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今日惠州網
今年5月,我市舉辦「2020年惠州市國有企業暨重點企業招聘會」,吸引眾多高校應屆畢業生參加。 惠州日報記者駱國紅 攝
眼下,2020屆畢業季已經過去,2021屆秋招又將到來,這也意味著,大學生就業,即將面臨「雙屆疊加」的局面。大學生就業難已經不是一個新話題,但今年備受關注。8月13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和智聯招聘組成的「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課題組發布《就業困難大學生群體研究報告》(以下簡稱「《研究報告》」)。該報告顯示,考慮到升學、出國以及留學生歸國等因素,今年需要就業的大學生有705萬,「大學生已成為我國規模最大的首次就業群體」。
受新冠肺炎疫情、經濟下行壓力等多種因素疊加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進一步加大。惠州今年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如何?有什麼新變化?政府和學校如何進一步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對此,惠州日報記者近日進行了走訪調查。
現狀
企業用人需求縮減,畢業生就業率有所下降
近來,已畢業2個多月依然沒有找到工作的李依(化名)有些著急了。李依是嘉應學院惠州籍應屆畢業生,學的是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在網上投了幾十份簡歷後,於5月份在仲愷高新區一家培訓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月工資2000元+提成,可工作4天後,她辭職了,「覺得這份工作不適合自己」。辭職後,她向去年實習過的一家基金管理公司投簡歷,可疫情發生後,該公司不但停止了招聘計劃,還進行了裁員。此後她積極備考廣東省公務員考試,但考完後她感覺希望不大,於是又開始找工作。
記者從市人社局獲悉,我市5所高校(惠州學院、惠州經濟職業技術學院、惠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惠州城市職業學院、惠州工程職業學院)2020屆畢業生共1.2萬人,加上在外地求學的惠州生源高校畢業生、往年申請暫緩就業的畢業生等,今年預計有3萬名高校畢業生在惠州求職就業。
一方面是就業人數增加,另一方面則是受疫情影響招聘需求減少。《研究報告》顯示,6月仍有26.3%的應屆生在求職;大學生就業市場整體供需增速的差距較明顯,需求率下降7.1%,求職率上升35.2%。
「今年我們沒有招聘需求,還有部分員工選擇了離職。」惠州市青年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總監陳科說,目前公司沒有招聘計劃。
廣東曉通高新技術有限公司也暫停了招聘應屆畢業生的計劃。「公司用人需求是與業務增長成正比的,今年受疫情影響公司業務減少了,用人需求自然也就下降了。」該公司總經理聶振榮說。
招聘需求縮水,直接影響了大學生的就業。惠州各高校提供的就業數據也印證了這一點。
惠州學院相關負責人介紹,該校2020屆畢業生共3979人。截至8月中旬,該校與去年同期相比就業率下降了近15%。
惠州經濟職業技術學院2020屆畢業生有3620名,截至8月25日,該校畢業生就業率為81.16%,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2.47%。受疫情影響,財務管理、建築工程技術等專業的就業率僅有五六成。
市人才交流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8月初,高校畢業生已籤訂就業協議近9000人,就業籤約率約75%,相比5月初,增加35.4%,同比去年下降約10%。
新機
部分用人單位抓住時機儲備人才
疫情雖然造成不少企業用人需求縮減,但記者在走訪中發現,一些有實力的用人單位則抓住時機儲備人才。
「我們今年招了450多名應屆畢業生,比去年翻了一倍。」敏華控股有限公司招聘經理趙先生介紹,作為一家上市公司,企業對未來發展信心較足,也嗅到了儲備人才的契機,所以擴大了招聘計劃。
「今年我們計劃招250多名應屆畢業生,和去年基本持平。」伯恩光學(惠州)有限公司負責招聘的工作人員黃小姐表示。
中國電信惠州分公司今年招錄應屆畢業生40人,是去年的2倍。目前該公司還啟動了2021年應屆畢業生招聘工作計劃。「這既是響應政府號召,彰顯國企擔當,也是企業儲備人才的好機會。」該公司相關負責人說。
《研究報告》顯示,2~6月,員工規模1萬人以上的大企業崗位需求同比增加20.5%,在各類企業中的需求比重為19.9%,較去年同期提高6個百分點,為緩解大學生就業難起到積極作用。雖然國企崗位需求近期逆勢增長,但因其所佔比重不高,依然未能抵消民企和外企崗位需求的下滑。總體來說,應屆畢業生找工作依然比往年更難一些。
變化
部分學生缺乏職業規劃,「慢就業」現象凸顯
在多重因素的疊加影響下,大學生「慢就業」現象愈加凸顯。
8月上旬,學中文專業的應屆畢業生阿聰參加了2020年廣東省公務員考試。此後,他一邊等待省考成績出爐,一邊在網上找工作。近一個月來,他投遞了幾十份簡歷,獲得了幾次視頻面試機會,但他並不滿意,決定繼續參加公務員考試。「這次省考不過,就準備下一年國考,同時備考教師資格證。」阿聰希望通進入國家機關或事業單位,獲得一份穩定工作。
阿聰的經歷是今年許多高校應屆畢業生求職的縮影,今年不少應屆畢業生選擇考公、考編、考研,「慢就業」現象凸顯。
惠州學院學生處有關負責人介紹,受疫情影響,今年學生「慢就業」較往年略有增加。「95後畢業生找工作不再是為了解決溫飽問題,會更加注重發展前景和就業質量。」該負責人認為,「慢就業」現象也體現了學生對自身職業規劃的欠缺。
惠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有關負責人認為,「慢就業」需高昂的時間和經濟成本,對不少畢業生來說,為滿足基本生存生活需求,應先起跑再找方向,先就業後擇業。
市人社局職介中心有關負責人指出,「慢就業」間接導致了「有崗不就業」現象。比如,疫情客觀上給快遞、外賣等新業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也急需補充人才滿足行業發展,但是調查數據顯示,這些行業常常面臨招不到人的尷尬。
舉措
各方齊發力,促進畢業生就業創業
高校畢業生就業,一頭連著國家社會,一頭連著萬千家庭。為此,政府和高校都千方百計幫助畢業生就業。
惠州城市職業學院教育學院應屆畢業生小王學的是學前教育專業,受疫情影響,許多幼兒園和託幼機構遲遲沒有開學,讓她找工作更難了。就在她感到焦慮的時候,學校舉辦的應屆畢業生春季人才供需視頻雙選會猶如一場「及時雨」,讓小王成功拿到了一家深圳幼兒園的聘用信。
今年,像小王這樣通過線上招聘會找到工作的應屆畢業生不在少數。惠州各高校紛紛組織網絡招聘活動,如惠州學院從3月15日開始,分類別、分專業、分區域舉辦了13場線上專場招聘會,參會企業總數逾1279家,提供崗位27492個,想方設法幫助畢業生順利就業、儘早就業。惠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從2月29日至今不間斷地開展「組團式」春季校園網絡招聘會等線上活動200餘場次、線下活動3場,提供各類崗位近8000個,有效緩解了學生就業壓力。
新產業、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對穩定我國就業市場起著重要支撐作用,也是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關鍵著力點。記者在採訪中發現,惠州已有部分高校根據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提前謀劃,開設新專業,讓培育出來的畢業生更好適應社會的發展和需求。如惠州經濟職業技術學院開設了物聯網應用技術華為專才班、跨境電商阿里精英班等,並開設工業機器人技術、汽車智能技術、機場運行等新專業;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對醫學專業人才需求大、要求高的背景下,惠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計劃適當擴大中醫學、針灸推拿等醫療類專業招生規模。
為進一步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我市實施「十大行動」,主要包括大規模招聘、就業補貼支持、「三支一扶」基層服務、畢業生技能提升、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等。創新創業是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重要途徑,為引導大學生創業,我市全力推進省市共建廣東惠州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建設,提供創業優惠政策,促進創業帶動就業。今年1~6月,全市使用就業創業專項資金2284.69萬元,2.1萬人次受益。
市人社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接下來將繼續做好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的信息銜接和服務接續工作。同時,加大線上線下招聘力度,滿足高校畢業生多元化求職需求。
就業故事
創業經驗助力找到好工作
耿龍龍是惠州學院視覺傳達專業應屆畢業生。一直有創業夢想的他,在大一下學期遇到了合適的投資人,由此開啟創業之路。創業項目是旅遊行業,主要針對高校學生推出精品旅遊線路。
創業第一年,耿龍龍就獲得了十幾萬元的收益,這給他帶來了很大的信心。創業第二年,他開始將業務擴展到其他高校,收益穩步增長,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
可是今年的疫情讓耿龍龍的創業計劃遭到重大打擊。「受疫情影響,各地高校推遲開學,學生無法返校,很多公司客戶也因為疫情放棄旅遊計劃。」耿龍龍說,公司好幾個月沒有收益,無奈之下只能遣散員工,暫停營業。
項目暫停,耿龍龍開始嘗試找工作。創業的經歷讓他很快就收到了銷售企業拋來的橄欖枝。雖然初次創業失敗,但耿龍龍的創業激情仍在:「目前正在規劃新的項目,等賺到一筆啟動資金就幹起來。」
迎難而上迎接希望到來
和耿龍龍不同,大三開始創業的紀彤面對疫情影響選擇了咬牙堅守。紀彤是惠州學院政法學院社會工作系應屆畢業生,2019年1月她開始創業,創業項目是少兒科學教育,主要針對4~12歲的少兒,研發科學教育課程和科學實驗,讓孩子們掌握基礎科學知識。
紀彤說,創業第一年小有盈利,計劃今年大幹一場。沒想到疫情來了,線下培訓機構只能暫停營業。面對租金和人力成本的各種壓力,創業團隊捨不得放棄,決定咬牙堅持。6月份,幼兒園陸續開學,公司也在7月份恢復營業,雖然生源比去年有所減少,但「總算熬過去了」,紀彤相信他們的創業項目會越做越好。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香金群
採寫 惠州日報記者駱國紅 香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