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傳武漢大學博士後跳樓身亡
武漢大學,一所美麗而且相對開放包容的高等院校,它很多方面的魅力都非常吸引全國各地的優秀學子。無論是美麗的校園、漂亮的櫻花季,不僅吸引著武大學子,也圈粉了其他高校的學生。學術水平和科研實力,也吸引著一大批碩士生、博士生甚至博後等高等人才。
但是,這所美麗包容的大學傳來一個令人悲痛的消息——網傳武大信息科學學部遙感工程學院一名博士後工作者疑似因科研壓力較大而跳樓身亡。
博士後不是學位勝似「學位」
以前問大家國內最好的學歷水平,大家異口同聲回答「博士後」!
隨著信息的開放和普及,大眾也都了解到其實博士後並不是學位,而表示的是一段工作的經歷。博士後,一般被稱為「做博後」「進站」等等,也就是在取得博士學位後進入高校或者科研單位的博士後流動站或者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繼續從事科研工作。
在大家的認知裡,大眾普遍認為博士後基本無壓力,已經取得了博士學位,進站也就是為以後的工作做鋪墊而已。所以,都會理所當然地認為做博士後很輕鬆,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事實呢?如果討論博士後的壓力,其實不亞於讀博期間的壓力。這個壓力是綜合的,不僅是科研,還有工作以及其他方面。所以,筆者說,博士後不是學位,卻勝似學位,科研的壓力是有的。
博士後的工作壓力
除了學術上的科研壓力之外,博士後作為高校的特殊人才也具有比較大的工作壓力。
說得難聽點,博士後就相當於一個工廠的臨時工一樣——你進站的時候不僅有科研任務而且還要聽從學院的工作安排,你出站之後的事情就再說,有可能留下,也有可能直接離開。
所以說,在這種情況下,課題組的大boss基本上都會抓住這個「臨時工」,工作安排得滿滿的。
雖然不能以偏概全,但拿筆者個人的經歷來說還是可以印證這一點的。讀研期間,恰好組裡新進站兩個博後,大老闆在西部談的項目基本上就靠這兩個人在新疆內蒙蹲點,幾乎一蹲就是三個多月甚至半年之久。除此之外,博士後也經常受氣——組裡的青椒也把大老闆安排的工作推給博後,做得好功勞是青椒的,做不好青椒先懟一頓。
所以,如果你進一個項目較多的課題組,個人的自由基本受限,而且科研時間也不能得到保證。這或許也是壓力來源之一吧。
待遇和未來
對於了解情況的高校人員都知道,博士後的待遇還是可以的——說得體面點,年20w還是能拿到的,而且經費足的高校或許會更多。但是,這個讓人羨慕的薪資,拿到的前提是你的完成一定的任務量,比如科研的進度和取得的成果。拿我們組來說,博後做的項目一般需要高水平論文3篇以上。如果碰到一位難纏的老闆,完成科研任務是非常艱巨的。
如果沒有完成,月到手三四千基本上不錯了,也就是維持正常的基本生活問題。但是,博後一般年齡將近30歲,家庭生活開支、各種車貸房貸等等,基本的收入是不夠的。
此外,最重要的一點,一般剛畢業的博士做博後的主要目的其實還是留校。在當下這個人才競爭激烈的時代,要麼你博士做的就很好,比如海外QS前幾做博士,手握幾篇高水平論文,進一個高校一般都可以評個副高職稱。
但如果是水平一般的博士呢?進高校很難,而且現在高校招聘已經不給編制而採取合同制,做博後就是一個考核期,相當於一個試用期。如果博後做出成果,在高校或許能夠評副高。如果不行,那可能會再進站三年,再看看是否達到了標準,否則那你就走吧。
所以說,其實博後的壓力還是非常大的,無論是科研,還是工作和生活。所以,當聽聞武大的博後的遭遇時,心裡比較難受,畢竟他離成功就只剩下一步,感到惋惜和無奈。
退一萬步講,其實博士後也是可以隨時出站的,如果自己適應不了博後這段工作經歷,其實完全可以憑自己的博士學位去找一份工作,最起碼也能夠那一份比較不錯的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