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即可參與科研項目,對高校畢業生來說很新鮮很有誘惑力。今年,將有6000名左右高校畢業生有幸從事這個職業——
教育部科學技術司司長謝煥忠1月27日表示,今年將力爭吸納6000名左右高校畢業生參與科研項目工作。
截至2009年底,全國高校已落實科研助理崗位4017個,其中博士佔18%,碩士佔41%,本科生佔37%,專科生佔4%;應屆生佔83%,往屆生佔17%。科研項目在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科研助理 清華去年落實647人
北京交通大學計算機專業09屆本科畢業生王鶴是該校土木建築工程學院隧道中心實驗室的科研助理,已經上崗幾個月了。「我和土木學院籤了一年工作合同,不解決戶口,一個月除去各種保險能拿到2000元左右。」王鶴說。
中國農業大學2009屆博士畢業生都文,是國家「973」項目的子課題「草地生態系統適應性管理」項目組的科研助理。儘管讀博士的時候就幫課題組做過事,變成專職後,都文工作目標明確,可以全身投入科研。
常學立是武漢大學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專業碩士研究生,在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做科研助理,協助導師繼續從事畢業前的課題研究。 像常學立這樣在武漢大學科研流動崗位上工作的畢業生還有300多人,享有與同期畢業的正式工作人員一樣的基本工資,崗位津貼由用人單位根據實際完成工作任務情況計發。除社會保險外,他們還享受學校一定額度的住房補貼。
在不少高校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承擔重大科研項目的團隊中,陸續出現了一批這樣的「合同工」,他們大多是應屆高校畢業生。從硬體開發、軟體編程到項目申報總結,學生們都參與其中。國家鼓勵利用科研項目吸納優秀畢業生的政策,為高校加快專職科研隊伍建設提供了重要機遇。比如2009年,清華大學一共發布668個科研助理崗位信息,最終落實並籤訂聘用合同的達647人。
科研助理 新型用人方式有利成才
長期以來,我國科研經費不能用於人員聘用支出。科研助理是對現有科研經費制度的突破,讓科研經費合理地用於支付勞動報酬,既可以解決開展科研的人工勞務投入需求問題,也有利於保障參與科研工作人員的權益。
科研助理不僅為畢業生就業提供了新的渠道,也推進了高校科研隊伍結構的優化建設和人事制度改革。現在,學校科研人員的崗位逐漸出現變化,一部分為「在編全聘」,具有編制;另一部分為「不在編全聘」,類似於國外的短期合同制。學校可以根據科研助理的表現,決定是否將其納入在編全聘的科研隊伍範圍,不合格、不具備科研資質的人員,將在合同期結束後離開科研隊伍。
很多應聘科研助理崗位的畢業生也表示,他們更看重科研助理崗位的潛在優勢,願意在科研助理崗位上積累科研經驗,逐步明晰職業規劃,為將來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科研助理 推動高校產生新活力
在美國,要想成為科研助理,一般是剛畢業的博士生經過半年或一年的科研訓練,才能申請。科研助理也可稱之為「高級博士後」,有了這個職位,就有了一定的薪水和福利。
美國的科研助理職位都是聘用制,短的1年,長的一般為3年,薪水從聘用方實驗室導師的研究基金中出。科研助理的薪水略高於美國國內平均工資,足夠一個普通家庭的生活。如果在科研助理崗位上做得非常出色,可以申請成為學校的研究助理教授,這個職位就是學校的正式員工了,可以享受到學校給予的各種福利保障。
科研助理在中國普及,對高校等科研單位與國際接軌、產生新的活力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一些項目負責人對政策理解還不夠深刻、全面,對政策的連續性、畢業生期滿後的出路以及畢業生工作的能力等,存在一些顧慮。多數科研助理崗位對應聘人員的畢業院校、學歷等要求比較高,符合要求的多為部屬高校的碩士和博士畢業生,但這一部分人的就業率本來就很高,而且受傳統就業觀念的影響,對科研助理的崗位認可度也不夠。
教育部表示將著手研究通過「211工程」、「985工程」、「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等各類計劃,支持高校科研體制和人事制度改革,引導高校制定相關政策,為吸納畢業生擔任科研助理工作提供相應的政策措施、經費投入支持。
更多閱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