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這兩天又上熱搜,原因「亮了」:起訴多個「清華幼兒園」商標侵權。
很多人從這條新聞中,複習了一下一周多前剛剛過完108歲生日的清華校史:
原告前身系1911年創建的清華學堂,
1998年取得「清華」註冊商標專用權,
2009年取得「清華大學」註冊商標專用權。
也有很多人是看到這樁民事案件才反應過來,「清華大學」四個字有多重意涵,其中有一重,是中國「馳名商標」。
商標侵權的判定並不複雜。為相關公眾所熟知的商標,持有人認為其權利受到侵害時,可以依照商標法請求馳名商標保護。
清華大學所面臨的問題,是侵權者海量又分散,其主張權利的精力成本比較高。同樣的情況可能也「騷擾」著其他名校。比如,「北大」也是北京大學的註冊商標,但估計頭頂「北大」二字泰然站立在中國城鄉結合部街面上的小店面,同樣為數不會太少。
此外,被網友們調侃的「老家的劍橋幼兒園」、「哈佛幼兒園瑟瑟發抖」,原則上也涉嫌侵權。按照商標法,複製、摹仿或者翻譯他人未在中國註冊的馳名商標,容易導致混淆的,不予註冊並禁止使用。只不過,權利人不會來主張罷了。
商標法沒有什麼複雜的法理糾纏,在中國逐漸被市場化的過程中,它的規定已經成為基本常識。
有意思的是,其他「傍名牌」行為往往遮遮掩掩,無論是侵權者本身還是購買到假名牌的消費者,都能強烈意識到這是以侵權獲利。但使用名校商標的機構,往往有一種泰然感,甚至有一種自我加冕的榮耀,而每天見到大量「清華」「北大」「牛津」「劍橋」的大眾同樣也覺得見怪不驚。
這可能因為,民間言說名校有一種傳統的語境。名校崇拜由來已久,在少年人上升路徑更為有限的地區,這種崇拜也更加泛眾化。因為離之越遠,它們就越不像一個實體和機構,而更像一種教育圖騰。
那些形形色色的教育機構,一定要黏附在這個名字上,本質上是將這個圖騰外化為了文化資本、將它的文化感召力變成了市場感召力,但同時,恐怕也是習慣於將一個實體的名稱當成一個虛化的教育目標看待。
而在這些機構進進出出的城鄉家長和孩子,見而不怪,相比起考慮侵權的問題,他們更看重的大概是一種接近名校的安慰感。
清華大學的批量起訴,置換了這種語境,讓事情回到了市場契約的場景中來。從商標法的視角下再打量這種景觀——遍布城鄉角落的名校招牌如此坦坦然地存在著,全國範圍內帶有「清華」字樣的企業以及社會組織多達20餘萬家,僅「清華幼兒園」就上百家(據媒體搜索),事情就變得刺目了。
據稱,清華大學多年來一直在強調「清華」的歸屬,不過,如何影響民間對清華二字所附著的意義的理解,卻已經超出了它所能及的範圍。
(轉載請註明來源「光明網」,作者「光明網評論員」)
內容來源:光明網
圖片來源:網絡
責任編輯:王子墨
本期編輯:吳亞琦 孫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