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一些傳聞,日本女人覺得穿和服的時候穿內內很不方便,所以應該沒穿。拜託,這不是在拍AV好嗎(笑哭了)。
所以說穿和服的時候到底要不要穿小內內?如果穿的話,什麼樣的內內比較合適呢?這個問題其實比想像中的還複雜許多,且各種論述還在爭辯不休,關於這個問題,就讓我們一起討論一下吧!
這些抹了雪白脖子穿著豔麗和服的女人,其實不是真正的藝妓,因為真正的藝伎,白天是不出門的。那麼這些穿扮成藝伎的女人,其實都是一些普通的遊客。我們中國的女孩子也是一樣,到了日本會有一個很大的願望,就是希望能夠穿上一套和服,拎上一個小布包,在街頭走一走,在古寺裡逛一逛,然後留下一組漂亮的照片。
和服其實兩大類,正規的叫做「きもの」,漢字寫成「著物」,就是「穿著用的物品」的意思。還有一種簡易的和服,叫「ゆかた」,漢字寫成「浴衣」,顧名思義就是洗完澡後穿的衣服。正規和服裡裡外外總共有7層,分量很重。而浴衣只有淡薄的一層,所以兩者之間有很大的差別。由於和服的袷衣很多,穿起來是十分的麻煩,一般的女孩子是無法自己一個人把整套的和服穿戴起來。
所以,脫和服容易,穿和服就難了。於是日本的情人旅館在成人節那一天,會特別推出一項服務,那就是請一些老媽媽來給女孩子們穿和服,穿一次要交3000日元手續費,大概180元人民幣。所以,愛是需要付出代價的。
在古代,日本女人穿和服確實是不穿內褲的。嚴格說來,那時候,日本和中國一樣,女人們都沒有胸罩和內褲。即使在明治維新之後,西方的胸罩內褲傳入了日本,也因為價格昂貴,一般的日本女人都買不起。
那麼,日本女性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穿內褲的呢?那是在1932年之後,因為那一年的12月,日本發生了一起特大火災。當時的東京的一家百貨公司白木屋發生火災,許多顧客和售貨員從4樓順著救命繩子往下爬,但是冬天的風把和服的下擺吹了起來,沒有穿內褲的女人們露出了下半身。
為了不讓和服的下擺吹起來,一些女人連忙用一隻手去拉自己的和服下擺,結果單手抓繩子抓不住,許多人因此直接摔到了地上。整個火災死亡14人,摔成重傷的也有幾十人。
因為沒有穿內褲,結果摔死摔傷。這一事件演繹出來的花邊新聞,成了當時日本各大報紙報導的一個熱點新聞,自然也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於是,日本女性出現了購買內褲熱,所以,日本女人穿內褲,最初的動機是為了防火災。
總會有些很傳統的人,不希望和服出現有一絲一毫的瑕疵,她們是胯下真空的主力軍。
不過,這些人反而不是 「奔放」,而是 「保守」。
一種服飾代表著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的文化。難能可貴的是,日本在進入一個高度發展的現代文明社會,它還能始終保留自己的那一種傳統的服飾文化,並且不斷地去發揚光大。
一種從中國傳入的服飾,能夠在2000年間一直延續至今,我們不得不佩服日本社會的這一種保守的力量。革新居然重要,但是,保守一些傳統的優良文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比革新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