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彭德倩
在學生家長圈,有個公眾微信號挺有名。「跟著老張玩數學」由上海市洛川學校數學老師張華獨立管理,目前已有1.3萬多個「活粉」。
因為分眾明確粉絲活躍,還引來廣告邀約,僅這個月就有五六個。不用自己寫,只要在自己的號上貼一篇軟文,就能有四位數的收入,積少成多也不是一筆小數,還能用來改善課程準備設備……「插片廣告」似乎無可厚非,然而,張老師全都拒絕了。「我還是想堅守這個可以和學生們一起玩數學的純粹之地。」
教育是點燃火焰
「少年時代,我就有一個夢想,要成為一名教師;1997年夏天,我實現了夢想,成為一名數學教師。從此,我的世界被一群群可愛的學生佔據。」當老師,是張華的「詩和遠方」。2017年,他獲得上海市園丁獎和普陀區「十佳」教師稱號。
從1997年開始,他擔任班主任,一做20多年,學生都叫他「華哥」。不過,在數學學習中,他可謂是「斤斤計較」的嚴師:不放過任何一個不規範的書寫,不放過任何一個概念的混淆,不放過任何一個方法的錯誤。張華想讓學生明白,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
他記得,蘇格拉底曾說過「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數學學習更是如此。「我力求以數學豐富的內涵,培養學生欣賞數學美的能力,讓學生感受數學符號、公式的簡潔美,數學概念的抽象美,數學系統的和諧美,數學命題和數學模型的精簡之美,幾何圖形的對稱美,數和形的統一美。」對張華來說,帶著學生在數學世界裡探索,讓學生感覺到數學之美、思維之樂,能使自己獲得最大的成就感。
2015年,他開始在微信公眾號上繼續錄製微課程,寫分析數學知識點的小文章。「當初想的是讓學生能在線下接觸更多更高階的知識。最初幾年,公號每周保持2—3篇的更新密度,今年我帶初三畢業班,體力有點不支,但儘量保持每周一篇。看到關注者從零開始到數量過萬,有點暗暗地開心。」他覺得,「就好像我上課的教室,變大了。」
把好的數學方法教給學生
「老師,我數學不好,怎麼辦?」這是張華在微信後臺留言中看到頻次最多的一句話。「其實數學學習,最重要的不是練習,而是方法。我想把好的方法教給他們,讓他們少走點彎路,輕鬆一點。」
點開張華最新更新的一篇——《2019年一模25題解題方法集結號》,他把全市16區此次一模最後一題即第25題的解題方法進行匯總分析。「老張總結:①16區全部考到直角三角形和三角形相似;②基本上都需要通過列方程的方法來計算;③有8個區考到圖形面積相關的問題,其中大部分是三角形的面積;④等腰三角形存在性問題、相似三角形存在性問題和直角三角形存在性問題都有涉及……」精細盤點後,是一些題目的類型化解析。這篇深夜更新的文章,次日一大早便閱讀量破千。
翻閱之前的微信文章,《都是45度惹的禍——一道證明題的七種解法》《中考壓軸題動點問題集錦》《四道題讓你知道旋轉變換的厲害!》《談談「求掃過的圖形面積」》,每篇都接地氣,對孩子的學習需求來說很「貼肉」。「老師,你怎麼沒留作業,我家孩子看了你的課一下子清楚了不少。留個作業鞏固一下吧」「向高手學習」……學生和家長的反饋,是他堅持的動力。
線上線下一樣要用心備課
課堂上有時可能講錯,學生指出或自己意識到後,改正就好。微信上錄的視頻、發的文章出錯該怎麼辦?想不到,張華竟然從中收穫了「意外之喜」。
「有一次講圖形運動,我舉例分析了三道題,其中一題有點考慮不周。」他記得,那篇文章下指出問題和發散式探討的留言很多。「我忽然發現,線上的東西可以回到線下。」張華把留言互動中視角不同的一個個觀點帶回到課堂讓學生思考,那次的教學效果特別好。
在真實的教室上課和在虛擬的網絡平臺教學,有啥區別?「一樣要用心備課、寫教案。」他笑著說,但是內容和針對性卻有大不同。在張華看來,課堂上的教學是系統性的,而在公號上,他可以針對教學中發現的難點做「針灸」,也可以立足更高點,嘗試帶著學生「俯視」。
這段時間,他一直在反覆閱讀學習張景中院士的《仁者無敵面積法》《一線串通的初等數學》……教別人,自己也不能停止學習。「我想成為一把鑰匙,帶領學生一起開啟數學世界的大門。」
(責任編輯 :韓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