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 沈允鋼:一生痴迷光合作用的研究

2020-12-16 中國科學院

作者簡歷

沈允鋼,植物生理學家。1927年12月2日生於浙江杭州,1951年浙江大學農業化學系畢業。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院植物生理生態所研究員。主要從事光合作用能量轉換機理和光合機構運轉調控研究。1982年因光合磷酸化高能態的發現及有關機理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代表性論著:《動態光合作用》、《Dynamic approaches to the mechanism of Photosynthesis》、《二十一世紀的綠色植物產業展望》,曾任中國科學院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室主任、所長、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熱帶、亞熱帶草地生態系統的生物生產力和光合作用項目中國區域中心負責人,國際光合作用委員會委員和亞非國家執行主席。還曾任《中國科學》、《科學》等重要學術期刊的編委。1980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我是1951年夏天從浙江大學畢業後,分配到中國科學院實驗生物研究所植物生理研究室(1953年分出成植物生理研究所),跟隨殷宏章先生工作。非常幸運,我得以在名師指導下成長。殷先生剛從國外回來,想開展光合作用研究。當時,實驗室初建,條件較差,因此殷先生要我先做一些水稻、小麥籽粒中澱粉合成的生化研究。20世紀50年代正是世界上光合作用研究突飛猛進的時期。其中以卡爾文等利用放射性同位素14C揭開了光合碳同化途徑的奧秘最引人注目。可是我當時卻把主要精力放在澱粉合成的生化研究上,而對光合作用想得不多,感到它的過程太複雜,需要高精尖的儀器設備和技術,當時難於獲得。

達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殷先生說科學研究常常如此,在探討問題的過程中,往往會感到「山重水複疑無路」,但只要把這事情放在心上,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認識的提高,會逐漸找出辦法,達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的。

殷先生循循善誘,要我去做一項田間實驗,分析水稻籽粒中合成澱粉的物質來源。通過測定我認識到,原來籽粒中的物質基本上都是開花後由光合作用新形成的。從此,我對水稻開花後光合作用對形成產量的重要性有了較深刻的體會。後又做了小麥籽粒中物質來源的測定,同時還試測了小麥旗葉的光合作用。使我們感到驚奇的是,在上海小麥旗葉雖然看來生長正常,但卻測不到多少光合作用,而將同一設備帶到河南去,則可測得小麥旗葉有顯著的光合作用。想不到類似的小麥葉片在不同情況下光合作用竟有那麼大的差別,而這個差別很可能是河南的小麥產量常常比上海高的原因。我很想對兩地大田光合作用效率差別的原因加以深究,但當時還沒有可帶到野外去測光合作用的合適設備,兩地粗粗比較一下已很不容易,要追查其差別的原因就無從入手了。我將這苦悶向殷先生訴說。他開導我說,既然體會到光合作用研究的重要性,就要下決心從研究光合作用的基本理論做起。這時,國外剛發現了非循環光合磷酸化,即知道了葉綠體在光下從水中放出氧氣並將電子傳遞給輔酶Ⅱ的同時,還能耦聯磷酸化,使人們對光合磷酸化在光合作用中的地位認識得更清楚了。我感到這項工作與光合作用效率有關,困難雖多,問題卻較明確,就和大家分工合作來做。

經過近一年的努力,大家終於同心協力地完成了光合磷酸化量子需要量的研究。1960年秋,殷先生將工作報告帶到第五屆國際生化會議上去發表時,其他實驗室也完成了類似的工作,而我們的工作還是做得比較好的。通過這些年從事基本理論與實際問題結合的研究,我已經由一個過去不願多接觸光合作用研究的青年而變成了一個「光合迷」。我深深感謝殷先生把我帶入了這樣一個重大而又充滿著奧秘的研究領域。

通過對光合磷酸化量子需要量的測定,不僅獲得了可靠的結果,還使我們遇到了不少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這樣,我們實驗室圍繞光合磷酸化問題對光合作用能量轉換機理展開了多方面的研究,在20世紀60年代初就接連發表了十幾篇論文。因此,我們成為國際上對光合磷酸化較早開展研究的實驗室之一。當1985年人們為祝賀光合磷酸化發現者Arnon75歲誕辰要出版一本專集,邀請我們也提供一篇綜述,我寫的一篇題為《光合磷酸化機理的生理探討》。

重視光合基礎與應用研究相結合

殷先生經常強調要把光合作用的機理與生理結合起來。因此在殷先生的指導下,我們逐漸既重視光合作用機理研究,又注意和生理結合,這樣可克服離體實驗可能帶來的扭曲,還有助於將研究成果應用於生產實際。

生理研究注意綜合地了解生物表現出來的功能,而機理探討則需深入到分子等水平上分析其具有這些功能的原理。前者常常要考慮多種複雜因素的影響,後者則希望簡化實驗的條件,因而要把二者結合起來常常是相當困難的,這需要從兩方面都努力延伸。殷先生不但鼓勵我們去做,而且他還帶頭去開拓。

在20世紀50年代末,我國農業中大搞密植深耕創高產的試驗,我們所派出不少科技人員去蹲點總結經驗,我也參加到河南西平去了解小麥高產的情況。我在農村蹲點時,深深感到缺乏在田間探測作物光合作用的手段,因此,在調回所裡搞光合作用基礎研究後,仍和同事們摸索了幾種可以到野外測定光合作用的方法,包括改進半葉乾重法、用塑膠袋到田間取氣樣帶回實驗室分析的技術等。這樣,我們雖然主要搞基礎研究,但也在夏季到田間做些生理工作,並努力使之和基礎研究結合起來。在這些工作中也得到了一些值得深入探討的結果。例如,我們觀察到各種植物光合作用形成的產物及其輸出有兩類不同的規律:一類是水稻、小麥、蠶豆等,其葉片中形成的產物以蔗糖為主,在白天進行光合作用時大部分產物已輸出葉片;另一類是棉花、大豆等,其葉片中形成的產物以澱粉為主,在白天進行光合作用時大部分產物留在葉中,待夜間才輸出。

早在開始研究光合作用產物的積累、轉化與運輸時,我們就注意到了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問題。1975年,我和同事們開展了覆蓋栽培下的二氧化碳施用的研究,證明增加二氧化碳濃度是提高作物光合作用效率的有效途徑之一。近年來,我們對植物葉片光合作用「午睡」現象作了探討。實驗結果表明,葉片在中午光合作用降低的原因,在很多情況下與中午前後空氣溼度較低和溫度較高所導致的大氣飽和差的增大有關,為「午睡」現象的分析提供了較系統的證據。我們在中午採取噴霧處理提高空氣溼度的辦法對在灌漿階段的小麥進行了試驗,獲得明顯的增產效果。

我們力求將機理研究和生理研究結合起來的願望碰到了較好的機遇。1983年我們到比利時去參加第六屆國際光合作用會議。英國科學家Hall教授來找我,希望我們能承擔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科研項目「熱帶亞熱帶草地自然生態系統的生物生產力和光合作用」的中國區域中心的工作。我們同意了。他們就在1984年到上海來在我們協助下開辦一個光合作用知識和有關技術的培訓班,全國各地有幾十人來參加。接著我們就和位於浙江富陽的林科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合作測定毛竹的生物生產力和光合作用。這促進了我們的光合作用研究向生態方面擴展。我們不僅努力完成所承擔的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科研項目,而且還連續多年在夏天到青海去研究高原自然條件下植物的光合作用。那兒日照強、晝夜溫差大、但氣壓低,所以植物光合機構的運轉有不少特點。因此,1989年我應邀到瑞典參加第八屆國際光合作用會議作專題報告時就以「在自然環境中光合作用的一些限制因素」為題,力求把光合作用生理和機理結合起來分析。

光合作用研究前途無量

我國人均資源佔有量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人均耕地面積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6,更需要加強光合作用研究來提高植物生產力和改善環境。

通過近60年的光合作用研究,我對其意義的認識在不斷增加。它不僅是植物獨有的功能,影響著植物生命活動的各個方面,而且與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演化和繁榮都有極其重要的聯繫。現在我們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由於無節制地開採礦產資源、濫伐森林、亂墾草原等而面臨難以為繼的困境,因此已將「可持續發展」逐漸當作中心議題。它牽涉的方面很多,其中以食物的供應、可再生資源的生產和合適生存環境的維護為最重要,而它們都和如何改善植物的光合作用功能有緊密聯繫,因為光合作用利用太陽能將無機物合成有機物是規模最大、最切實可行的過程。人們的食物直接或間接都來源於光合作用合成的產物,在可見的將來仍只有這條出路。光合作用產物轉化而成的各種有機物,如纖維、橡膠、木材等,早已是人類生產中大量應用的可再生物質資源,今後種類還會大量增加。最近,由於感到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它們也是過去由光合產物轉變而成的)在21世紀中將消耗殆盡,所以尋找可再生能源已成為人們非常關心的問題,其中如何加強植物的光合作用,並設法高效利用其合成的物質,最後又可充分利用其中所固定的太陽能來作燃料實在是最基本和切實可行的途徑。關於維護合適生存環境,現在人們談得最多的是由於大量燃燒化石燃料導致大氣中有溫室效應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而引起全球氣溫劇變所造成的災害問題。其重要的解決途徑之一,就是大量使用當代光合產物作燃料,並加強樹木的光合作用將它轉變成有機物較長期地貯存起來。

總之,世界的演變使我認識到光合作用在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我雖然已年過八十二歲,但仍應繼續認真鑽研,積極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近幾年來,我們著重探討光合機構的運轉與調節,把光合作用的機理和生理研究進一步聯繫起來,力求既能在理論上深入,又能開拓通向農業等實際應用的途徑。

相關連結

沈允鋼長期從事植物的光合作用的研究,從上世紀 50年代開始,就進行植物體內碳水化合物轉化的研究,證明b-澱粉酶可通過迅速分解引子澱粉而影響磷酸化酶合成澱粉的能力,否定了國外文獻中認為有直接抑制作用的觀點;60年代開展光合作用機理的研究工作,發現了光合磷酸化過程中高能中間態的存在,提出高能中間態有多種存在形式及偶聯因子的變構不同會影響高能中間態的散失和偶聯效率。其後又進一步研究能量轉化功能與膜結構的關係,光合機構的運轉及其調控等。

和小朋友在一起(科普活動)

上世紀八十年代在青海海拔四千米大坂上測量盆栽小麥的光合作用

作者考察時留影

相關焦點

  • 【新民晚報】沒了好奇心,也就沒了創新靈感
    【新民晚報】外灘教育論壇特設科創專場,汪品先院士寄語青少年:沒了好奇心,也就沒了創新靈感 來源:新民晚報   時間:2020-12-14
  • 晚報「精神糧食」年年要「進補」 新民晚報讀者服務日活動上午舉辦
    圖說:新民晚報攤位前人頭攢動 新民晚報記者 孫仲欽 攝(下同)新民晚報訊(記者 羅水元)總有一種牽掛會如期而至,總有一種感情會歷久彌新。今天上午,隨著新民晚報聯合上海郵政App「訂了麼」「公園便民收訂暨新民晚報讀者服務日活動」的舉行。
  • 願中國晚報越來越好 祝新民晚報生日快樂——與會嘉賓寄語中國晚報...
    圖說:中國晚報工作協會第34屆年會 新民晚報記者 劉歆 陶磊 王凱 攝(下同)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中國晚報工作者協會第34屆年會今天在上海閔行寶龍艾美酒店召開。全國各地117家晚報媒體的社長、總編輯參會。
  • 新民晚報數字報-掌握快速記憶法 孩子將終身受益
    5月18日下午,文新大廈2樓報告廳,新民晚報小記者超能訓練營體驗會如期舉行,60多位學生家長把報告廳擠得水洩不通
  • 我和葉永烈先生在《新民晚報》上「相識」
    》上「相識」王紀銓不久前在網絡上查找資料,意外發現已故作家葉永烈先生在2008年6月寫的一篇文章中,全文引用了筆者在2000年高考結束後,發表於《新民晚報》教育版面「桃李芬芳」上的一篇小文,這也引起了我對往事的回憶。
  • 新民晚報七十年史:好稿疊出 毀譽參半
    《新民晚報》在讀者中聲譽日隆,經濟效益持續增長,職工收入年年提高。部分新聞單位的採編人員都在設法調入晚報,應屆畢業生中要求到晚報來工作的人也越來越多。晚報職工愛崗敬業,素質提高。體現在版面上,是採編人員好稿迭出。  1993年9月,被稱為「世界第一斜拉橋」的上海楊浦大橋,僅用了二年零五個月的時間就大功告成。這又是一個堪稱奇蹟的大新聞。
  • 切磋球技共享歡樂,2020新民晚報「紅雙喜杯」桌球賽上樂翻天
    >草根和專業同臺競技,外國和中國選手切磋球技,大人和小孩共享歡樂,2020年新民晚報「紅雙喜杯」迎新春桌球公開賽,昨天在廣大球友的意猶未盡中落下帷幕。於是,道登報名參加了新民晚報「紅雙喜杯」。點讚新民晚報「紅雙喜杯」,道登說,首先是環境好,其次是水平高。一進閔行體育館,高掛的燈籠、滿座的觀眾,不間斷的比賽,令他仿佛來到一方新世界:「這樣的桌球氛圍太好了,前所未見。」道登還用誇張的形容詞說:「上海人打桌球水平真高,特別是老年人和小朋友,簡直太『恐怖了』!
  • 新民晚報報導的王友農先進事跡引發...
    新民晚報訊 (記者 江躍中 袁瑋 特約通訊員 龍鋼)「他用汗水詮釋了公僕情懷,用生命踐行了一個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連日來,新民晚報連續報導了上海吳淞口國際郵輪港發展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友農的先進事跡,在上海社區群眾中引起熱烈反響,大家紛紛表示,要向王友農學習,以對黨的無限忠誠和對事業的滿腔熱情對待工作,幹事創業 ,勇於擔當。圖說:王友農(中)在疫情期間衝在一線,力保遊客及工作人員的安全 寶山區供圖普陀區曹楊街道宣傳幹部張璐瑤說,學習了王友農同志的先進事跡,深有感觸。
  • 新民晚報中學生足球賽邀你報名啦!
    我們的世界盃10月5日、6日和18日,第35屆「上港—上汽」杯新民晚報中學生足球賽將在上海體育場外場(天然草)拉開戰幕,「我們的世界盃」終於來了!為此,我們將招募本屆賽事學生裁判、學生記者,不僅可以接受專業培訓,還可以在晚報杯現場親身實踐!
  • 研究發現植物光合作用開關
    科學家以前不明白,在光線充足的日子,植物如何保障代謝系統不會進行過多的光合作用,攝入太多能量?近期的研究找到一種開關機制,對未來節能種植具有突破性意義。主要研究者華盛頓州立大學的基希霍夫(Helmut Kirchhoff)說:「光合作用存在潛在危險性,如果植物攝入的光能不能在其代謝過程中被用掉,這些能量將毒害植物、殺死細胞。因此,在光線很充足的情況下,控制吸收光線蛋白的開關對保護植物的代謝系統具有很關鍵的作用。」
  • [新民晚報]教育部談「就近入學」:正在推學校標準化建設、義務教育...
    教育部談「就近入學」:正在推學校標準化建設、義務教育基本均衡及優質均衡   【新民晚報·新民網】近日,北京學區房暴漲引發就近入學方面的爭議,今天上午教育部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教育部教育督導局局長田祖蔭介紹,關於就近入學的問題,政策沒有變,教育部的政策沒有改變,始終會強力度的往下推進。
  • 【新民晚報】上海雙胞胎姐妹攜手來同濟大學報到 瞄準生命科學...
    【新民晚報】上海雙胞胎姐妹攜手來同濟大學報到 瞄準生命科學「拔尖班」備戰轉專業 來源:新民晚報   時間:2020-09-07  瀏覽:
  • 春日著色畫山水 - 新民晚報數字報
    林景星  陳鎮銘先生早先曾為《新民晚報》「夜光杯」設計刊頭畫,三十年前,我和他相識
  • 回眸2020|新民晚報攝影記者的「年度相冊」①:濃縮咖啡
    這一年,新民晚報攝影記者始終用鏡頭記錄光陰流轉,見證城市變遷。新民晚報今起推出 《回眸2020——新民晚報攝影記者的「年度相冊」》,讓我們在影像世界裡,回味這不同尋常的2020,展望2021。來源:新民晚報(記者 陳夢澤)編輯:龔紫珺【來源:新民晚報】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 新民晚報 | 上外學者吳其堯:倫敦口音英語不是標準英語
    新民晚報 | 上外學者吳其堯:倫敦口音英語不是標準英語 2020-06-16 02: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財經英文版)、《解放日報》、《新民晚報》、中國社會科學雜誌...
    據美聯社報導,此次被美國國務院列為「外國使團」的中國媒體包括:「一財全球」(即第一財經英文版)、《解放日報》、《新民晚報》、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SSCP)、《北京周報》、《經濟日報》。美國國務院將要求他們以「外國使團」身份登記。 (環球網)* 指導僅供參考,不作為交易依據
  • 奇葩神奇生物,綠葉海蝸牛,能進行光合作用一生只需進一次食!
    科學家在大海中發現了一種神奇的生物綠葉海蝸牛,這種蝸牛的身體比較小,只有1~3釐米長,神似一片綠色的樹葉,但它的身體不僅外觀像樹葉,並且也擁有像樹葉一樣能進行光合作用的神奇功能,在生物學上基本只有植物才會擁有光合作用的能力,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x第一種能夠進行光合作用而產生能量的生物,不得不感嘆大自然的神奇
  • 研究人員提出測算植物光合作用效率的新方法
    我們都知道,植物是通過光合作用來實現生長的,要想提高植物的生長效率或者找出高產量的農作物,獲取其光合效率是至關重要的,但測量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是非常困難的,現有的大多數方法都非常耗時,而且只能測量一片葉子,而農業上真正需要的是所有植物的所有葉片的光合效率的提升或比較。
  • 光合作用的研究歷史你知道多少?盛夏炎炎,植物愈發生機勃勃
    是否回想起生物課上的植物光合作用?那麼今天,就讓我們一起看一下關於光合作用的研究歷史,你了解和知道多少呢?早期人類對光合作用的探討,其實是向著物理學和化學兩個方面不斷深入的。1905年英國植物學家F.F.布萊克曼提出光合作用包括需要光照的「光反應」和不需光照的「暗反應」兩個過程,二者相互依賴,光反應時吸收的能量,供給暗反應時合成含高能量的多糖等的需要。
  • 高校醉秋色 美景入鏡來——「新民晚報杯」校園秋景攝影大賽獲獎...
    「新民晚報杯」校園秋景攝影大賽獲獎名單今天出爐。大賽收到來稿作品2573幅,共348人參賽。其中,一等獎2名、二等獎3名、三等獎5名、優勝獎10名以及入圍獎30名。參賽者均來自於滬上各大高校師生。「新民晚報杯」校園秋景攝影大賽獲獎名單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