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來說,一個區域的風土人情,在方言、禮儀、飲食和民居四個方面體現得最為直觀。膠東半島作為一個整體,在這些方面具有一定的共性,但內部也有明顯的區別。方言的差異自不用說,而在民居方面,也有不同之處。
民居的不同,主要體現在建材而非樣式上。膠東多山地丘陵,先民建屋,除了大戶用得起青磚之外,普通人家都習慣就地取材,用山上的石頭蓋房子。雖然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紅磚水泥房越來越多,但在膠東農村,石頭房還是很常見。
不過,同樣是石頭房,但不同縣市區用的石頭卻不盡相同。本文就選取文登、蓬萊、和海萊(海陽、萊陽交界一帶)等地的特色石頭房,進行舉例簡介。
首先看看文登的花崗巖房子。
這組圖片的拍攝地點是文登界石鎮境內,這裡地處崑嵛山區,先民自古就習慣用花崗巖蓋房。花崗巖質地堅固,並且石塊都很大,最費勁的環節在於從山上把石頭搬回家,後面的工序就相對簡單。二三十塊經過打磨平整的石頭,就可以壘砌一面堅固的外牆。
如此蓋起來的房子,給人一種稜角分明、堅毅有力的感覺,當地老輩不少營房也是如此建造。
下面再看看蓬萊的玄武巖。
在蓬萊北部鄉鎮,尤其是沿海一帶的地方,這種石頭房相當常見,登州府上水門遺址以及解宋營寨城,都大量採用了這種石頭作為建材。筆者曾向當地人請教這種石頭的名字,說法不一,有的說叫「鋼嘴石」,有的說叫「青鋼石」。諮詢了一些專業朋友,他們認為這可以籠統算作「玄武巖」的大類。
玄武巖通常是火山噴發後巖漿冷卻後形成的,一個特徵就是石頭表面有一些微小的氣孔。仔細看蓬萊這些房子的石頭,也的確如此。
這種石頭的堅固程度雖然比不過花崗巖,但畢竟也是巖漿巖的一種,相對也不錯。古代的城牆用它建造就算是一個例證。
因為青黑的顏色,蓬萊這種玄武巖房子看起來也更有歷史的滄桑感。
接下來的例子就是海萊地區的頁巖房。
花崗巖和玄武巖都屬於巖漿巖(火成巖),而頁巖則屬於沉積巖(水成巖),後者的硬度就要差一些。
這種金黃顏色的頁巖,多見於海陽北部的郭城、徐家店以及萊陽東部的山前店、萬第等鄉鎮。
相比於花崗巖,頁巖的開採難度比較小,運輸也比較方便,但難度在於砌牆。因為頁巖易碎,個頭都不大,砌一面牆需要很多塊石頭。而這些石頭的形狀也不規則,很考驗工匠的手藝。在用頁巖蓋房子的時候,要搭配大量的黏土(黃壤泥)和石灰作為粘合。與花崗巖比起來,這種房子也更怕風吹雨刷。
不過,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當地既然盛產這種石頭,先民們自然也沒有太多的選擇。經過一代又一代的摸索實踐,用這種頁巖蓋出來的房子也實用而美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