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分鐘擼一個前端性能監控工具

2020-12-17 前端技術小哥

簡單而言,有三點原因:

關注性能是工程師的本性 + 本分;頁面性能對用戶體驗而言十分關鍵。每次重構對頁面性能的提升,僅靠工程師開發設備的測試數據是沒有說服力的,需要有大量的真實數據用於驗證;資源掛了、加載出現異常,不能總靠用戶投訴才後知後覺,需要主動報警。一次性能重構,在千兆網速和萬元設備的條件下,頁面加載時間的提升可能只有 0.1%,但是這樣的數(土)據(豪)不具備代表性。網絡環境、硬體設備千差萬別,對於中低端設備而言,性能提升的主觀體驗更為明顯,對應的數據變化更具備代表性。不少項目都會把資源上傳到 CDN。而 CDN 部分節點出現問題的時候,一般不能精準的告知「某某,你的 xx 資源掛了」,因此需要我們主動監控。根據谷歌數據顯示,當頁面加載超過 10s 時,用戶會感到絕望,通常會離開當前頁面,並且很可能不再回來。

用什麼監控

關於前端性能指標,W3C 定義了強大的 Performance API,其中又包括了 High Resolution Time 、 Frame Timing 、 Navigation Timing 、 Performance Timeline 、Resource Timing 、 User Timing 等諸多具體標準。

本文主要涉及 Navigation Timing 以及 Resource Timing。截至到 2018 年中旬,各大主流瀏覽器均已完成了基礎實現。

Performance API 功能眾多,其中一項,就是將頁面自身以及頁面中各個資源的性能表現(時間細節)記錄了下來。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查詢和使用。

讀者可以直接在瀏覽器控制臺中輸入 performance ,查看相關 API。

接下來,我們將使用瀏覽器提供的 window.performance 對象(Performance API 的具體實現),來實現一個簡易的前端性能監控工具。

5 分鐘擼一個前端性能監控工具

第一行代碼

將工具命名為 pMonitor,含義是 performance monitor。

const pMonitor = {}

複製代碼

監控哪些指標

既然是「5 分鐘實現一個 xxx」系列,那麼就要有取捨。因此,本文只挑選了最為重要的兩個指標進行監控:

頁面加載時間資源請求時間看了看時間,已經過去了 4 分鐘,小編表示情緒穩定,沒有一絲波動。

頁面加載

有關頁面加載的性能指標,可以在 Navigation Timing 中找到。Navigation Timing 包括了從請求頁面起,到頁面完成加載為止,各個環節的時間明細。

可以通過以下方式獲取 Navigation Timing 的具體內容:

const navTimes = performance.getEntriesByType('navigation')複製代碼getEntriesByType 是我們獲取性能數據的一種方式。performance 還提供了 getEntries 以及 getEntriesByName 等其他方式,由於「時間限制」,

返回結果是一個數組,其中的元素結構如下所示:

{

"connectEnd": 64.15495765894057,

"connectStart": 64.15495765894057,

"domainLookupEnd": 64.15495765894057,

"domainLookupStart": 64.15495765894057,

"domComplete": 2002.5385066728431,

"domContentLoadedEventEnd": 2001.7384263440083,

"domContentLoadedEventStart": 2001.2386167400286,

"domInteractive": 1988.638474368076,

"domLoading": 271.75174283737226,

"duration": 2002.9385468372606,

"entryType": "navigation",

"fetchStart": 64.15495765894057,

"loadEventEnd": 2002.9385468372606,

"loadEventStart": 2002.7383663540235,

"name": "document",

"navigationStart": 0,

"redirectCount": 0,

"redirectEnd": 0,

"redirectStart": 0,

"requestStart": 65.28225608537441,

"responseEnd": 1988.283025689508,

"responseStart": 271.75174283737226,

"startTime": 0,

"type": "navigate",

"unloadEventEnd": 0,

"unloadEventStart": 0,

"workerStart": 0.9636893776343863

}

複製代碼

關於各個欄位的時間含義,Navigation Timing Level 2 給出了詳細說明:

不難看出,細節滿滿。因此,能夠計算的內容十分豐富,例如 DNS 查詢時間,TLS 握手時間等等。可以說,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既然我們關注的是頁面加載,那自然要讀取 domComplete:

const [{ domComplete }] = performance.getEntriesByType('navigation')

複製代碼

定義個方法,獲取 domComplete:

pMonitor.getLoadTime = () => { const [{ domComplete }] = performance.getEntriesByType('navigation') return domComplete}複製代碼到此,我們獲得了準確的頁面加載時間。

資源加載

既然頁面有對應的 Navigation Timing,那靜態資源是不是也有對應的 Timing 呢?

答案是肯定的,其名為 Resource Timing。它包含了頁面中各個資源從發送請求起,到完成加載為止,各個環節的時間細節,和 Navigation Timing 十分類似。

獲取資源加載時間的關鍵字為 'resource', 具體方式如下:

performance.getEntriesByType('resource')

複製代碼

不難聯想,返回結果通常是一個很長的數組,因為包含了頁面上所有資源的加載信息。

每條信息的具體結構為:

{

"connectEnd": 462.95008929525244,

"connectStart": 462.95008929525244,

"domainLookupEnd": 462.95008929525244,

"domainLookupStart": 462.95008929525244,

"duration": 0.9620853673520173,

"entryType": "resource",

"fetchStart": 462.95008929525244,

"initiatorType": "img",

"name": "https://cn.bing.com/sa/simg/SharedSpriteDesktopRewards_022118.png",

"nextHopProtocol": "",

"redirectEnd": 0,

"redirectStart": 0,

"requestStart": 463.91217466260445,

"responseEnd": 463.91217466260445,

"responseStart": 463.91217466260445,

"startTime": 462.95008929525244,

"workerStart": 0

}

複製代碼

以上為 2018 年 7 月 7 日,在 cn.bing.com 下搜索 test 時,performance.getEntriesByType("resource") 返回的第二條結果。

我們關注的是資源加載的耗時情況,可以通過如下形式獲得:

const [{ startTime, responseEnd }] = performance.getEntriesByType('resource')const loadTime = responseEnd - startTime複製代碼同 Navigation Timing 相似,關於 startTime 、 fetchStart、connectStart 和 requestStart 的區別, Resource Timing Level 2 給出了詳細說明:

並非所有的資源加載時間都需要關注,重點還是加載過慢的部分。

出於簡化考慮,定義 10s 為超時界限,那麼獲取超時資源的方法如下:

const SEC = 1000

const TIMEOUT = 10 * SEC

const setTime = (limit = TIMEOUT) => time => time >= limit

const isTimeout = setTime()

const getLoadTime = ({ startTime, responseEnd }) => responseEnd - startTime

const getName = ({ name }) => name

const resourceTimes = performance.getEntriesByType('resource')

const getTimeoutRes = resourceTimes

.filter(item => isTimeout(getLoadTime(item)))

.map(getName)

複製代碼

這樣一來,我們獲取了所有超時的資源列表。

簡單封裝一下:

const SEC = 1000const TIMEOUT = 10 * SECconst setTime = (limit = TIMEOUT) => time => time >= limitconst getLoadTime = ({ requestStart, responseEnd }) => responseEnd - requestStartconst getName = ({ name }) => namepMonitor.getTimeoutRes = (limit = TIMEOUT) => { const isTimeout = setTime(limit) const resourceTimes = performance.getEntriesByType('resource') return resourceTimes.filter(item => isTimeout(getLoadTime(item))).map(getName)}複製代碼上報數據

獲取數據之後,需要向服務端上報:

// 生成表單數據const convert2FormData = (data = {}) => Object.entries(data).reduce((last, [key, value]) => { if (Array.isArray(value)) { return value.reduce((lastResult, item) => { lastResult.append(`${key}[]`, item) return lastResult }, last) } last.append(key, value) return last }, new FormData())// 拼接 GET 時的urlconst makeItStr = (data = {}) => Object.entries(data) .map(([k, v]) => `${k}=${v}`) .join('&')// 上報數據pMonitor.log = (url, data = {}, type = 'POST') => { const method = type.toLowerCase() const urlToUse = method === 'get' ? `${url}?${makeItStr(data)}` : url const body = method === 'get' ? {} : { body: convert2FormData(data) } const option = { method, ...body } fetch(urlToUse, option).catch(e => console.log(e))}複製代碼回過頭來初始化

數據上傳的 url、超時時間等細節,因項目而異,所以需要提供一個初始化的方法:

// 緩存配置

let config = {}

/**

* @param {object} option

* @param {string} option.url 頁面加載數據的上報地址

* @param {string} option.timeoutUrl 頁面資源超時的上報地址

* @param {string=} [option.method='POST'] 請求方式

* @param {number=} [option.timeout=10000]

*/

pMonitor.init = option => {

const { url, timeoutUrl, method = 'POST', timeout = 10000 } = option

config = {

url,

timeoutUrl,

method,

timeout

}

// 綁定事件 用於觸發上報數據

pMonitor.bindEvent()

}

複製代碼

何時觸發

性能監控只是輔助功能,不應阻塞頁面加載,因此只有當頁面完成加載後,我們才進行數據獲取和上報(實際上,頁面加載完成前也獲取不到必要信息):

// 封裝一個上報兩項核心數據的方法pMonitor.logPackage = () => { const { url, timeoutUrl, method } = config const domComplete = pMonitor.getLoadTime() const timeoutRes = pMonitor.getTimeoutRes(config.timeout) // 上報頁面加載時間 pMonitor.log(url, { domeComplete }, method) if (timeoutRes.length) { pMonitor.log( timeoutUrl, { timeoutRes }, method ) }}// 事件綁定pMonitor.bindEvent = () => { const oldOnload = window.onload window.onload = e => { if (oldOnload && typeof oldOnload === 'function') { oldOnload(e) } // 儘量不影響頁面主線程 if (window.requestIdleCallback) { window.requestIdleCallback(pMonitor.logPackage) } else { setTimeout(pMonitor.logPackage) } }}複製代碼匯總

到此為止,一個完整的前端性能監控工具就完成了~全部代碼如下:

const base = {

log() {},

logPackage() {},

getLoadTime() {},

getTimeoutRes() {},

bindEvent() {},

init() {}

}

const pm = (function() {

// 向前兼容

if (!window.performance) return base

const pMonitor = { ...base }

let config = {}

const SEC = 1000

const TIMEOUT = 10 * SEC

const setTime = (limit = TIMEOUT) => time => time >= limit

const getLoadTime = ({ startTime, responseEnd }) => responseEnd - startTime

const getName = ({ name }) => name

// 生成表單數據

const convert2FormData = (data = {}) =>

Object.entries(data).reduce((last, [key, value]) => {

if (Array.isArray(value)) {

return value.reduce((lastResult, item) => {

lastResult.append(`${key}[]`, item)

return lastResult

}, last)

}

last.append(key, value)

return last

}, new FormData())

// 拼接 GET 時的url

const makeItStr = (data = {}) =>

Object.entries(data)

.map(([k, v]) => `${k}=${v}`)

.join('&')

pMonitor.getLoadTime = () => {

const [{ domComplete }] = performance.getEntriesByType('navigation')

return domComplete

}

pMonitor.getTimeoutRes = (limit = TIMEOUT) => {

const isTimeout = setTime(limit)

const resourceTimes = performance.getEntriesByType('resource')

return resourceTimes

.filter(item => isTimeout(getLoadTime(item)))

.map(getName)

}

// 上報數據

pMonitor.log = (url, data = {}, type = 'POST') => {

const method = type.toLowerCase()

const urlToUse = method === 'get' ? `${url}?${makeItStr(data)}` : url

const body = method === 'get' ? {} : { body: convert2FormData(data) }

const init = {

method,

...body

}

fetch(urlToUse, init).catch(e => console.log(e))

}

// 封裝一個上報兩項核心數據的方法

pMonitor.logPackage = () => {

const { url, timeoutUrl, method } = config

const domComplete = pMonitor.getLoadTime()

const timeoutRes = pMonitor.getTimeoutRes(config.timeout)

// 上報頁面加載時間

pMonitor.log(url, { domeComplete }, method)

if (timeoutRes.length) {

pMonitor.log(

timeoutUrl,

{

timeoutRes

},

method

)

}

}

// 事件綁定

pMonitor.bindEvent = () => {

const oldOnload = window.onload

window.onload = e => {

if (oldOnload && typeof oldOnload === 'function') {

oldOnload(e)

}

// 儘量不影響頁面主線程

if (window.requestIdleCallback) {

window.requestIdleCallback(pMonitor.logPackage)

} else {

setTimeout(pMonitor.logPackage)

}

}

}

/**

* @param {object} option

* @param {string} option.url 頁面加載數據的上報地址

* @param {string} option.timeoutUrl 頁面資源超時的上報地址

* @param {string=} [option.method='POST'] 請求方式

* @param {number=} [option.timeout=10000]

*/

pMonitor.init = option => {

const { url, timeoutUrl, method = 'POST', timeout = 10000 } = option

config = {

url,

timeoutUrl,

method,

timeout

}

// 綁定事件 用於觸發上報數據

pMonitor.bindEvent()

}

return pMonitor

})()

export default pm

複製代碼

如何?是不是不複雜?甚至有點簡單~

再次看了看時間,5 分鐘什麼的,還是不要在意這些細節了吧 orz

補充說明

調用

如果想追(吹)求(毛)極(求)致(疵)的話,在頁面加載時,監測工具不應該佔用主線程的 JavaScript 解析時間。因此,最好在頁面觸發 onload 事件後,採用異步加載的方式:

// 在項目的入口文件的底部const log = async () => { const pMonitor = await import('/path/to/pMonitor.js') pMonitor.init({ url: 'xxx', timeoutUrl: 'xxxx' }) pMonitor.logPackage() // 可以進一步將 bindEvent 方法從源碼中刪除}const oldOnload = window.onloadwindow.onload = e => { if (oldOnload && typeof oldOnload === 'string') { oldOnload(e) } // 儘量不影響頁面主線程 if (window.requestIdleCallback) { window.requestIdleCallback(log) } else { setTimeout(log) }}複製代碼跨域等請求問題

工具在數據上報時,沒有考慮跨域問題,也沒有處理 GET 和 POST 同時存在的情況。

5 分鐘還要什麼自行車!

如有需求,可以自行覆蓋 pMonitor.logPackage 方法,改為動態創建 <form/> 和 <iframe/> ,或者使用更為常見的圖片打點方式~

說好的報警呢?光有報沒有警?!

這個還是需要服務端配合的嘛[認真臉.jpg]。

既可以是每個項目對應不同的上報 url,也可以是統一的一套 url,項目分配唯一 id 作為區分。

當超時次數在規定時間內超過約定的閾值時,郵件/簡訊通知開發人員。

細粒度

現在僅僅針對超時資源進行了簡單統計,但是沒有上報具體的超時原因(DNS?TCP?request? response?),這就留給讀者去優化了,動手試試吧~

下一步

本文介紹了關於頁面加載方面的性能監控, 此外,JavaScript 代碼的解析 + 執行,也是制約頁面首屏渲染快慢的重要因素(特別是單頁面應用)。下一話,小編將帶領大家 進一步探索 Performance Timeline Level 2, 實現更多對於 JavaScript 運行時的性能監控,敬請期待~

相關焦點

  • sar工具在監控性能方向的實踐
    針對該系統,可以通過linux系統自帶的工具包,進行監控,查看性能指標。為了實現 sar的累計統計,系統必須周期地記錄當時的信息,這是通過調用/usr/lib/sa/中的三個工具實現的:·sa1:收集並存儲每天系統動態信息到一個二進位的文件中,用作 sadc的前端程序;·sa2:收集每天的系統活躍信息寫入總結性的報告,用作 sar的前端程序;
  • 前端性能測試平臺及應用
    儘管性能如此重要,但是在開發迭代過程中難免會有所忽視,性能會伴隨產品的迭代而有所衰減。特別在移動端,網絡一直是一個很大的瓶頸,並且頁面越來越大、功能越來越複雜,因此需要一套性能監控系統來持續監控、評估、預警頁面性能狀況、發現瓶頸,指導優化工作的進行。
  • 騰訊前端團隊是如何做web性能監控的?
    也許你有聽過一個問題,你這款 web 應用性能怎麼樣呀?本文就來整理下如何進行 web 性能監控?包括我們需要監控的指標、監控的分類、performance 分析以及如何監控。但是,如何進行 web 性能監控本身是一個很大的話題,文中只會側重一部分進行研究,某些內容不是很全面。前言:為什麼需要監控?
  • 8款伺服器和應用性能監控工具
    這些方法都不是錯誤的,找到適合你需求的正確伺服器監控是網絡優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伺服器性能監控沒有「一刀切」的解決方案,以下我們將介紹從開源解決方案到企業級付費實施10大解決方案。每個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目的幫助你找到適合網絡的正確工具。如何選擇伺服器監控工具?
  • 國外十大流行的伺服器監控工具(圖)
    【IT168 應用技巧】今天,smashinghub的站長又為我們介紹了他認為最好的十款伺服器監控工具,接下來讓我們一一看來:  博主通常比較偏愛前端工具,而開發者和設計師則比較關注對站點的處理他們必須從後端確保那個站點的腳本可以正常運行。有時,出現問題之後很難發現。
  • Serverless 與前端工程化結合:讓項目 5 分鐘上線成為可能
    同時會有一個橫向的技術服務團隊,去整體負責我們業務線前端團隊的一些基本訴求。比如說我們要負責去定規範,包括去做一些工具響應他們,包括幫他們解決一些他們在業務中,解決不了的一些問題。所以一般來說,都會有這樣的一個團隊去承擔前端工程化的建設,也是我現在團隊負責的主要工作內容。
  • 9個最佳SSD狀態監控及性能優化工具
    如我們所知,與傳統硬碟驅動器(HDD)相比,固態硬碟具有極高的磁碟性能,尤其是新出廠的硬碟。但隨著時間的推移,SSD的性能會急劇下降。而且當存儲在其上的數據達到總容量的約70%時,尤其如此。SSD測試工具在監控固態硬碟的運行狀況和性能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使用這些工具可以幫助你做很多應對措施,來最大限度地減少性能下降。
  • 一文徹底搞懂前端監控
    一、前端監控現狀近年來,前端監控是越來越火,目前已經有很多成熟的產品供我們選擇使用二、前端監控的目的 提升用戶體驗 更快的發現發現異常、定位異常、解決異常 了解業務數據,指導產品升級——數據驅動的思想三、前端監控的流程
  • 8款JVM性能調優監控工具(提高開發效率)
    首先我們先對幾種要講的工具進行一個概述,然後再分別分析:一、性能監控工具概述工具主要是為了解決問題而生的,就是由於我們的程序存在著一些性能問題,才有了這些工具。其實當我們在下載完成JDK之後,那些工具就被SUN公司隨之送給我們了。
  • 閒聊前端監控系統
    搭建前端監控系統(二)JS錯誤監控篇如果你是一位前端工程師,那你一定不止一次去解決一些頑固的線上問題,你也曾想方設法復現用戶的bug,結果可能都不太理想。怎樣定位前端線上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很頭疼的問題,因為它發生於用戶的一系列操作之後。
  • 「前端+應用」兩大監控利器商業化首發 ARMS領跑APM市場
    首發商用的ARMS目前涵蓋應用監控和前端監控兩大功能。由此,ARMS的商業化正式填補了阿里雲在APM(Application Performance Management)領域空白。基於ARMS,用戶可以高效完成應用和前端的性能管理,可視化監控各項性能指標,並做出實時預警和監控。
  • 6個前端開發必備工具
    全文共1686字,預計學習時長5分鐘現代人生活壓力重,程式設計師首當其衝。因此,網上出現了許多社區開發工具,打著「減輕前端開發人員生活壓力」的口號。筆者發現這個工具非常有用,尤其在嘗試在線使用示例代碼片段或庫時。若要為了一個新性能從頭開始創建一個新項目,時間往往不夠。但使用StackBlitz就可以在不到幾分鐘的時間裡輕鬆使用新的NPM軟體包,而無需在本地從頭開始創建項目。聽起來很不錯,是吧?2.CanIUse該在線工具非常方便,它可以讓用戶知道當前實現的功能是否與期望對接的瀏覽器兼容。
  • 5款強大的JVM 性能調優監控工具 !
    本文將對一些常用的JVM性能調優監控工具進行介紹,希望能起拋磚引玉之用。一、 jps(Java Virtual Machine Process Status Tool)      :基礎工具   jps主要用來輸出JVM中運行的進程狀態信息。語法格式如下:如果不指定hostid就默認為當前主機或伺服器。
  • 不可錯過的實用前端工具
    目前 CDNJS 在 Web 前端的 CDN 服務中排名第二(第一名是 Google),性能出色。JavaScript 代碼庫,顯示流行排行,開發者可以輕鬆的找到想要最新的代碼插件、工具和博客。,針對網站前端代碼的一個工具,上面有各種效果的案例特效(炫技),可以在他們的 demo 基礎上開發自己的前端設計。
  • 虛擬機性能監控、故障處理工具
    在JDK的bin目錄下提供了編譯、運行、打包、部署、籤名、調試、監控、運維等各種命令行工具,這些命令行工具體積都非常小,MAC版本的JDK11下可以看到大部分都在49K左右,並非JDK團隊刻意把他們製作的如此精煉、統一,而是因為這些命令行工具大多僅是一層薄包裝而已
  • 5分鐘看懂,未來1年web前端新趨勢,都在這了!!!
    Vue擁有一大批熱情的用戶群,而且還在不斷增長,而且vue看起來將成為未來幾年前端頻繁使用的一個,其實更多的國人貢獻超乎尋常的猛。彩蛋:北媽在web前端入坑系列第六篇:Vue、React、Angular之三國殺,web前端入坑第六篇(上) ,寫過關於三個框架的對比和各種屬性,有興趣的回顧下,看此文更佳。
  • 9個Web前端開發工具,收藏了
    今天快快小編給大家分享9個Web前端開發工具,話不多說,請往下看吧。1、AngularJSAngularJS 是前端開發人員的一款必備工具。它是一個開放原始碼的 Web 應用程式框架,它能幫助開發人員擴展 Web 應用程式的 HTML 語法,它還提供了可訪問、可讀和表達性強的開發環境,從而簡化了前端開發流程。
  • 6個高效的前端開發工具
    打開APP 6個高效的前端開發工具 小月兒 發表於 2021-01-05 16:00:33 高效的前端開發工具有哪些?
  • 高清性能強 科達IPC123-AN監控設備實測
    在安防監控領域,被譽為監控系統"眼睛"的前端設備,一直備受世人的關注,從整個系統來講,攝像部分是系統的原始信號源。因此,攝像部分的好壞以及它產生的圖像信號的質量,將影響整個系統的質量,從而不難看出,這"眼睛"的位置何其重要!
  • 乾貨推薦:Java 性能分析工具:Java Mission Control
    本文將介紹使用在 Java 7u40 之後加入的性能監控新功能 Java Mission Control 來對 Java 應用程式進行分析。引言本文為 Java 性能分析工具系列文章第三篇,這裡將介紹如何使用 Java 任務控制器 Java Mission Control 深入分析 Java 應用程式的性能,為程序開發人員在使用Java 任務控制器的時候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