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景區門口,實地看見「十八道地」這個名字,自己和孩子大膽的猜測,是不是山上彎彎曲曲,道路很長,這麼想,純屬個人臆測,為此在上山前的路上,還反覆念叨,可到達景區裡面,玩上一陣後,又把名字給忘得一乾二淨了。
沿著小道慢慢向前,沒有溪水流淌,只有裸露的石頭,一些凹陷下去的地方,一些積水,裡面沒有新的水源補充,變得有些泛黃, 水面略高一點的地方,石頭上原本綠色的一些植物,在缺水的情況下,已經枯死成了褐色。小溪邊垂下的一些樹的枝頭,在微風中搖曳,在樹的根部,有水流過留下的痕跡還清晰可見,依稀都在告訴前來遊玩的朋友,以前這裡發生的故事。
越往上走,有些小道邊的小樹已經越過路一大半,有一種將要霸佔整條路的氣勢,地上的落葉扎堆成團,靜靜地躺在那,好像在告訴我們,這裡已經好久沒有人來玩了。蹦蹦跳跳的孩子全然顧不上看這些,在前面不一會兒消失在轉彎處,只留下聲音在山間迴蕩。
爬過一段崎嶇不平的石頭路,一座用鐵搭建的簡易小橋,從小溪上跨過,簡易鐵架上放著紅色的長條形建築板,不是很整齊的放在上面,看著它,自己有點懷疑,能不能承受一個成年人的重量,為了安全起見,從小溪裡面,踩在不平的石頭上,繞過了鐵橋。有橋不走,繞道而過,確實是個不同的體驗。
小橋的盡頭,一座石制的亭子,佇立在旁邊。自己回想,到公園或是山間,見過不少這樣的亭子,六角形的樣子也大同小異,造型也都差不多,只是大小略有差別,六根圓形的石柱一身潔白,它與周邊的綠色形成反差,但看上去一點也不突兀,坐在涼亭下,靠在石柱邊,瞪大雙眼抬頭望去,周圍安靜的只能聽到微風吹起小樹發出的莎莎聲,偶爾小鳥的叫聲,草叢裡小動物爬行踩在枯樹葉產生的嚓嚓響聲,孩子與自己的到來打破了亭旁的安靜
好奇的走出亭子,在亭子面向山間方向的一側,伸長脖子,找尋了一番,一無所獲,並沒有發現響聲是何物引起。站起身,回頭看見亭子上的名字,頓時讓自己疑惑不已,看著名字「聽泉亭」三個字,在內心中默默讀出來,「咦!聽泉亭,難道附近有泉水,可以聽在泉水聲嗎?」可是環顧四周,小溪已經乾涸,有水的地方,沒有水流,水靜靜地躺在那裡,偶爾落下的樹葉讓水面泛起波紋向四周擴散開去,也沒發出任何聲響。
再一次回到亭子裡,看向遠方的城市,從「V」字形兩座山頭之間的空隙裡,只看見高樓大廈,依稀城市裡的喧鬧聲還迴響在耳邊。這個叫「聽泉亭」的亭子讓自己從城市又回到林間,體會遠離城市不同的氣息,雖然沒有溪水,也沒有看見泉水,但一點都不影響發揮自己想像的空間,在腦海建立一個專屬自己的山澗泉水,聽泉亭旁已無泉水聲響起,只留下石頭的裸露。
感覺有點荒廢的這處景區,現在看樣子,來到這裡的人明顯不是很多,不知有多少到過這座亭子,都留言說一下。歡迎關注我並給我點讚,大家的手指一戳對我就是莫大的鼓勵,我也會慢慢用文字的形式給大家分享見過的美景,剛開始用圖文,存在諸多不足,敬請諒解,如果有這方面經驗的老鐵請給我提提意見和指正,還有其他觀點可以給我留言與評論,期待您的來電,一位專職帶娃的男同胞再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