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高聘金、評選「光榮村民」、同學聚會為母校捐款……今年春節期間,莆田市秀嶼區迎來一股清新溫暖的過年風氣
別樣的新風,一樣的年味
東南網2月16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卞軍凱 通訊員 陳俊泉)春節期間,記者在莆田市秀嶼區走訪時,感受到一陣陣清新的節日新風撲面而來——東莊鎮組織相親大會,未婚青年集體拒絕高聘金婚姻;笏石鎮壩津村評選「光榮的壩津人」,帶動了鄉村新風尚;東莊鎮石碼中學校友聚會時不辦酒席,把省下來的錢捐給學校……這些文明過節的新風氣,給人帶來春天般的溫暖。
秀嶼區過去因為土地貧瘠、生活窮困,被稱為「界外底」。改革開放後,秀嶼區人民外出務工經商,荷包鼓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一些社會風氣卻走了「下坡路」——逢年過節,大擺筵席,大放鞭炮,攀比之風盛行;年輕人的婚姻大事以聘金高低為決定因素,聘金動輒達到50萬元、100萬元,給普通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還有大吃大喝、鋪張浪費等陋俗。
新風首先吹向了婚事。2月4日,農曆臘月廿六,趁著外出年輕人返鄉準備婚事的機會,東莊鎮在機關大院內舉行了一場相親大會,活動要求女方承諾聘金不超過20萬元。一共有50對未婚男女報名參加了相親大會,向當地的高聘金風俗說「不」。東莊鎮紀委書記鄭淦泉介紹說,東莊鎮的高額聘金十分盛行,不少普通人家為討媳婦不得不舉家借貸,「撐起了面子,卻失掉了裡子」。所以,鎮裡舉行相親大會,倡導「抵制不良陋俗,拒絕高聘金婚姻」,希望能移風易俗。
在笏石鎮壩津村,文明之風也吹起了。春節前,壩津村舉行了「光榮的壩津人」評選活動,由壩津村老協會、黨員代表、村民代表、社會各界人士聯合提名候選人,再召開村民代表大會以舉手表決方式通過,分類評選出老協會會員、農村廉政文化宣傳帶頭人、熱心公益事業者、尊師重教人士、孝敬長輩人士等「光榮的壩津人」27名,在春節前張榜公示。壩津村黨委書記黃建忠說:「這項活動已經舉辦了三年,共評選出『光榮的壩津人』80名。目的就是倡導新風尚,積極營造健康、文明、和諧、廉潔的過節氛圍。」
春節假期也是同學聚會的高峰期。東莊鎮石碼中學各級校友在聚會時,不是到飯店裡推杯換盞,而是集體為母校捐款助學。1991屆和1992屆校友捐資30萬元建設塑膠操場;1994屆的林建洪四兄弟捐款10萬元建成學校圍牆;1995屆校友捐款10多萬元成立獎學基金會;1996屆校友共有136人,春節期間,有124人集體捐款近40萬元,為學校新建博物園;1997屆校友正籌建新校門……春節後,校友們還準備捐款成立獎教獎學基金會,旨在幫助困難師生,獎勵優秀師生。
莆田自古有「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的古訓,尤其重視子女教育,這項優良傳統也成為新時代的公益助學新風氣。春節期間,秀嶼區各地紛紛颳起了「移風易俗、省錢助學」的公益新風。2月9日,正月初二,笏石鎮東華村黨支部與老協會召開捐資助學茶話會,發動本村知名人士、黨員幹部、村民代表帶頭不舉辦春節元宵宴請,把省下的資金用於助學,共籌資45萬元;同一天,平海鎮溪邊村舉行「興教獎學服務中心」新春茶話會,發動當地鄉賢及社會愛心人士捐資辦學、獎教獎學,現場共籌集到愛心款500多萬元;也是正月初二,莆田第二十八中1996屆校友共500多人齊聚母校,舉行20周年同學聚會,設立了26萬元的獎教助學基金,用於母校獎教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