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少雲生前所在連隊讓邱少雲精神成為他們的精神支柱。 張永進 攝
60多年前的抗美援朝戰場上,執行潛伏任務的志願軍戰士邱少雲面對烈火焚身巋然不動,以血肉之軀鑄就了「紀律重於生命」的精神豐碑。去年一段時間,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在網上歪曲歷史,認為這一英雄壯舉違背所謂的人體生理學。
四十七集團軍某摩步旅九連,就是邱少雲生前所在連。這裡的官兵對他們的精神偶像怎麼看?
5月初,記者走進該連,感受到一代代邱少雲傳人守紀如鐵的強大精神力量。「邱少雲精神已深深紮根於心,官兵們對軍人在極端情況下的頑強意志和巨大能量深信不疑。這是因為官兵們身邊處處都有邱少雲的影子。」旅政委李歷說。
精神力量遠超生理極限
九連三班是邱少雲生前所在班,進門最顯眼的位置,是邱少雲的鋪位。指導員王天利告訴記者,每晚臨睡前,三班戰士都要拉開邱少雲的被子,第二天起床後再疊好。每次點名,邱少雲總是作為連隊第一兵被呼點,全連集體答「到」。每年新兵入伍、新學員報到,第一課就是學習邱少雲生平事跡;每逢老兵離隊、執行重大任務出徵,官兵都要在榮譽室宣誓。
九連的兵,就是這樣一步步走近邱少雲,讓邱少雲精神成為他們的精神支柱。
他被稱為「活著的邱少雲」——七班副班長羅松,在一次實兵對抗演練中奉命炸毀「敵」裝甲車。當他攜帶炸藥包躍出塹壕時,火箭筒尾焰捲起沙石迎面襲來,將他的衣服點著,頓時頭部、手上多處燒傷。他全然不顧,英勇衝向裝甲目標,堅持完成戰鬥任務。
他被稱為「冰上的邱少雲」——下士張超在一次演習中,為完成伏擊「敵」坦克任務,潛伏在一條水溝裡。高原天氣突變,風雪交加,水溝很快結成冰層,張超凍得發抖,眉毛也結了一層厚厚的霜。其實,有半人高的溝坎作掩護,稍稍挪動身體、搓一搓手腳,未必會被「敵人」發現。即便這樣,他身體也始終未挪動一下,直到完成伏擊任務。
他被稱為「馬蜂窩上的邱少雲」——跨區演習中,連隊佔領陣地後,官兵們就地隱蔽,待命衝鋒。已確定退伍的上等兵喬志強正好趴在一個馬蜂窩旁,受到驚嚇的馬蜂將他的臉、耳朵、脖子等部位蟄了十幾刺,皮膚發腫,奇癢不已。為不暴露目標,喬志強咬牙堅持,發起衝鋒後,他一躍而起,按規定完成了全部戰術動作。
在九連,類似這樣突破生理極限的官兵不勝枚舉:維吾爾族列兵於米提在一次5公裡武裝越野考核中腳踝骨折,忍著劇痛跑完最後幾百米;上等兵梁海飛聽到隱蔽臥倒命令後,剛好身處一片駱駝刺中,他毫不畏懼就地撲到,被扎得像只「大刺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