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Jason華心(筆名),美籍華人,原名江鎮城,教授,現名 JasonJiang,現居紐約。曾就讀中山大學,華中師範大學,獲紐約州立大學工商管理碩士(MBA inFinance)。在中國曾任高校教師和團委書記。在美國研究生畢業後一直在紐約從事金融業工作多年至今。
武漢,我們在一起(歌詞)
詞曲:華心
這一天
漢江邊一陣陰風
烏雲遮住了日月
陰雨灑向了長江兩岸的田野
灑不滅江城人頑強的鬥志
武漢,我們在一起
我們是漢口,武昌,漢陽.
我們是一隻九頭大鵬
在風雨雷電中
我們每一個頭都高高揚起
武漢,我們在一起
這一邊
揚子江聲聲吶喊
呼聲,響遍了天地
陽光照向那東湖湖畔的街道
還有全國人大力的支持
武漢,我們在一起
我們是 北京,廣州,上海.
我們是五湖四海兄弟
在艱難困境中
我們每一個人都和你一起
武漢,我們在一起
我們是同胞兄弟(同胞兄弟)
我們風雨在一起(在一起)
武漢,我們在一起
(在一起,在一起,在一起,
同在一起)
我們一起 抗風雨
支持武漢抗疫,華心2020年1月23日創作於廣州
眾志成城 一起抗疫
今 音
《武漢,我們在一起》歌曲備受關注。百度,搜狐,中華網,環球網,環球網搜狐號,頭條文章,北國網,鳳凰網,網易,奔跑財經,一點資訊,今日頭條,國際在線,鳳凰網,慧聰網,未來網,中國日報網,和訊網等約30個媒體,於2020年2月5日,全面轉發報導了有關《武漢,我們在一起》合唱給武漢加油的消息。歌曲感動了大眾,鼓舞了武漢和各地人民抗疫的鬥志。
《武漢,我們在一起》這首歌曲做到了以下四個方面:
1.詞曲簡而潔,能量滿曲載:全曲簡而短,詞直白易懂,曲韻易傳唱,旋律和速度的變化恰到好處,詞曲配合較好,提精氣神,具有鼓舞性,給人予力量。
2. 詞曲送溫暖,全國援武漢。詞裡巧妙地加入了「漢江」「長江」「東湖」「武漢」「江城」等地名,和湖北「九頭大鵬」,歌曲的針對性強。而用武漢的「我們是武昌,漢口,漢陽」對稱「我們是北京,上海,廣州」,用「一隻九頭大鵬」對「五湖四海兄弟」,把武漢人民和全國人民用「我們是同胞兄弟」連在一起,達到「我們和你在一起」的效果。詞用得妙,曲配得美。歌曲巧相連,同胞心連心。
3. 詞不落俗套,曲不帶傷情。歌詞裡用「漢江邊一陣陰風」和「陰雨」表現疫情一帶而過,而重點放在這些陰風陰雨卻「灑不滅武漢人民頑強的鬥志」。這是整首歌的中心:在困境中,藐視瘟疫,鬥志昂揚,「每一個頭都高高揚起」,面對困難和全國人民的支持下解決困難。這首歌的重點很明確:溫暖,鼓舞,和力量。
4.《武漢,我們在一起》三段二十七行的歌詞,放在在這裡當作詩歌來評,在這樣的處理中還存在一個突破邊際的說法,即,破了常規和教條。常規是指詩與歌從某個角度的截然分開;而教條是指刻舟求劍和前所不多。這幾句話,如果用在這場瘟疫中也有相似的地方。但是,這篇評,還是選擇了一個突破的視角來予以進行,首先是凝神,其次是聚力。
如果擴展一點的話,和用白話來演示,就是這首歌詞用了人物特有的眼神在進行結構。然而,眼神與眼神之間的差別,就客觀存在的方面去認識,也有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實際情況,就此,這首歌詞意識到了這樣的一種比較混沌的現象,然而以特有的眼神,結構了歌詞兩段中的領起語「這一天」和「這一邊。」而沒有用那一天和那一邊來替代。這其中的可比性是指時空的位置與距離,在臨近人物這一邊,而不是那一邊。
同時,也會發現人物的視向,同比其他人的眼光,似乎看得更遠一些,這個遠,在歌詞第一段的第三行「烏雲遮住了日月」,和詩歌第二段的第三行「呼聲,響遍了天地」之間,是一個有機的並列式的呼與應。這也就顯示出了歌詞在結構安排上的嚴謹和存思。嚴謹表現在不同段落的相同位置歌詞的內部聯繫;存思是展現出用歌詞來帶節奏的連貫思考作用和影響。比如歌詞第一段第七行的「一隻九頭大鵬」等。
這時候,歌詞以它特有的內涵是指行數位置的八,自然和歌詞中的「九」,在某種認識的帶動下,作了自然連接,同時,也和一個段落的總行數十一,在客觀上也可以作思考聯繫,這種聯繫是生發出來的,而生與發,假如參照物為讀者的話,或淺和或深的層次爭辯也在所難免,問題是你想不想糾纏。
評,不是糾纏,只是一孔之見,一家之言。然而,要自然和歌詞第二段第八行的「我們是五湖四海兄弟」之間連貫起來,從要求上看,是對評論提出了一個高要求。其中,還有許許多多的文字可以寫,但是在這裡,只能省略。省略更多的一些不必要的文字評論,是採用了截取和剪輯的手法,無論從思想上和操作上,以求得這首歌詞的效益最大化目的,它就是「武漢,我們在一起」之間的認識。於是,一個小我和大我這一對矛盾,在這樣的認識基礎上,才會在「抗風雨」的問題上,取得實質性的一致。這是至關重要的,重要在「我們風雨在一起」(詳見第三段第二行)。
評論作者簡介:今音(筆名),王榮根,詩人,小說家,實名編劇,評論家。曾獲《上海文學》「中國知青作家杯」獎項。中華知青作家學會主席團委員、中國長航作協理事,上海浦東新區作協理事,浦東作協文學理論批評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浦東詩廊》雜誌編委。《今音中外詩評選》主編。世界詩歌聯合總會高級顧問。著有長篇小說十五部,評論十五部,合集三部。影視籤約作家。現居住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