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確認時莊遺址是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糧倉城邑」

2020-12-12 人民網

原標題:專家確認時莊遺址是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糧倉城邑」

  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四通鎮時莊遺址考古工作開展以來熱點頻現,成為眾多考古研究專家關注的焦點。近日,河南淮陽時莊遺址考古新發現學術研討會召開,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等20多家研究機構的50多名國內權威專家學者齊聚淮陽,參觀時莊遺址的發掘成就。時莊遺址是目前我國發現年代最早的「糧倉城邑」,眾多專家一致認同該遺址為距今3700年至4000年的斷代判斷和基本為倉儲功能遺址的結論。

  時莊遺址勘測面積約10萬平方米,在南部的近3萬平方米區域內,發現面積超過5000平方米的人工墊築臺地。區域內有各種形制的長方形、圓形遺存,分布於人工墊築臺地之上。在時莊遺址發掘現場,形制各異的遺存,讓眾多考古專家、學者興致勃勃。經初步判斷,可能是古時的糧倉,是整個先秦時期罕見的糧倉建築群。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表示,時莊遺址是重要的考古發現,多學科合作在這樣的發掘中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時莊遺址是城址與村落之外的另一種類型,就是倉儲聚落,為我們了解龍山社會作出了重要貢獻。要根據大植物遺存浮選和植矽體的鑑定,把時莊遺址與周邊同時期的文化遺址研究相結合,並放在大背景下去思考和探索。

  周口是農耕文化的重要發源地,至今仍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傳說炎帝神農初都於陳,教民稼穡,播種五穀,淮陽區至今有「五穀臺」。時莊遺址城址中心發現一座連間房屋,房屋周圍散布28座倉儲建築遺蹟,根據堆積物,推測應為糧倉。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時莊遺址項目負責人曹豔朋表示,此處正是集中存儲小米和黃米的地方,建築結構的本身和我們在現實中見到的糧倉建築形制比較一致,下面有隔水層、絕水層,整個地基建高、外層抹泥防潮,這些都符合糧倉防潮的特性。

  如果是作為專門的倉儲機構存在,那麼這麼多糧食的來源是哪裡?用途又是什麼?故宮博物院研究員王光堯表示,農業時代發展的歷史和周口作為農業生產基地的歷史,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推演,這應該能為時莊遺址未來的闡釋和展示提供考古學方面的證據。在農業時代,至少在時莊遺址,國家糧食的供應地已經存在,那麼一旦糧倉的論斷被證實,豫東糧倉在4000年前就應該已經存在了。

  周口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少青認為,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28座糧倉是巨大的公共儲備,應該只能服務於祭祀和戰爭這樣的重大公共活動。在周口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發生部落戰爭存在很大可能。如果在周邊能夠找到大的祭祀場所遺址,這一猜測就能被證實。深入研究「糧倉城邑」的用途,對於研究中原地區的歷史發展和民族文化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記者王勝昔 通訊員王泉林)

(責編:蔣波、劉穎穎)

推薦閱讀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

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穫,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詳細】

相關焦點

  • 淮陽時莊遺址出土夏代早期「糧倉城邑」系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
    2020年5月20日,時庒遺址發掘現場。(記者 金月全 攝 資料圖片)周口日報·周道客戶端記者 金月全 竇贏11月25日上午,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對外發布了淮陽區時莊遺址等5項重要考古發現。時莊遺址位於周口市淮陽區四通鎮時莊村,發掘出土28座夏代早期「糧倉」,是我國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糧食集中存儲的「倉儲城邑」,年代距今4000年-3700年,相當於文獻記載的夏代早期。城址座落在人工墊築臺地上,外圍發現兩周夯土圍牆,外圍牆圈圍面積1243平方米。
  • 河南考古新發現|河南發現夏代「糧倉城邑」
    這是中國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用於糧食集中存儲的「糧倉城邑」,為研究早期國家的糧食管理和賦稅制度等提供了絕佳的實物材料。河南淮陽時莊遺址全景(無人機照片。此外,在該區域發現的同時期遺存以糧倉遺蹟為主,極少見灰坑、陶窯、墓葬等其他類型的遺蹟。「說明這個聚落布局結構清晰,功能單一,因此我們推斷時莊遺址是一處以儲糧為主要功能的特殊城邑。」曹豔朋說。
  • 夏代早期糧倉遺址在河南淮陽時莊遺址被發現
    近日,28座分布集中形制多樣的夏代早期糧倉遺址在河南淮陽時莊遺址被發現。這是中國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用於糧食集中存儲的「糧倉城邑」,為研究早期國家的糧食管理和賦稅制度等提供了絕佳的實物材料。28座倉儲遺蹟集中分布在時莊遺址一處面積約5600平方米的人工墊築臺地上。
  • 河南淮陽時莊遺址為年代最早的夏代早期糧倉倉城
    從中國國家文物局在北京舉行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關鍵進展工作會上獲知,河南淮陽時莊遺址發現現階段年代最早的夏代早期糧倉倉城。時莊遺址位於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四通鎮時莊村,佔地面積約10萬平方米。碳十四測年數據反映年代為距今4000-3700年左右。聚落中同時期的遺存以糧倉遺蹟最多,很少見灰坑、水井、陶窯、房址、墓葬等其它類型的遺蹟。
  • 首次發現「水泥」混凝土牆壁!河南這個考古遺址公園明年開放,再現...
    目前,發掘工作仍在進行,期待有新的驚喜出現。【抬高地基、外牆抹泥、地下建隔水層……古代的糧倉有點牛】都說「民以食為天」,在古代,糧食如何儲存才夠安全,才能防潮?時莊遺址揭露了古人的智慧。時莊遺址,位於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四通鎮。遺址勘測面積約10萬平方米,在南部的近3萬平方米區域內,發現面積超過5000平方米的人工墊築臺地。
  • 時莊遺址發現夏代早期糧倉倉城
    時莊遺址位於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四通鎮時莊村,總面積約10萬平方米。碳十四測年數據表明年代為距今4000年-3700年左右。聚落中同時期的遺存以糧倉遺蹟最多,極少見灰坑、水井、陶窯、房址、墓葬等其他類型的遺蹟。
  • 國家文物局發布「考古中國」五項重要發現 豐富夏文化及新石器晚期...
    社科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所謂『九宮格』的發現非常重要,因為它完全改變了我們原來對夏代後期都城布局的認識,原來認為中間是宮城,南邊是手工業區,北邊是祭祀區,其他地方是一般居民區。
  • 河南這個考古遺址公園明年開放,再現七千年前生活場景
    目前,發掘工作仍在進行,期待有新的驚喜出現。【抬高地基、外牆抹泥、地下建隔水層……古代的糧倉有點牛】都說「民以食為天」,在古代,糧食如何儲存才夠安全,才能防潮?時莊遺址揭露了古人的智慧。時莊遺址,位於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四通鎮。
  • 重大考古發現!梁王遺址發現戰國時期城址,為濟南城區迄今發現最早...
    濟南城區迄今發現最早古城,為齊國邊邑軍事要地目前濟南地區最早的古城,從章丘焦家遺址到城子崖遺址、東平陵城序列完整,但濟南城區最早的城址卻一直沒有發現。因此董文斌認為,此次發現的戰國古城,是迄今濟南城區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古城,意義重大。
  • 中國六大考古發現公布,包括中國最早可確認葬式的青塘遺址
    廣東英德市青塘遺址出土葬式為蹲踞葬的人骨化石一具,是中國年代最早的可確認葬式的墓葬,也是廣東境內保存最為完整的距今1萬年前的古人類化石。還發現華南考古年代最早的穿孔蚌器、距今1.7萬年的廣東年代最早的陶器。青塘洞穴遺址全面展現了華南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的聚落形態特徵。
  • 記者帶你走進淮陽時莊遺址
    一片空曠的土地上,來自國內的文物考古界專家相聚在一起,參觀時莊遺址發掘現場。在剛剛發布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中,時莊遺址榜上有名。據介紹,這裡發現了迄今為止最早的糧倉。 時莊遺址位於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四通鎮時莊村南部,是周口市文物勘探隊於2019年4月配合周口一家生物公司年利用6萬噸秸稈炭氣多聯產建設項目進行考古鑽探時新發現的遺址,包含有龍山晚期至漢唐時期的遺存,總面積約10萬平方米。其中心坐標為東經114° 58' 25.49」, 北 緯33° 5 3'16.28」 ,海拔46米。
  • 廣東「青塘少女」墓葬是中國年代最早的可確認葬式墓葬
    廣東「青塘少女」墓葬是中國年代最早的可確認葬式墓葬金羊網  作者:  2019-04-17 據新華社電 2018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的廣東英德青塘遺址,發掘工作已於近期結束
  • 重磅考古:浙江發現中國沿海年代最早、埋藏最深史前貝丘遺址
    隨後試掘並在3.5米深的坑底人工鑽探,探知文化堆積埋深達7米以上,由此初步確認該遺址是一處在浙江考古中還從未發現過的史前貝丘遺址。 、美國BETA實驗室、南京大學新建碳十四實驗室進行年代測定,已有共20多個數據都顯示井頭山遺址文化層的年代均在距今8000年上下,最早的達到距今8300多年,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年左右。
  • 河南日報推出重磅聯版特刊:聚焦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 走進最早的...
    「二里頭遺址現存面積約300萬平方米,經過60年的考古發掘,目前的發掘面積也僅是揭開冰山的一角,佔總面積1%多一點,相信隨著一代代考古人的努力,二里頭的面貌會愈來愈清晰。」許宏說。  「二里頭遺址為夏代的存在提供了可靠物證,沒有二里頭,我國夏商周的年代框架就拿不出來。」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北京大學教授李伯謙說。  二里頭遺址不僅是夏商周斷代工程的重要起點和標尺,還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密碼」。多年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專家聚焦良渚、陶寺、石峁、二里頭等都邑性遺址,以田野考古工作為中心,為實證5000年中華文明提供重要證據。
  • 浙江發現年代最早海岸貝丘遺址,距今8000年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年
    遺址於2013年10月發現的,文化堆積以海洋軟體動物貝殼為主要包含物,埋藏深度達5至10米,總面積約2萬平方米。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姆渡遺址博物館對遺址進行主動性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