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神經內科醫生李奕潔在進行成分獻血,這是她個人第十一次獻血。 本文均為澎湃新聞記者楊帆 圖
3月17日12點45分,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神經內科醫生李奕潔走進了閔行區梅隴愛心獻血屋,這是她第十一次獻血。
因為是成分獻血,也就是俗稱的獻血小板,血抽出後,機器會離心分離,提取血小板,把剩餘成分回輸到體內,這一過程要持續近一個小時。
為什麼會獻血?李奕潔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她曾在血液科移植病房呆過,深知醫院用血需求量之大。她曾接觸過骨髓移植後的患者,他們會有血小板和血紅蛋白偏低的情況,非常需要及時輸血,「要不到血就會很難過,輸了血可能就挺過來了,有時甚至恨不得把自己的血給他。」
王周杰也是當日參與街頭獻血的志願者之一。他是上海發電設備成套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職工,從本科開始就一直堅持獻血。兩周前,他所在的單位接到了上海市血液中心的求助電話,當時他剛從老家回滬,正處於隔離期,17日走了進獻血站。
獻血者王周杰舉著「武漢挺住,中國加油」的牌子,從老家回來後,一過隔離期,他就走進了獻血站。
而來自閔行區永聯村吳介巷居民周娟當日也來參與獻血。疫情期間,她通過抖音等平臺了解到醫療機構的血量需求很大。經過村委會工作朋友的鼓勵,她鼓起勇氣來到了梅隴愛心獻血屋,「沒啥別的能做的,希望能通過獻血為國家做點貢獻吧。」
因為疫情的原因,今年2月上海街頭人流量銳減。閔行區血液管理事務中心主任諸培紅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此前,獻血模式實行「雙軌制」,即一般以街頭獻血為主,團體為輔。在街頭獻血量不足的情況下,團體獻血又無法避免人群聚集,因此,血庫一度告急。
上海市血液中心表示,疫情期間,新冠肺炎之外患者的醫療需求並未消失,外傷患者、血液病患者、腫瘤患者和發生大出血的孕產婦,都離不開血液。在疫情得以穩定控制後,隨著醫院門診的恢復,臨床上對於血液的需求會進一步提高。
面對血液來源緊張的情況,從2月21日起,上海市政府直屬機關、團市委機關、上海警備區、各醫院等單位都紛紛響應市政府號召,參加無償獻血。許多市民看到新聞報導後也紛紛前來無償獻血。
按照疫情防控要求,上海各獻血點採取了多項措施保障獻血者安全。如進入獻血場所必須出示隨申碼、測量體溫、佩戴口罩以及手部消毒,對獻血場所進行重點消毒、定時通風,在獻血前的健康徵詢中增加了關於新冠病毒的相關旅行史、健康狀況徵詢內容。為避免人群聚集,上海市血液中心建議市民們預約獻血,錯峰獻血。同時歡迎愛心市民通過上海市血液中心、上海獻血微信公眾號、隨申辦市民雲APP,自助預約無償獻血。
來自上海團市委消息稱,截至3月16日12時,總共3930人成功預約無償獻血。
此外,在街頭獻血銳減的當下,上海如何保障「熊貓血」即Rh陰性血的供應?
對此,上海市血液中心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Rh血型是血型系統的一種,分為Rh陽性和Rh陰性。總的來說,Rh陽性在人群中的比例要遠遠大於Rh陰性。Rh陰性在高加索人群中約佔15%,在非洲裔人群中約佔8%,而在中國漢族人群中僅佔0.3%。
血液的儲存期是有限的,最常用的紅細胞成分最長可儲存35天。對於Rh陰性血而言,由於捐獻者比例很小,血液中心的庫存也比較低,在出現臨床Rh陰性患者用血較為集中或用量較大時,就可能出現Rh陰性血供應緊張的狀況。
上海市血液中心工作人員表示,目前在上海有越來越多的外籍人士參加無償獻血,每年的印度人協會獻血活動已連續舉辦7年,早在2011年上海市血液中心就特別成立了外籍志願者隊伍Bloodline,定期組織外籍人士獻血活動。外籍獻血者中Rh陰性的比例遠高於一般獻血者,因此,外籍人士無償獻血不僅是跨越國界的愛心行為,也為Rh陰性患者臨床用血提供了幫助。
統計數據顯示,上海2019年臨床用血總量高達45萬單位。如果以WHO統計作為參照,上海作為人均產值超過高收入國家和地區水平(人均12000美元以上)的大都市,臨床用血的潛在需求可能數倍於目前的實際用血量。上海的千人口獻血率為14.9‰,全球高收入國家和地區的千人口獻血率中位數則為32.6‰,差距顯而易見。
上海市血液中心向社會呼籲:無償獻血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不容忽視,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和支持!
作為一名醫生,李奕潔同時表示,獻血不會對身體造成危害,她想呼籲更多的人能夠了解獻血,特別是那些對獻血不了解、想獻血又有顧慮的市民,擼起袖子,就能讓患者多一分重生的機會。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