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塔林的第一感覺是陰森,第二感覺是陰森,第三感覺還是陰森。也許是早已聽說這是禪師們的墓地的緣故吧,但這裡的確沒什麼好玩兒的。轉了一會兒,同事便坐在塔基上不走了,我只好獨自欣賞。
我先看了介紹塔林的牌子。上寫:塔林位於寺西三百米處的山腳下,是和尚的墳塋。寺僧人圓寂以後,根據他生前在佛教界的威望和地位,修造墓塔安放骨灰或屍骨於其中,並刻石紀志,以示功德。
塔身皆為奇數層,象徵和尚獨身修行,最高七層象徵七級浮屠。塔林中現有唐、宋、金、元、明、清各代磚石墓塔二百三十多座,是國內最大的塔林。塔型多樣,制式不一,是研究磚石建築和雕刻藝術的絕好園地。
看完我不盡慘然了,原來這裡面還有這麼多學問。我不由笑起自己的愚來。但我還是沒有叫同事,自己開始了繞塔遊戲。塔有石砌的,有磚砌的,有方形的,有圓形的,有的單簷,有的疊簷,有的簷套簷形成密簷。顏色也不相同,大多是黑灰色,有的用石灰粉刷成白色,有的像一座小房子,有的似一尊古瓶。
有的方基到頂,有的呈錐形直插雲霄。浮雕更是千奇百怪,巧奪天工。方士、仰覆蓮、獅子、怪獸、牡丹、匠人、花草、猛禽、八卦圖、雲盤、紐帶等等。
此外,有的塔身上還象徵性地刻有花格門和窗直欞。廊、柱、簷、椽、鬥拱、閣枋等以示居住之意。每個塔上都有刻字,前面是碑文後面是禱辭。如:「裕公塔」。正面塔額上刻「宣授都僧省少林長老特賜光宗正法大禪師裕公塔」。而「古巖寺塔」的背面則刻有「龜鶴齊」三字。取意:「千年龜、萬年鶴」。
塔林中最古老的一座塔是「法玩塔」,建於唐貞元七年(791年),但沒有找到。最新的一座倒是很易發現,它位於塔林西部,出簷方形,七層。塔背面刻:永化無道鳳舞夔跳勲業彌天不值一笑啞彈指十萬八千裡豈知人間社火鬧。正面石碑上刻:嵩山大少林澤寺二十九代主持惠參禪公行實口。公元一九九六年歲次丙子二月初九日,榖旦。
縱觀全塔林之塔,從外形上有圓形喇嘛式和方形出簷式兩種,從建築材料上有石砌和磚砌兩種,從用途上看有普通塔和專用塔兩種。但他們也有共同的特徵,造型奇特、縫合嚴密、工藝出眾、結構堅固。分基座、塔身、塔頂三部分等。
轉來轉去轉到西南角。這兒有幾座殘塔歪在雜草和樹叢中,和其他的塔比起來,尤其顯得悲涼。我不由感嘆,也許他們是最古的塔吧!他們那歪斜的塔身,不規則的裂縫,不正代表了他們的滄桑嗎?
可他們已無從考證。誰又知他們是哪朝哪代的哪位高僧的墓地呢?那麼他們的功德豈不也埋沒了嗎?但轉念一想,出家人,不求名利,一心向善,這也正合其意。但他們又為何要建塔留名呢?
是的,世間淡泊名利的人不外乎兩種。一種是曾經功成名就的人。他們功名在身,崇尚淡泊名利之境界高遠。另一種是想有名利而未得的人。追求而不得,大談淡泊名利之高雅。前者可氣,後者可憐。這些入寺的頓悟者,大概也不出這兩種人吧。
比如中國禪宗第五祖弘忍大師,幼貧常隨母乞食,後遇道信而拜師。第六祖慧能禪師三歲喪父,靠賣菜養母度日。而牛頭宗二世智巖禪師卻是隋大業年間的郎將,常隨身掛一水囊,屢立戰功,後棄仕途而隱居。可見,名利不可貪多,但也不可不追求。
如果世人都像這些僧人一般整日面壁思過,以求悟禪機成佛性,那社會還如何發展。「寧靜致遠」,這寧靜也首先要吃飽穿暖,總不能餓著肚子挨著凍去「致遠」吧!
人生在世就要不斷的追求不斷的創造,讓旁人從你身上得到裨益,這才是最美的人生境界。只求清淨無為,一心向善,又能為世人帶來什麼呢?
看著這些黑漆漆的磚石,我已毫無崇拜之意,隨之升起的是蔑視和嘲笑。而他們,也似乎顫然欲傾了。而我又仿佛看到成群的灰衣僧人合掌站立在我的面前,口念:罪過,罪過!
是的,罪過。在此改革開放祖國騰飛的年代裡,他們退避山林,自稱修身養性,卻終日碌碌無為。他們怎能不感到罪過呢!而我也膽怯似的逃出塔林,去尋找我的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