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訪談
北大附中四級火箭式培養模式成為英才輩出的搖籃、名師成長的沃土、教育科研的基地,獨特的風格和優秀的傳統成就了這50年的輝煌。在50周年校慶之際,北大附繼續秉承「育人為本、質量第一、突出特色、全面發展」的辦學思想,為國家輸送有用之才。以下為教師訪談文字實錄。
喬博鑫:請各位老教師起立。讓我們用掌聲表達對老師由衷的感激之情。下面請在校教師代表為他們送上我們精心準備的校慶禮品。
我們也有一些問題要請教我們的老師,讓他們和我們一起回顧那段難忘的經歷、光輝的歲月以及教師生涯的體會。請教師代表吳祖興老師、柳琪老師、陳劍剛老師、於璇老師、李夏老師到臺上來,有請!
讓我們用掌聲和鮮花歡迎老師們的到來。
張思明:各位老師、各位來賓,今天我們相聚在這裡非常不容易。看到學校從當年最早的43位從北大派出來的老師,到新生代的老師,我們做一個集合,向大家談一下我們在初中生活的感受。第一位陳劍剛老師,不僅是北大附中老師,也曾經是我自己的數學老師,吳祖興老師,我到附中來以後就跟著吳祖興老師挖防空洞,吳祖興老師也教給我很多知識。柳琪老師是我們北大附中校友認識最多的,大家都看到體育組上生龍活虎的柳琪老師。於璇老師是現在北大附中生物教研室的學科主任。李夏老師,我們別看她很年輕,她剛剛擔任了北大附中派駐歐洲的孔子學院的總負責人,總院的院長,非常不容易。今天有一個機會在這裡相會,我們請幾位老教師談一談在附中生活帶給我們什麼,或者對年輕老師最應該傳承的是什麼?
柳琪:我退休那一天就讓我記憶的閘門關緊,已經十多年了,思明讓我給大家說一說,我又把記憶的閘門打開,打開以後就像一個潘多拉的盒子一樣都出來了,40年的事讓我在3分鐘講完,我講什麼。昨天我去爬香山鬼見愁,在爬「鬼見愁」的過程當中,那時大量吸氧,氧氣跑到腦子裡邊去了,人的思維就達到了一個敏感區,我就歸納了幾條。
第一,人到了北大附中教書就得為自己樹立一個目標。什麼目標?最高的目標。體育老師幹什麼事就要拿第一,第二就是失敗。所以,我當時在教學上張敏老師帶著我們到北京市著名的學校看優秀老師上課,我就把自己的教學設定到向這些老師學習,要達到他們的水平,甚至超過他們的水平。競賽方面也樹立了目標,當時101中在北京市田徑大拿,咱們104中只有一個龐德才扔手榴彈拿過第一,7分,讓7分和101中學比,不成,我得把101中成為我們學習的榜樣,得超過它、趕上它。經過我一些年的努力,我們體育組的老師真不容易,還有我們歷屆的校長對體育工作特支持,在這個情況之下,逐漸逐漸就提高了。由我上第一節體育課,學生在我的安排下,準備活動就用了45分鐘,這一節課我說做做準備活動吧,這是我第一節課。到以後我是北京市教學評優進入了前三名,經過這一段的努力。體育競賽我們很快很快接近101中,有好幾年我們在區裡的比賽,甲組、乙組、高中組都是海澱區的冠軍。所以,我覺得要幹,幹什麼?就要幹一流的工作,這是第一。
第二,怎麼才能做好這些工作?我覺得要充實自己、提高自己。
我是長跑專業,我畢業以後一直沒停止過長跑的鍛鍊。我翻了翻我的記錄,我40年圍繞著地球跑了4圈。比賽也是所向披靡,北大校運動會,我在1小時之內得了三個第一,一小時之內3000米、1500米、800米所向披靡,別人追不上。另外,有八年環未名湖比賽,那時跑三圈,我是八年級,別人追不上。這是一個。
另外,要在文化上充實自己。
在「文革」結束以後,當時我看了廣告,廣告商寫著在北京展覽館劇場要有一個專家講座,20塊錢20節課。我當時工資是54塊,我拿出20塊錢買票,每天晚上去聽,講李德倫給咱們講兩個月,還有當時一些著名的評論家、作家給我們講世界名著,我覺得要不斷充實自己。在這些努力下,自己得到了很多提高。
下面給青年的老師、同學提點希望,在這次教師節王錚校長把他的辦學思路跟我們講了講,聽了以後我是熱血沸騰。如果時光能夠倒流,如果我是一個小年輕,我一定要在王錚校長的領導下再幹出一番事業。但是我已經不成了,但是我們年輕的老師,我希望你們能夠珍惜現在這樣一個美好的時光,要幹出體育界一流的佳績。
謝謝大家!
吳祖興:參加北大附中50華誕,我非常高興。很榮幸到北大附中教學,成為我一生的幸事。我自己和其他教師一樣非常熱愛北大附中,原因有兩個,第一,我把最好的年華貢獻給了北大附中。第二,我在這裡遇到很多優秀的同事、優秀的學生,我們在附中學到很多東西,受到了很多感悟,這是一個好地方。
北大附中如果講升學率,它在北京不會是最高的,它也不應該是最高的。但是它培養人才來講,它注重培養人格、人性美,培養一個學生的自尊、自信、自強,作為人基本素質的培養。所以,育人方面,我認為北大附中是無與倫比的。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成就,我認為跟北大附中特別有關,我講講自己的體會,談一談北大附中主要的特色是什麼。
我認為北大附中主要的特色是由於它特殊的人文環境,由於它是北京大學的附屬中學,北京大學把它的科學民主土壤帶到了北大附中,在原來老教師注重傳統的師道師德這樣一些美好的教育產生了北大附中特別好的傳統。我通過一個周老師來講一個例子,這個周老師在北大附中並不是很有名,這位老師有三個字,如果你翻翻北大附中的檔案找不到他,但是在座的很多同學或者校友可能對他的印象是永遠的,他非常好學,到晚年臨終前活動非常艱難,有一次我去看他還在做卡片。他也明白這些卡片對他來講已經沒有用了,但是他還在那兒做。就是由於這樣的精神,他知識非常淵博。60、70年代他曾經給外交官講世界地理。有一次我拿了一本世界地圖,我問它一個小島,它把那個島的人口數、重要物產、面積都講出來了,還有主要的人物。這是它的一個特點。
第二,有高度的敬業精神。她是北大調來的,我非常了解她,她的最高理想在北大,她的人生終極目標在北大。但是他到了北大附中以後,就在這兒安心的工作,從來不發牢騷,無怨無悔。她大概當過一年半的班主任,在他教地理的過程裡,經常對學生進行家訪,學生有了思想問題,他把學生帶到辦公室談心,他真正能做到教書育人,他真正是把教書看作是自己的職責。這是第二特點。
第三個特點,愛學生。他把學生當成自己的親人。
北大附中重師道,但是在這兒沒有師道尊嚴,我們有師道民主。周老師就很好的體現了師道民主,他對學生非常和氣,從來不大聲斥責。學生有問題問他,不管是他教過的,沒教過的,只要在校園裡甚至是在馬路上,任何時候都能夠站出來給你耐心的講。
我還有一個例子,周老師是音樂世家,習慣唱歌,她能唱女高音,而且唱的是世界很有名的歌曲,像那時的外語歌曲,學生非常喜歡聽她的歌,只要學生讓她唱她就唱,當然除了地理課之外。開始我以為她要顯示自己,其實不是,她是真正進行思想感情的交流。周老師唱歌非常好,而且完全能夠有女高音的架式來,真正是音樂欣賞。過去北大附中有一個傳統,每年過年新年晚會她特別注重,只要請她她就去,每一年她都去唱。有一年當她離開教室已經是深夜兩點,後來她步行回家。她就是這樣,學生需要她,她什麼都願意做,愛學生。
希望年輕的教師發揚她的這種精神,我們老了,我們是從北大附中四面透風中過來的,今天來到高樓大廈當中,看到我們的年輕老師一個個風華正茂,我從心底裡說很羨慕他們,他們是生逢其時。我相信他們會輕而易舉的超越我們,但是我也希望他們也要回過頭來看看我們,要愛學習,把學業看作自己的生命。愛自己的職業,把教師看成是自己的天職。愛學生,把學生當做自己的親人。
陳劍剛:各位校友、各位同學、各位老師,今天咱們慶祝北大附中50周年校慶,我的感想很多。
北大附中走過了50年,它之所以從一個新建的學校什麼經驗都沒有,演變成現在全市甚至全國的一所名校,其中關鍵的就是我們附中有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師資隊伍,這是我們辦校很關鍵的一個方面。因此,我們慶祝北大附中成立50周年,要繼承和發揚這支師資隊伍所帶來的光榮的傳統和優良的學風和教風。
這裡面首要的一條,在北大附中老一代的老師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敬業精神。我從北大數學系過來教附中,我們就把附中作為自己從事事業的基地。所以,我經常想我的事業是要發展我們中國的中學教育,我的事業在北大附中。這是師資隊伍非常重要的一個素質,很好的敬業精神,把自個兒的一生、自個兒的青春獻給了北大附中。另外,當一個北大附中的好老師,首先他要熱愛北大附中,把北大附中作為自己從事事業很重要的地方。另外,我們這一批從北大來的,我們很自然的就把北大的那一套學風、那套學術風氣帶到了北大附中。我記得我們在師生關係上是平等的、和諧的,沒有那種架子。首先老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興趣,尊重學生的愛好,而不是由老師強加給學生。第二,我們學生的人生道路上,老師是他們的領路人,一是我們特別注意老師的身、表、言。第三,我們不是單純的傳授一些知識,我們立足於讓同學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在科學思想上我們是一個啟蒙者,我們要啟發我們的學生能夠開創性思考問題。這些都是為我們北大附中的建設帶來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希望下一代的教師能夠繼承和發揚我們過去的優良傳統。
今天我們很高興看到了新一代的教師能站在北大附中,為北大附中做出貢獻,我感到非常高興。謝謝!
張思明:陳老師也是語重心長表達了所有老教師對我們的殷切希望,我們也請於璇老師作為中年接這個棒,怎麼往下接,怎麼往下傳。
於璇:老師好,我是05屆的北大附中的畢業生。當著我這麼多老師的面,好緊張。我自衛資深的畢業生,又在這裡教書,我現在是生物組的老師,還是覺得有感而發。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北大附中的精神,也希望我今後的教書生涯中應該傳承的附中的精神和文化。
附中的精神有一點像剛才章熊老師說的敢為天下先,記得當年讀書的時候,我們的老師是那麼博學,而且學校組織了很多豐富的活動,去博物館參觀,請很多各界名人做報告,我們的圖書館就像知識的海洋一樣讓我們去學習,去讀書。所以,這樣的一種分為培養出來的學生,附中的學生打下深深的一種烙印,就是一種自信,在茫茫人海中我們仍然能夠看到附中的學生那種自信,昂起頭來迎接明天的挑戰。
在課堂上回憶起我的課堂,我覺得我們的課堂非常廣闊、寬闊的課堂,老師非常博學,像朋友一樣指引我們在知識的海洋當中一起討論。這樣一種課堂的文化,教育著我們附中的一種精神,就是探索未知,對未來充滿好奇。我覺得這也應該是附中傳承下來的一種文化和課堂精神。
最後,作為附中的畢業生我要說的是附中還有一點是我深有體會的,走進附中的校園有一種踏實的感覺、舒服的感覺,讓我覺得靜下心來能夠思考。我覺得附中的老師也教給我們一種思考,一種面對未來的挑戰能夠帶著自己的思想去生活。所以,這也是我們畢業生們今天回來看望母校的一個重要原因,這是我們的精神家園。真心的祝福我們的學校、我們的精神家園生日快樂!
張思明:我們把總結的任務教給我們最年輕的李夏老師,他還是我們老教師的親屬,李夏老師的身份很特殊。
李夏:各位尊敬的老師和親愛的學友們。張老師說我比較特殊,下面坐的北大附中的老教師,也是我的公公,下面也坐著我的丈夫,是北大附中的校友。
我在北大附中從96年工作到現在,不算長,但也不算短,我一直體悟著什麼是北大附中的精神,它是無形的,在北大附中和諧的氛圍中,孩子們、學生們和老師們一定是自信而寧靜的,寧靜可以靜下心來做學問;自信可以在生活的任何挫折時拿出北大附中的精神去面對、去克服、去戰勝。
北大附中給年輕的老師創造了很多學習和進修的機會,從老教師身上我學到了嚴謹治學的精神,附中提供的平臺使我們不斷進修,我剛到北大附中,到北京師範大學兒研所攻讀心理學研修班,當時王錚校長也是一起去。我依然記得緊張的考試、有趣的聽課以及中午愉快的分享。在我工作第五年的時候,學校也鼓勵我參加人大的英語系的研究生學習,在學校的支持下,我拿到了研究生的學位,我想受益的豈止是我,更多應該是我們的學生。因此,在學校高規格、嚴要求下,學校的學生們和老師們共同在成長,共同把老教師們創立的北大附中和中年老師繼承的北大附中交到我們手裡,去把我們的北大附中繼續輝煌。
張思明:其實我們想在座的所有老師,看到老師們對我們的期望,也知道我們肩負的責任,我們的主題是「附中的傳承和發展」,是對我們的期待,也是我們的責任。我們也請老教師放心,我們一定會繼續努力,把附中的未來建設得更加美好。在訪談的最後,請允許我們三個人向我們的老師們贈送北大附中的一個紀念品,感謝我們這些老教師們對附中發展的貢獻,謝謝大家!
特別說明:由於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新浪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參考,敬請考生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