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服飾真如電視劇上武媚娘那麼「嫵媚」嗎?
唐朝是經歷了五胡亂華和南北朝兩個漫長動蕩的時期後大一統的朝代,也是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朝代之一,在民族思想上比較開放。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科技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唐太宗李世民在治國政策非常開明,也影響了周邊諸國向中國朝貢、學習。
這一時期的服飾經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時代變遷,形成了著圓領袍、裹幞頭、穿長靿靴的一般形式,腰帶的也由帶鉤改為帶扣;女性服飾的基本構成是上衫下裙,在妝容和配飾上可以稱得上是濃妝豔抹了,充分的展示著那個時代多姿豐腴的審美觀。
唐代女服的領子,有圓領、方領、斜領、直領和雞心領等。
短襦長裙的特點是裙腰系得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
唐代服飾的圖案
唐代服飾圖案,改變了以往那種以天賦神授的創作思想,用真實的花、草、魚、蟲進行寫生,但傳統的龍、鳳圖案並沒有被排斥,這也是由皇權神授的影響而決定的。這時服飾圖案的設計趨向於表現自由、豐滿、肥壯的藝術風格。
服裝
唐代女子服裝,分衣裙、冠帽、鞋履幾類。唐制規定,女服分四種,朝服、公服、祭服、常服。前三種為后妃命婦女官於朝會、祭祀等正式場合穿著的大、小禮服,後者為日常穿著。
唐代女子常服,基本上是上身是衫、襦,下身束裙,肩加披帛。衫為單衣,襦有夾有絮,僅短至腰部。裙子長而多幅。此外還有襖、半臂、縵衫等。襖為袷衣,長於襦而短於袍。半臂是短袖的緊身上衣,套於衫外,流行於唐前期。
縵衫是女子歌舞時穿在外面的罩衣,短小易脫。其衣裙顏色豐富多彩,以紅、綠、紫、黃色最為流行,如時人所云「紅裙妒殺石榴花」、「藕絲衫子藕絲裙」、「折腰多舞鬱金裙」等,衫、襦、襖、裙上多有織文和繡文,如唐詩所描述:「新貼繡羅襦,雙雙金鷓鴣」、「羅衫葉葉繡重重,金鳳銀鵝各一叢」。
衣料有絲綢、棉布、葛、麻、毛等,而以絲綢最為常用。
此外,「時世妝」,袒領服、男裝、胡服也是重要服飾。
「時世妝」,即時裝,唐初女子衣衫小袖窄衣,外加半臂,肩繞披帛,緊身長裙上束至胸,風格簡約;盛唐時,衣裙漸寬,裙腰下移,服色豔麗;
至中晚唐時,衣裙日趨寬肥,女子往往褒衣博帶,寬袍大袖,色彩靡麗。袒領服、男服、戎裝和胡服,在唐代尤其是盛唐時期的婦女中廣為流行。袒領服為一種半袒胸的大袖衫襦,衣料為紗羅製品,時人形容為「慢束羅裙半掩胸」、「參差羞殺雪芙蓉」、「綺羅纖縷見肌膚」等,下配以曳地長裙,充分體現了唐代女子的婀娜身姿和自然之美。
唐代婦女喜好戎裝、男服。「軍裝宮娥掃眉淺」,則描繪了宮中女子穿著戎裝的情景。武宗時,王才人因著與武宗同樣的衣服,而常被奏事者誤認為皇帝。上有所好,下必效之。盛唐時,士人們的妻子不約而同地穿戴起丈夫的衣衫、帽子和靴子,侍女們也紛紛仿效女主人穿起男士圓領服,頭裹幞頭,足蹬烏皮靴。唐代婦女並無華夷之別的觀念,開元天寶年間,在長安、洛陽等大都市的街頭,處處可見身著翻領、窄袖緊身胡服、腰系蹀躞帶的漢族女子,體現了盛唐帝國婦女們開放、健美的精神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