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的發展,「技術」成為引領教育走向智能信息化的強大助力。當信息化裝備普及率日益升高,如何藉助信息技術改變學校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提升教師信息化素養,成為學校思考最多的問題。
在這樣的大時代背景與日益明顯的教育個性化需求下,一種新型的教育形式——「智慧教室」應運而生。而「智慧教室」作為一種典型的智慧學習環境,是在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新興信息技術推動下應運而生的,是教育信息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在高等教育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
智慧教室概念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1988年由Rescigno提出的「Smart-Classroom」。概括來說,智慧教室是指「以學習者為中心」為基本理念,藉助多種信息化技術和智能技術創設的一種能夠優化教學內容呈現、方便學習資源獲取、促進課堂交互開展,具有情景感知和環境管理功能的師生互動環境,從而推進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協作學習、探究學習等教學模式改革,最終達到優化教學環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的目標。
智慧教室的「智慧性」
隨著教育信息化建設步伐的加快,多媒體教室逐漸向智慧教室進階,智慧教室的「智慧性」涉及教學內容的優化呈現、學習資源的便利性獲取、課堂教學的深度互動、情境感知與檢測、教室布局等多方面的內容,國內研究者將其概括為內容呈現、環境管理、資源獲取、及時互動、情境感知五個維度,這五個維度正好體現了智慧教室的特徵。
內容呈現:主要表徵智慧教室的教學信息呈現能力,不僅要求呈現的內容清晰可見,而且呈現的方式要符合學習者的認知特點,有助於增強學習者對學習材料的理解和加工。「內容呈現」包括視覺和聽覺兩個方面。
環境管理:主要表徵智慧教室布局的多樣性和管理的便捷性。智慧教室的所有設備、系統、資源都應具備可管理性,包括教室布局管理,設備管理、物理環境管理、電氣安全管理、網絡管理五個方面。
資源獲取:主要表徵資源獲取的能力和設備接入的便利程度,涉及資源選擇、內容分發和訪問速度三個方面
及時交互:主要表徵智慧教室支持教學互動及人機互動的能力,涉及便利操作、流暢互動和互動跟蹤三個方面。
情境感知:主要表徵智慧教室對物理環境和學習行為的感知能力。
在「SMART」概念模型中,「環境管理」和「情境感知」兩個維度是智慧教室裝備的共性要求,「環境管理」維度要求智慧教室能夠實現對所有設備、系統、資源的監控和管理。「情境感知」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內的空氣、溫度、光線、聲音、顏色、氣味等參數的監控,為「環境管理」提供依據;二是利用課堂錄播系統記錄教學過程,利用手持設備記錄交互過程、監測學習結果,從而完成對學習過程的跟蹤。
智慧教室作為一個為師生提供智慧服務的系統工程,其核心環節是師生的應用。iSMART芯恆安助力智慧教室的創新與發展,只為讓教學變得更高效、更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