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國歌往往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精神特質的縮影。歷史上原本沒有國歌,世界上第一首國歌起源於荷蘭:1569年,不堪西班牙欺凌壓迫的荷蘭起義軍,高唱《威廉頌》打響了反抗之戰,並一鼓作氣打敗了西班牙的統治者。為了紀念這件事,荷蘭人民將《威廉頌》定為自己的國歌,從此以後才有了世界各國爭相效仿,逐漸成為慣例。
國歌和戰歌都是團結民族人心的莊嚴雅樂,就如同古老詩經中的《無衣》,寥寥幾筆為我們勾勒出死生契闊的袍澤之情。事實上,確實有許多國家的國歌都是脫胎於戰歌,我國的國歌《義勇軍進行曲》反映的正是我們的抗日戰爭。
除此之外,法國的國歌《馬賽曲》,原名《萊茵河軍團戰歌》,因馬賽軍團高舉革命義旗唱著這首歌進軍巴黎,所以更名為《馬賽曲》並定為法國國歌。當然也有國家的國歌是和平的讚歌,或歌頌國家悠久的歷史,但都反映出鮮明的民族氣質。其中,日本國歌歌詞非常簡短,只有28個字,把它譯成中文之後,才看清日本人他們的野心有多大。
日本的國歌名為《君之代》,它曲成於日本著名的明治維新時代。日本是一個學習能力很強,卻非常傾向於保留舊制的民族,很長時間都處於封建的武士封建制度中。直到明治維新前夕,受到西方文化軍事的衝擊,日本開始改革思變,通過「王政復古」的手段建立起議會制度。
可以說,明治維新是日本近代重大的歷史轉折,從明治維新開始,日本正式走上了強國之路。《君之代》正是在這個年代誕生的。它的作曲者是當時一名在橫濱工作的英國軍樂團教師約翰·威廉·芬頓,也是他提出了,日本需要創作國歌,而自己可以負責譜曲。
經過商議,樂團決定請當時還是大隊長的大山巖代為寫詞。這位大山巖精通日語和中國歷史文化,他作的詞有點像中國的七言四句詩,大意可譯為:天皇統治可傳千代,千代直至八千代;直到那小石變為巨石,直到那巨石上生滿青苔。
歌詞詞義淺顯易懂,其中暗含著野心昭彰。祈願國祚綿長無可指摘,但日本本就是彈丸之地,小石化作巨巖不得不令人深思。正如《無常經》中所言:「有心無相,相由心生」,日本從明治維新之後想要做什麼已經明明白白體現在表面並逐漸深入他們本國的人心了。
我國與日本原本是一衣帶水的友好鄰邦,歷史上也曾多次對他們伸出援手。然而日本強大起來後非但毫無知恩圖報之心,反而催生出殺我國民,掠我國土的野心。抗日戰爭烽煙未遠,面對這樣的「芳鄰」,我們不得不時刻保持警惕。
對於日本本國來說,擴張的野心帶來的也不全是利益。日本國內民眾是否能支撐如此膨脹的壓力,本國的經濟和各方面實力的發展是否會被擴張的鐐銬束縛,都是值得深思的問題。我國最先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這樣的態度才是真正利國利民的外交方針。
如果一味希望靠侵略和戰爭擴張自己,最終會被戰爭反噬。抗日戰爭最終的結果也在驗證這個道理,互相尊重和平共處才是共同的發展之道。現在我國網絡的輿論環境中,很多人將日本比作中美博弈中跳梁的小丑,是跟在美國身後的小弟,但這樣情緒化的態度非常影響我們對日本真實國力的認知。
有多人還記得,日本是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它的面積比我國雲南省都小一點,卻是僅次於中國的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恃國家之大, 矜民人之眾,欲見威於敵者,謂之驕兵,兵驕者滅。」在我們稱對方為「小日本」的時候,我們就已經被自己的偏見打敗。
不管是對日本這樣虎視眈眈的「芳鄰」也好,還是對英美等趾高氣昂的西方國家也好,保持客觀冷靜的心態,才能看清雙方的差距,從而實現彎道超車,捍衛自己的民族尊嚴。
太高傲,太過輕視對手,防範就會放鬆。太卑微,過於害怕對手,就會產生畏懼,失去趕超的機會。我國這幾十年的飛速發展,正說明了這是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變化都在瞬息間,容不得我們心態上的失衡。正如我們的國歌《義勇軍進行曲》選定的初衷,每一位國民都需保持警惕,勿忘歷史。
參考資料:
《詩經》
《無常經》
《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