適用了,現在的分析圖已經完全超越了那個階段。我們都認為,即便是再寫一本關於分析圖的書,也不能是為了美而強求美,必須要找一個新的切入點了,也許是大數據,也許是其他我現在還難以掌握的東西。
至於現在,我能做的、想要做的就是為這些舊文改改別字,調調語序和版面,做一個合格的入殮師。當然,我們從沒忘記留意現在的分析表達方式,為之感嘆的同時,也隨時準備再次邁入這股洪流中,看它將我們帶向何方。
壹︱掃盲篇:點線面的表達
作為一名樸實的城市規劃民工,再過半年即將畢業,讀研過程中參與了一些項目,有的打個醬油,有的全程搬磚,分析圖卻是妥妥的畫了兩年半,直到現在還在畫。雖然談不上畫的好,尤其不敢和同濟、深規院等一號院的牛人相比,但由於本人比較沒出息,喜歡琢磨這些小把戲,從本科做競賽到畢業設計再到工作室跟實際項目,幾年下來積累了一些經驗。古人云:有經驗不傳,肯定有危險。所以趁著清閒決定寫一寫留給工作室的師弟師妹和熱愛學習但還不太會畫分析圖的小夥伴們。大牛們請自動略過吧。
現在問題來了,為什麼要畫分析圖,有啥用?有人就問了:這不都是撿好的說麼?你不覺得自己很虛很忽悠麼?…最後會上升到職業道德問題。我的回答是:你說的對!我承認,分析圖有些忽悠成分,但這絲毫不影響它的重要性。規劃設計說好聽了是偉大藍圖,事實上也是一種被捧得過高不太接地氣的產品,需要包裝一下才能推銷出去,推銷出去才有人用,有人用了才有那麼點可能會落地,否則都是空談。畫分析圖就是為了體現設計者的想法,哪怕是你方案出來以後又反推的想法,我們要讓甲方知道設計師並不是胡吹,方案的生成,我們山人自有妙計,如果還能有些情懷,整個設計文本一口氣看下來,高端大氣上檔次,那就再好不過了。
我認為分析圖包括以下幾類:現狀分析類,理念構思類,方案分析類,總結闡述類。每一類都有不同的表達側重點,繪製程序也不太一樣。宗旨是:漂亮,準確。注意,這裡用逗號,因為在我等外貌協會腦海中,漂來永遠是第一位,哪怕犧牲點兒準確性。
軟體方面,一般得得同時用幾種同時開工,每類軟體製圖風格是天壤之別。我平時用到的基本就是三大件:CAD \PS\ AI。CAD不用說了,出方案用的,導EPS少不了,否則後邊沒法進行;PS基本是處理底圖用的;AI是畫分析圖主體的關鍵,肯定是出圖的趨勢。還有個軟體叫CORELDRAW,一些特性和AI差不多,畫矢量圖有優勢,但兼容性一般,就不提了。
在開始分類絮叨畫法之前,本篇先從分析圖兩個基本元素的繪製注意事項上簡單介紹一下,即是底圖、要素的基本處理(均為AI軟體)。
一、底圖
顧名思義是襯在下面的圖,圖層順序上也是比較靠下的。底圖用途是介紹基地的基本情況,所以一定要信息完整,但可惜它不是表達的重點,所以在整幅圖中(無論哪類分析圖)這老兄都要保持低調,在告訴大家基地所具備的的基本信息後深藏功與名。怎樣做到呢,那就是:「灰」「邊界消隱」「對比色」。
底圖的色彩不能太搶,所以一般情況老實使用淺灰色就好了,你如果有強烈衝動表達點個人情緒愛好,稍微暖一些(偏黃)或冷酷一點(淡藍灰)都可以。
以省域區位分析為例,我們可以從百度上搜個較清晰的山東省行政區劃圖或者地圖,置入AI,用鋼筆將它的輪廓描下來,去除邊界填灰色;新建圖層,根據置入圖片,把各市邊界用白色鋼筆線描出來,建立組方便圖層管理,在單獨將需要表達的地區(城市)邊界重新描一遍,去邊填淡暖色(或者能夠區別與底色的其他淡色),予以強調,這就是邊界消隱與對比色,不會使你的底圖添加過多的線條而導致視覺效果加重,也能較好的達到突出表達對象的目的。
切記,描邊不要用重色。基地分析類的圖也是如此,只不過不用填什麼色彩,一張素麵朝天的CAD現狀線圖是最好的選擇。尤其是在當前GIS橫行的大環境下,許多素麵朝天又不失風雅的宏觀區位底圖是可以直接生成的。同時插句嘴,大數據一定要引起設計師的注意,千萬別把全部家當壓在它身上,再牛的數據處理工具也無法代替你的腦子和直覺。
其次,底圖上需要將信息表達完整,無非就是重要的自然要素(山河湖海林),交通設施(重要鐵路、高速線路等),城市(縣、鄉)名稱及其中心城、駐地位置,其他對設計影響大的東東的位置等。此類元素用最簡單的幾何形體表達,城市位置名稱就是個圓點,高速就是根線,不用做什麼虛化描邊之類的,不是這一步的重點。在色彩選擇上同樣是高級灰,但應區別於底圖的色系,我個人比較偏向深紅表示路線和深藍表示水系。
二、要素
要素即是在底圖的基礎上,表達設計者思路的圖形元素,包括現狀的歸納、構思的表達、結構的提煉等。與底圖明顯不同的是,要素是出來搶鏡的,不說讓他們花枝招展,但肯定不能三俗,方法很基本:配色溫和、圖形簡潔。在這裡不得不提一下深規院的許多分析圖,實在是這方面的典範,完全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看起來女性化一些,細膩而有味道,比較符合當前大眾性冷淡風格審美傾向,是我一直學(piao)習(qie)的對象(如下圖)。
要素按形態分為點、線、面三類,不同形態表達不同內容,每張圖上的表達內容儘量不要多於這三種,因為分析圖畢竟是輔助性的,不宜大而全,控制不好就亂了,因此寧可多出幾張小圖,也不要鬍子眉毛一把抓。
1、點:主要用於位置標註、節點等級劃分、空間關係表達等,形態以圓及各類變體、方形、星形為主。點是分析圖要素中位於最上層的,圖層關係中一般從上到下為「點—線—面」,因此是應該最突出表達的。方法多種,基本歸為兩類:色彩反差、形態區別。
色彩反差顧名思義,既然底圖都那麼低調了,這時肯定得高調點,不然讓人看神馬呢。選擇色彩辨識度比較大的都可以,但色彩(這裡指基本色)儘量不要多於三種,否則會花。對於等級較為重要的點元素,使用視覺衝擊力較強的色(橙、深紅,都要偏灰一些,千萬不要用鮮豔的暖色),與其不同等級的點使用的色彩明度就要弱一些,灰一些。為了避免太灰而不明顯,可以使用AI的輪廓功能,加個白邊啥的就可以了。
不同類別的點元素,建議使用衝突色,最典型的就是紅和藍、或紅和綠。有人就問了:不是說紅配藍惹人煩麼?這個還是要依靠色彩和形式。藍色使用深藍、暗藍(但不要發黑),紅使用深紅、暗紅、紫紅,橙色使用接近泥土色、棕色,再調個百分之60的透明度,相信不大會惹人煩。
2、線:主要表示設計者需要提煉的路徑、發展方向、聯繫度等。線條在組織構圖上意義非凡,形態上講究「曲直分明、粗細易辨」。主要表現形式有直線、虛線、波浪線、各類箭頭。
路徑無非就是需要重點表達的道路、鐵路、航線等,鐵路還比較單純,道路就涉及到分級問題,我建議表達不同類別的路徑使用形態、粗細區分,而同類路徑的不同等級採用色彩區分。以住區道路分析為例,道路類別單一,分級明確,車行路沒必要使用過多形式,顏色區分即可,而步行路則可適當使用其他線型。
發展方向主要包括軸線、廊道等,也是圖面中最具組織力的構圖元素,一般出現在方案分析結構圖中。軸線的表達同樣涉及分級問題,這裡還是堅持路徑中的原則,以免圖面亂掉。但軸線可以用多樣的方式表達,複製一層置於上方,然後調細,改換為對比色,使軸線多條中心線,或者在兩側各偏移出一條細線,都可以予以強調和區分不同軸線。表達廊道時多會遇到綠化廊道之類的元素,波浪線是個不錯的選擇,選擇一條直線,選擇工具欄的效果,扭曲與變換,波紋效果,調整每段隆起數和幅度、平滑,即可。注意波浪線萬萬不要太浪,否則其他元素HOLD不住。
聯繫度是一個比較虛的概念,它不是神馬實體的存在,卻為規劃師所鍾愛,軸線也算是其中一種。這裡所說的聯繫度多出現於特定的分析表達,如現狀圖中兩個不同點之間的緊密度表現,或理念圖中試圖表達加強某些元素之間的聯繫度時,可通過複製偏移同條線段的方式表現,線條由外向內可做粗細漸變,色彩根據底圖顏色選擇較為明亮者,以避免死板。
3、面:主要在分析圖上表達特定的區域或斑塊,作為要素裡邊最下層的一位,雖然聽起來很LOW但還是要認真對待,因為它的配色和形態是以上兩者的基礎,根基不穩整個樹倒猢猻散。順帶說一下,繪圖順序應該和圖層順序反著……
面的表達方式比較單純,可表示不同功能分區、也可表示同類功能中的組團劃分和形態表達。配色方面,功能分區還是應遵照用地色彩表達,居住就是淡黃,商業就是紅,但你可以調的稍微高級一些,表太鮮豔,因為它還是要低調一些;非功能分區類的就無所謂了,同類型的分區採用同色系,色系之間可識別度要大一些,但不要過多,否則整個基礎就花了。
形態方面,是邊界問題。對於側重於理念傳達的分區圖,面的形態自由無妨,像一團細胞咬合在一起則味道更佳,在AI裡可以直接用「畫筆」繪製(自帶平滑功能),然後通過「直接選擇工具」進行調整、閉合。
對於需要明確表現各區域大小、形態者,考慮使用鋼筆工具老實描邊。在面域繪製完成後,可根據需要對邊界形式進行深化:對於重點表達分區的圖,可使用工具欄「對象」—「路徑」—「偏移」,做一下偏移,內部的面填色,形成嵌套效果;對於分區作為基底的分析圖,無需偏移,簡潔為主。另外,將面的邊緣調整為橢圓形的筆觸也不錯。
後話:
分析圖,尤其是方案分析,一定注意要素之間的結構、等級。儘管現在城市規劃對等級嚴明的結構體系有爭議,但在分析圖中結構等級一定要嚴格,否則整幅圖不成系統,設計說明也不好寫。點線面是分析圖構成的基本,三者的表達方式多種多樣,但同一幅圖中千萬不要每種要素出現過多形式,一般情況下,面的形態最多兩種,線的表現方式兩到三種,點的形式根據需要,形態類型不超過三種,其餘的用色彩劃分。
貳︱理念分析圖表達
去年我寫了第一篇有關畫分析圖的帖子,轉眼一年過去了,這期間畫了多少圖,哪張又是自己愛不釋手的?借一句胡嗎個的歌詞:只好歉歉的說,這個我說不好,這個我實在說不好……如果說上篇是基礎部分,這次想縷一縷理念構思部分,對一段時間以來的感想做一下總結與分享,也許以後業務更成熟一些再回過頭來看這些文字,會因有所進步而高興。
寫下這個題目的時候,我感覺接觸到的有限範圍內的大多數規劃分析圖正在走向一種無意義的繁冗,並引以為榮,尤其是理念構思部分。有時想:為什麼畫理念圖?是為了傳達思路,完善成果,還是僅僅為了滿足作為設計人員那點兒無圖不歡的怪癖?難道不能以文字替代?
眾所周知分析圖的本意是將複雜的方案構思以簡練的形式傳遞給目標群體——政府領導、開發商、專家,有時還有圍觀群眾。然而在這一點上往往有兩個誤區:其一,由於分析圖不是關注重點,因此很多人就認為這是個雞肋——方案做的牛,那個隨便畫畫就好了——結果出來本子以後萬紫千紅山東電視臺氣息爆表;其二,總希望充分展示浩瀚的靈感,林子不大卻什麼鳥都想往裡裝,最後結果就是多而無當。如果這兩點都具備了,那恐怕就沒法看了。
我認為,分析圖雖不是項目的重點,卻是吸引點,前期理念構思圖尤甚,雖沒必要投入太多精力,但應做精做巧。例如,構思有一個主要的足矣,大量理念同時出動反而削弱了核心。即便需要若干延伸性的理念去分別支撐結構、路網、重點片區等,也不宜突破主體構思。此處有個小插曲,兩三年前參與了老師一個項目,是一條城市重要河流兩側城市設計。由於包括老師在內的我們這個小團隊的研究方向就偏向城市設計,熱情度很高,看了包括同濟、深規院等大牛在內的大量濱水設計案例,當時也在協助老師編寫《城市規劃設計分析的方法與表達》一書,秉著理論指導實踐的原則,簡直是哪個都想學,都想借來用用——理念就像俄國套娃一樣,最後當局者迷,旁觀者更迷。如你所料,並沒有中標,評委意見一個字:散。回過頭來看當時的圖面表達,確實不太理想,可謂「勇氣可嘉,姿色較差」。同時也很遺憾,因為之後就再也沒有接觸過類似項目了…現在想想,那會兒真是發起瘋來連自己都打了。(如下圖)
下面說正題,我把參與的每一個文本中的前期構思理念圖分兩類:原則表述和方案構思。先分類介紹,接著分別展開。當然,主要針對城市設計。
一.理念構思圖的特點是什麼?
1.原則表述類
此類構思圖,也是我們一般所說的模式圖。顧名思義,是運用抽象的圖元組合表達原則性、基礎性的構思。有時在方案介紹前期,我們會列舉諸如生態優先、水綠交融等等的短語,作為一個引子來說明:「恩,這些我們都考慮到了。」這些「箴言」朗朗上口,實則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大實話。它們是鏡花水月,看得見摸不著,是每個規劃師的金科玉律,是很多土包子城市成天掛在嘴上卻永遠達不到的理想彼岸。然而很不幸,很多時候我們依然需要這些來充當方案介紹前的一句客套話,畢竟空間規劃翻來覆去就那麼些車軲轆話,而規劃策略又是文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麼把它們轉化為漂亮的圖形,效果顯然會比加粗斜線放大N號要好;另外,但凡你有幸畫了一幅(組)自己比較滿意且反饋較好的模式圖,留作儲備,以後需要時拿出來略加修改,完全可以繼續使用。
下圖是一組體現「綠脈織網,借山引水,多元塑心」的模式圖,是不是覺得它們有種隨遇而安的美德?
2.方案構思類
這一類理念圖,與實際方案的關係比較大,往往能反映出空間結構、路網、綠地系統等具體設計內容。因此,它們往往是在方案做完後反推出來的……不管你承不承認,有時設計人員的逆向思維,可真了不得。此類理念圖,應該將形態落實在實際基地(規劃範圍)上了,但沒有必要完全依照後期的方案分析深度來做,因為在邏輯上,這時候你還不知道方案是啥樣呢。我以為這一類圖最重要的就是把方案中的亮點,以抽象的形式展現出來,不要完全展現方案,否則後邊沒看頭了。
例如,方案裡做了貫穿基地的蜿蜒的綠道連結基地周邊的優勢元素,在理念構思中,也許直白簡練的透明綠帶疊加在基地底圖上,就足夠了(如左圖來自SMAQ公司Campus設計);如果方案中有等級分明的開敞空間,選擇在基地中放一個大圓,周邊圍若干形態不同的點,通過直線連接,即可表現這種系統性(如右圖)。
二.原則表述類
1.選擇圖元
畫模式圖前首先確定選擇哪種基本圖形作為構圖元素,原則是簡單明了。不同的圖形可以抽象表現不同類別的理念,例如方形適用於以網絡、街區尺度、均衡為特徵的理念描述,也易於通過均等劃分,來體現中心、次中心的均衡系統布局,如九宮格的中心格作為核心,周邊八格作為節點等;圓形、環形所具備的周而復始、中心性的特徵,使其特別適合展現循環、綜合包容的理念,通過AI的一些技巧,也可以轉化為以螺旋線為主題的吸聚特徵更強的模式圖,也一度是我的最愛。說句題外話,有一個螺旋圖從某次競賽時就用,用了一年,後來老師說「一看到這個蝸牛就知道是章魚畫的…」
另外,三角、正多邊形不同頂點和中心點之間的對等關係,也使它們比較適合表現等級、次序的理念。如下圖,我已經在不下十個文本裡看到了,也不知出自哪個設計院的哪位牛人,我想他一定有看著孩子獨步江湖的欣慰感。
2.列舉原則
由於我在畫模式圖的時候,習慣先隨手擺圖形,找到比較和諧的感覺時,再往裡安插文字表述,因此把列舉原則放在第二步。實際上按正常邏輯,應該和前一步同期進行,甚至先安排理念,再畫圖。在這一步,文字要與圖形相互反饋了。或許有時會發現,這個表現核心的圓形,是不是太大了,還是說可以再派生出一些中間等級的圖元,把整個等級體系加一層?或是說,圖面已經和諧了,而我使用核心這個詞兒有點言過其實?這一步都可以確定下來了。
3.圖文整合
這時可以加些輔助圖形,比如連接線之類,把附屬類的圖形和構圖中心結合起來,文字調整好大小,用灰度去區分文字的重要性,切忌五顏六色。小貼士:線忌諱太粗太深,適當透明一下。老師曾教導我,「能不能別把線畫的跟棍子似的,你要打狼啊?」
下圖是一組以方形為基本構圖元素的模式圖,此處要謝謝我的師弟大羊哥,若不是他問我,我都忘了這是我畫的,可見應該是沒費什麼時間的快餐圖。在他的指引下還找到了AI原圖。你看,仿佛在好久不穿的衣兜裡翻到了10塊錢,感覺賺了。
三.方案構思類
如前所述,方案構思類是理念、方案兼顧的分析圖,不太涉及方案具體內容。只可惜我的大多數方案構思都是反推的,所以實在對按正確的邏輯總結此類分析圖的繪製過程有心無力,只能寫下我自己的拿分點。不過也無所謂,我們要的是最後的成果,一個蛋撻好吃,何必去關心雞的成長經歷呢。
1.提取亮點,淡化背景
有時我們會看到一張理念圖,繪圖人員很明顯是個細心人,希望體現各種情況,我想如果有一隻狗在基地裡,他也想把它畫上去體現生物多樣性,即便圖紙比例是一比一萬。當然,也許更想體現工作量。但我覺得這沒有任何意義,因為可能出力和挨熊的,都是你自己。
在畫這類圖時,我傾向把這個基地填純色,淺灰,或只留灰色輪廓;接著把與基地有關的、方案中涉及的山河湖泊交通線路全部保留下來,用色等級較高(下面再說)。以上作為底圖,在此基礎上,可以把想表達的理念分類,做成組圖,此處「箴言體」又派上了用場。我傾向一種簡單粗暴的方式,直接把一種類模式圖扣在底圖上,把一些重要的節點、路徑、分區和方案中的具體位置稍微匹配下,就算完了。成圖一眼望去,必須是規劃元素最突出,其次是優勢現狀資源,最後是低調的底圖託底。下圖表現規劃項目的多元性,聚合能力。
2. 重視配色,簡化構圖
我給自己制定了一個原則,即是能用配色、構圖解決的問題,咱儘量不動用陰影雕塑發光效果。反映在工具上,能直接用AI畫的,儘量不用PS;能用PS畫的,儘量不用CAD……當你深諳配色構圖之道之時,便可以拋開這些ADOBE系列,使用集繪圖、文字、排版、匯報於一體的大殺器——PPT了。
配色是門值得研究的學問,但這也不是篇研究配色的論文,只好簡言之。我偏向將整個圖面的色彩分為三類:其一,底色,即是基地的顏色,使用輕度灰,能顯示出形狀即可,有時甚至只留一條輪廓;其二,中間色,表達現有優勢元素,例如穿越基地的河流,我會使用偏白的淺藍,或使用偏灰的深藍,而將透明度降至30%,能凸顯於底色而又不會搶了風頭;其三,主色,構思中需要使用的點線面使用最突出的顏色——但應說明,我會很謹慎的使用亮色,而保持所有的色都有灰摻和進去,只是通過色相冷暖的不同去區分。網上有說「高級灰」這個詞,我不太了解,但應該差不多一個意思。在灰的統一支配下,「紅配藍惹人煩」等成見將不復存在。
構圖更是大學問,我所知甚少。構圖離不開配色,在當前的社會審美中,略施粉黛遠勝於濃妝豔抹,宜家、無印良品等大量「性冷淡色系」家裝獲得越來越多追求者,反映了這種趨勢。其實說到底,就是配色和圖形設計的相得益彰,分解出來,還是點線面。點線面在設計、分析表達中的重要性,一兩句話道不清,也許以後會為這三大件專門寫些東西。點線面的意義,上一篇中有寫。這裡想說的是,三類元素由高向低(無論是構圖中的等級還是圖層順序)一定是點-線-面。另外的元素,一概不要。
如下三圖,屬於同一項目的理念前期和深化,可以看出有一些區別:項目基地東西有兩條現狀河流,其餘平坦;第一張為基地形態和現狀提取的抽象圖,第二張為模式在基地所屬區域的落實,第三張進一步落實基地,對前兩者的各個元素有所深化。
3.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這一節有點玄乎啊。其實我想說的是,在製圖中要學會利用別人的成果,主要是效果圖、照片。設計文本不是公開性的作品,在網絡圖片的隨意運用上,打了個擦邊球。大學有位老師最常說的話是,「要百度幹嘛的?」我想既然作者敢傳到網上來,就不會太在意你的另存為。總之,使用AI中的CTRL+7,會獲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照片可以通過剪裁作為面域、點,甚至線的一種表現形式,並不僅僅是拿來做意向圖的。相對於純粹的配色,使用處理後的照片更加直觀。如下圖左,我想表現的是當前項目所屬區域的人工、自然的割裂,我想即使不寫文字,也會被輕易理解;而右圖傳達將現狀所具備的潛力要素轉化為方案特色,規劃前後的意向圖以灰白、彩色對比,體現前後差異。
闡述方案的來龍去脈,不是我們的責任,卻是義務,以上是關於理念構思圖的一些心得體會。如果能引起共鳴,或能讓人得到稍許啟發,那再好不過;也許並不會讓人摸到頭腦,後續會查缺補漏,添加些別的想法,在《城市規劃設計分析的方法與表達》的再版中,去更加系統的研究;至於以後會不會對啃「雞肋」失去興趣,亦或繼續沉溺其中,這個我實在說不好。
本文作者:章魚
公眾號:馬貢多沒下雨
【 國匠城 】
回復「研習社」,學習城市數據技能
回復「成長營」,一起提升規劃思維
回復「APP」
下載國匠城最新APP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