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長沙出差的時候,由於牙疼,我去醫院進行牙根康復治療,看見一位行色匆匆的媽媽抱著女兒來到了牙科,女兒臉上還有剛剛哭過的痕跡。醫生看到女兒的牙齒就開始搖頭,還開始訓斥父母為什麼這麼多爛牙了,現在才肯帶來醫院,難道平時都不看的嗎?
後來查出來原因是孩子平時睡覺的時候就會抱著奶瓶入睡。媽媽也被醫生呵斥得臉發紅,最後女兒接受了全麻治療才把這十幾顆爛牙解決了。小寶寶15顆爛牙全拔掉,根源還在家長身上,別讓娃抱著奶瓶睡了。
為什麼孩子小時候容易爛牙?
《第四次全國口腔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80%~97%的人有牙周疾病。兒童齲齒發病率相上升了4.9%,5歲以前的孩子平均患齲率是4.24顆,牙齒問題已經成了全民問題。
上面的4歲寶寶的個人習慣問題造成了奶瓶齲,這種情況常見於2-4歲的寶寶,平時睡覺的時候嘴巴裡咬著奶瓶,口腔裡容易滋生大量的細菌。久而久之,牙齒脫鈣形成黑色的殘根和牙渣。除了奶瓶齲,在乳牙期間孩子也容易產生齲齒原因是乳牙本就容易殘留食物,並且這個時期的孩子睡眠時間比較長。給口腔裡的細菌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所以患上齲齒的概率會更高。
乳牙還會進行換牙,那是不是可以自愈?
我們都知道乳牙之後孩子在6~8歲會經歷換牙,那麼乳牙的齲齒在換牙之後是不是會自動好呢?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放任不管,還可能會造成以下幾種情況:
1.根尖炎症,把禍患轉移到恆牙的身上。
患上齲齒的孩子可能會出現哭鬧煩躁與不安,影響進食。對於後面的恆牙牙釉質發育也有影響,在恆牙的表面可能會出現缺損或是白斑。因為乳牙齲齒而拔除的,在後面長恆牙的時候可能會出現排列不齊錯位等情況。
2.影響進食和美觀
有齲齒的孩子在進食的時候都會避免用爛牙進行咀嚼,久而久之不僅可能會影響食慾還會使得面部的咬肌發育不平衡,影響面部美觀。
我見過一個比較心大的媽媽,他覺得孩子即便是長了爛牙,帶他去醫院就好了。後來他的兒子長了一顆爛牙之後,帶孩子去看牙醫的時候可真是歷經了「艱險」。還沒進門呢,孩子就開始哭鬧,怎麼講怎麼勸都聽不進去。不看牙吧,孩子又喊著難受,看牙吧,孩子對牙醫有恐懼,怎麼都不配合。最後還是叫來了孩子的爸爸才讓孩子乖乖看牙醫的。
所以乳牙真的要重視起來,等到了就醫的時候才知道有多麼麻煩。
平時父母們要怎麼做才能有效防止齲齒呢?
一、做好牙齒清潔工作
在孩子乳牙萌出前,我們可以用柔軟的紗布蘸點水纏在手指頭上,幫助寶寶擦拭牙齦,這樣可以有效的驅逐牙齦上的奶垢和細菌。
乳牙長出之後就可以使用牙刷刷牙了,最好是飯後和睡前各一次,關於牙膏的使用可以考慮使用兒童含氟牙膏。
二、定期口腔檢查
建議是以半年為周期進行檢查,牙醫會綜合評估寶寶牙齒的狀況以及風險,只需要進行配合和注意就好。兒童從3歲起,每半年到牙科做定期檢查,同時做全口牙齒塗氟,直到14歲,這樣可以降低50%~75%的齲齒發生率。
三、良好的生活習慣
除了清潔工作那麼就是預防工作了,寶寶小的時候儘量避免攝入過多的糖分,像前面說的抱著奶瓶入睡的毛病也是不可取的。吃完食物的時候可以教導孩子進行漱口,養成良好的口腔習慣是可以受益終生的。
採用食品級刷毛,健康安全;柔軟的軟毛,護牙齦。上部安全護片,防護寶寶在刷牙時過度深入口腔,避免傷害,有效呵護寶寶口腔健康。
枕邊育兒寄語:
4歲寶寶15顆爛牙被拔掉,乳牙不拔出牙也受影響,寶爸寶媽重視下,牙齒會伴隨我們一生,每天的說話、吃飯都會用到牙齒,所以做好牙齒保健很有必要。如果不想孩子遭受齲齒的罪,當父母的就該多上上心。
多平臺邀約原創作者,高級育嬰師,一位兒童心理學專業的二胎媽媽,專注孕期、育兒、早教、餵養與護理知識分享!希望這篇文章對您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