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聽說「女裝大佬」,宅男們可能縮在牆角瑟瑟發抖……男人扮起女人,除了辣眼睛,也有可能會驚豔全場。
其實最近小編是被電影《丹麥女孩》裡的莉莉成功撩到,這部經典的影片展現了藝術家絕美的畫作和主角們的高超演技,同時欲向人們傳達精神至上、自由至上的思想觀。今天,我們一起來揭開這位「女裝大佬」的神秘面紗。
藝術的繆斯,情感的「閨蜜」
《丹麥女孩》的故事背景取材自上個世紀20年代的藝術家格爾達·韋格納與丈夫艾納·韋格納的真實愛情故事。
影片的開場是一片瓦埃勒(Vejle)沼澤的景色,陰鬱的天空,灰濛濛的遠山,水面倒映著一排稀疏樹木的姿影...整個畫面顯得十分荒涼。
男主角艾納·韋格納(Einar Wegener)正坐在畫架前專注的描繪這一場景。
▲藝術家Einar Wegener筆下的的景觀(1908年)
由於主角們的身份被設定為藝術家,因此畫面多採用「高級灰」這一色調來呈現藝術質感。
每一幀畫面無論是光線還是色調都顯得和諧,讓人有種舒適感。這不禁讓人想起被稱為「光的詩人」的丹麥畫家維爾姆·哈默肖伊(Vilhelm Hammershoi)的作品。
▲Vilhelm Hammershi《Ida Reading a Letter》 c.1 899, 59x66cm, Private collection
此時的女主角格爾達·韋格納(肖像畫家)正在為一位女演員畫肖像,由於模特遲到,她試探性地要求丈夫艾納穿上女人的絲襪以及裙子,替她擺造型。剛開始艾納發自內心的拒絕,不過穿上女裝的艾納一發不可收拾……
▲Gerda Wegener《Ulla Poulsen 》c. 1930,38.1 x 45.7cm, Paris
在《Man Into Woman》一書中,男主艾納寫道當天的感觸「儘管聽起來很荒唐,但我無法否認自己很享受在這種裝扮下的樂趣,我喜歡女人衣服的柔軟觸感。從那一刻起,我就很想在家的時候也穿著它們。」
「I cannot deny, strange as it may sound, that I enjoyed myself in this disguise. I liked the feel of soft women's clothing. I felt very much at home in them from the first moment.」
艾納為了幫助妻子的藝術事業,開始刻意淡化自己的男性身份,經常打扮成女性。他為自己取名為莉莉·埃爾伯,並成為妻子格爾達日後的專屬模特。當艾納穿上女裝後,影片的畫風也跟著變了,精緻裝扮後的莉莉與影片開頭冷靜理性的艾納形成鮮明的角色對比。
講真,小編確實也被女裝後的艾納驚豔到了~這真的是同一個人嗎?也太美了吧!!
從此之後,艾納內心裡的「女性情結」也開始慢慢甦醒,他愛上了自己扮演的女性角色形象。
「莉莉」的甦醒,幫助格爾達描繪了許多沉醉於生活情趣中的女性,這樣的題材和畫風使她在巴黎一舉成名。
然而對於艾納來說,僅僅只是外在的改變已經無法消減「莉莉」在精神上給他帶來的痛苦,他的內心一直在做鬥爭。隨著莉莉的人格不斷佔據艾納的心,他越來越堅定莉莉才是最真實的自己。
在妻子格爾達的鼓勵下,艾納最終接受了手術,成為一位真正的女人。
然而轉變成女性的身份卻導致他們婚姻的解除,莉莉最終也因為手術的併發症而死亡。
影片的最後,格爾達與影片男二號漢斯站在山頂上,面朝著莉莉曾經畫過的風景。一陣大風吹走了莉莉最初送給格爾達的圍巾,格爾達從一臉茫然到潸然淚下,她仿佛看見了象徵精神自由的旗幟在空中隨風飄揚。
有人說「莉莉身上的勇敢和自由精神鼓勵著性別轉換運動」,這種前衛的思想放在那個時代是難能可貴的。而促成莉莉這一身份的轉換,妻子格爾達功不可沒。艾納成為了格爾達的靈感繆斯,而格爾達也一直支持艾納勇敢做自己。僅管面對社會的各種非議,他們之間的愛卻從未因此而動搖。
影中的真人真事
藝術家格爾達·韋格納(Gerda Wegener)出身於日德蘭半島東部的小鎮Hammelev,她的父母是保守的天主教牧師。少年時的格爾達就流露出了藝術天賦,並接受藝術的教育,之後格爾達去了丹麥皇家藝術學院學習。在藝術學院,有一群藝術家、演員、舞蹈家們,格爾達深受影響,並開始意識到「性別即表演」的前衛理念。她和丈夫艾納·韋格納(Einar Wegener)就是在這間學院認識的,兩人於1905年結婚。
▲藝術家格爾達·韋格納(Gerda Wegener)
艾納·韋格納(Einar Wegener)從小也與格爾達一樣表現出過人的藝術天賦。不同于格爾達的肖像畫,艾納更喜歡描繪身邊的風景。雖然在藝術上各有所愛,但是卻絲毫沒有阻礙這對年輕人的相愛。
▲藝術家艾納·韋格納(Einar Wegener)
他們居住在哥本哈根的波西米亞地區,這裡的人們對生活有著十分自由的態度,隨後他們搬到了巴黎。
▲Gerda and Einar Wegener in front of Gerda’s painting Sur la route d』Anacapri during the exhibition in Ole Haslunds Hus, 1924,Photo: The Royal Library, Denmark
格爾達深受法國洛可可藝術的影響,熱愛具有裝飾性風格的圖畫,喜歡描繪一些華麗的服飾。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插畫家奧伯利·比亞茲萊(Aubrey Beardsley)也是格爾達十分崇拜的對象,她的創作風格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不過人們對格爾達的作品有著不同的意見,有的人認為畫面內容不雅,而另一些人則對格爾達追求精神自由的態度表示支持。
▲Gerda Wegener《A Johan Sebastian Bach humblement 》c. 1995,100 x 80.3 cm,London
格爾達筆下的莉莉總是穿著時尚的服飾,一頭時髦的短髮、性感飽滿的嘴唇、還有那讓人過目不忘的杏仁狀雙眼。
▲Gerda Wegener《Two Cocottes with Hats》(Lili and friend) c. 1925,56x41cm, Private collection
▲Gerda Wegener《Queen of Hearts》(Lili)c.1928,100x81cm, Courtesy Arken Museum of Modern Art, Paris
▲Gerda Wegener《On the road to Anacapri》c.1922,96×85cm, Private collection
除了個人的藝術創作之外,格爾達還為VOGUE等時尚雜誌提供畫稿。在她的作品中短髮成為了巴黎女人的潮流時尚,我們經常可以見到不受拘束、自由展現自我的女性形象。
▲格爾達·華格納1925年為雜誌繪製的插圖
▲Girl and pug in an Automobile (sketch for front page illustration in Vore Damer, 1927)
▲Forsideillustration af Gerda Wegener til Vore Damer, 19. oktober, 1927
格爾達的藝術作品具有強烈的裝飾意味,用色大膽豔麗,注重線條與色彩的組合。
▲Gerda Wegener《Karnevallet》c. 1925,Foto: Morten Pors
畫面裡的女性人物姿態嫵媚,女人味十足。
▲Gerda Wegener《Lili with Feather Fan》c.1920
▲Gerda Wegener《Lili Elbe》c.1928,76.2x53.8cm,Private collection
值得一提的是,格爾達開創了純粹的女性視角,即以女性的身份去感受藝術對象,讓女模特擺脫了男性畫家的凝視。
▲Gerda Wegener《A Summer Day》 (Einar Wegener behind the easel, Lili nude, Elna Tegner with accordion, publisher wife Mrs. Guyot with book)c.1927
由於莉莉的故事以及格爾達獨特的畫風和題材,在那個時代對他們的非議也越來越多。然而我們也許永遠猜不透畫家想要表達的真情實感,或許正是因為難以捉摸才使得格爾達的作品更具神秘感。
格爾達與艾納的愛情是美好的,因為他們擁有一顆崇尚自由的靈魂並不畏懼做真正的自己。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曾說過:「生命是和世界相聯繫的,個人通過周圍的世界來進行自己的選擇,並以此來確定他自己。」
文:Vicky丨 編輯:耘菲
責編:蜜絲姜
監製:大G小r迷你帆
校對:summerjing、Christ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