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名的傳統自周代時期就流傳下來了,其中雖不乏雙名,但基本上還是以單名居多,漢朝獨尊儒術後,更是以單名為尊,可是世間萬物都有例外,在三國時期中的雙名者也是有不少的。當然,少數民族的名字不列,如胡車兒、阿會喃、兀突骨、徹裡吉、沙摩柯等。
雙名者的演義描寫和正史記載。黃承彥。演義:諸葛亮嶽父,南郡大名士蔡諷女婿,荊州著名學者,曾做主將女兒黃氏嫁於當時聲名未顯的諸葛亮,後在陸遜被困八陣圖時救援其出陣,在書中是一個世外高人般的隱士。
正史:黃承彥在歷史上卻有其人,除了救陸遜出八陣圖外,其餘事跡和正史差不多,但其女黃月英正史無名,月英二字最早出自於評書,相傳其相貌奇醜,但聰慧過人,協助諸葛亮製作出木牛流馬等機械,是有名的賢內助。
呂伯奢。演義:曹操之父曹嵩的故人好友,在曹操逃出長安後,和陳宮一起來到呂伯奢家,受到呂家熱情招待,可曹操疑心呂家要殺自己,於是砍死呂伯奢,此事之後,陳宮深感曹操的殘暴多疑,為日後反水投靠呂布做了鋪墊。
正史:呂伯奢原為曹操故人,在離開董卓身邊後,曹操途徑呂伯奢家,恰好呂伯奢不在,五個兒子與其賓客留宿曹操,但夜間有暗殺曹操的嫌疑,被曹操手刃數人後離去,並留下了「寧我負人,毋人負我」一句,後被演義演繹為「寧教我負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負我」的名言。
曹安民。演義:曹操侄子,在宛城之戰時與堂兄曹昂、大將典韋一起戰死。曹丕所著《典論》裡將曹安民和曹子脩(曹昂的字)一起記載,所以安民二字應該是曹安民的字,但名不詳。
蔣義渠。演義和正史大致相同,為袁紹部下將領,在官渡大敗後,袁紹只率八百騎倉皇逃走,來到了蔣義渠帳營之中,已經是驚弓之鳥的袁紹以性命相託於蔣義渠,在其保護下,袁紹才得以安全回到河北,一說義渠為字,可能是袁紹部將蔣奇。
睦元進、韓莒子、呂威璜。演義和正史大致相同,為河北大將淳于瓊手下都尉,與淳于瓊日夜飲酒而誤事,導致烏巢失守,淳于瓊被割去耳鼻,趕回袁紹處羞辱袁紹,睦元進被殺,其餘二人被擒,正史中二人都在混戰中被斬殺了。
嚴白虎。演義:自號東吳德王,佔領吳郡,在孫策下江東時與會稽王朗合兵阻擋孫策,後嚴白虎被董襲所殺,將頭顱獻給孫策,王朗敗走,孫策平定吳郡、會稽,初定江東。
正史:為吳郡豪族,在孫策下江東時佔據吳郡和白虎山等地,後其弟嚴輿所殺,嚴白虎請降,依舊性命不保。一說嚴白虎原名嚴虎,白虎二字為盤踞於白虎山的旗號。
裴元紹。演義:黃巾軍將領,在張角被殺,起義失敗後,與周倉一起盤踞於臥牛山為王,後因想強奪趙雲馬匹,一回合就被趙雲刺死了。正史中並無記載裴元紹其人。
東漢工部侍郎王子服、昭信將軍吳子蘭。演義:衣帶詔事件,兩人與國舅董承、西涼太守馬騰合謀謀殺曹操,但事情敗露,三族被滅。正史:與演義一樣,但王子服應為偏將軍王服,字子由,吳子蘭應為議郎吳碩。
傅士仁。演義:關羽部下大將,隨其鎮守荊州,與麋芳交情頗深,兩人因為受到關羽責難,趁關羽北伐之時獻出荊州給呂蒙,直接導致了關羽被殺。
正史:記載其名為士仁,荊州公安守將,關羽北伐時被吳名士虞翻說服而開城投降,與麋芳一起投靠江東。
邢道榮。演義:零陵太守劉度麾下武將,善使開山大斧,與張飛也能鬥上幾回,後被埋伏在路旁的趙雲生擒,用計從諸葛亮處脫身,但計謀被看破,邢道榮與劉度子劉賢伏擊劉備失敗,邢道榮被趙雲刺殺,劉賢被擒,劉度投降。正史中並無此人,乃原創人物。
尹大目。演義:曹魏殿中校尉,和大將軍曹爽私交甚好,司馬懿發動高平陵後,令尹大目持書去勸降還在外玩樂的曹爽,說服曹爽投降,害其被夷三族。
正史:曹爽死後,尹大目時常有為其報仇之意,在文欽發動淮南之變時,尹大目作為使者去文欽陣營勸降,卻暗中告誡司馬師將死的消息,可文欽不聽,尹大目大哭而回,自此下落不明。
除以上之外,三國演義中的雙名者還有:劉備叔父劉元起、曹爽從弟曹文叔,曹文叔之妻夏侯令女、蔡琰之夫衛仲道等等,至於司馬懿之妻張春華、關羽之女關銀屏、曹丕之妻郭女王者,要麼就是民間傳說、評書,要麼就是小名,也就不在討論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