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個兩個朋友,為了方便表達,就稱呼他們家的娃小A和小C吧。小A從小就是高需求寶寶,睡覺要抱著睡,一放床上就醒,外出時一進餐廳就哭鬧,在他兩歲前,他媽媽都想出門放鬆一下基本上是沒機會。
而小C,和小A比起來簡直就是天使,醒了吃,吃了睡,乖巧易帶,幾個月時就跟著爸媽各種外出,不吵不鬧。
小C媽媽感嘆自己運氣好收穫了一個天使寶寶,小A媽媽則不明白怎麼生了個這麼難帶的寶寶,其他人也不解:「夫妻都是好脾氣的,怎麼生出這麼暴躁難帶的娃?」
難道寶寶們好不好帶是天生的?還真是!在心理學上,就有嬰兒天生氣質一說。
美國紐約大學的兩位發展心理學者亞歷山大·託馬斯和斯蒂拉·切斯對114名被實驗者從嬰兒期到成年期的氣質發展進行了30年的追蹤研究,並提出了「天生氣質」的觀點。
有時候,即使是雙胞胎,生長在同樣的環境裡,兩個孩子的表現也常常不一樣,甚至一個喜動一個喜靜,完全相反。
這就是天生氣質的差別的影響。
氣質也可以理解為孩子與生俱來的個性,比如活潑、敏感、易怒;在氣質的基礎上,孩子的情感和意志的整體外在表現,就是孩子的性格,比如說有責任感、勤快等。爸爸媽媽在了解孩子的天生氣質之後,可以通過一些後天的方法改善孩子的不足;家庭氛圍、家庭關係、爸爸媽媽的育兒態度等,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都對孩子最終的性格養成有重要影響。
先天氣質使每一個人在與外在環境互動時,產生自己的行為風格。氣質也會影響別人對自己的反應方式。例如有些孩子天生反應強度比較強,不論高興或是生氣,都會明顯地表現出來,這樣大家比較容易知道他的情緒和需求,從而予以回應。相反的,反應強度弱的孩子,別人常常會忽略他的感受和需要。外向的孩子常會主動和別人交談,比較容易交到朋友;而內向的孩子,看到人就躲,減少了與人互動的機會。因此,孩子的天生氣質,再加上它所引發的反應,會帶給孩子相當不同的生命經驗,對孩子人生的影響相當深遠。
每個媽媽多多少少都曾經在心裡想像過自己的孩子未來的樣子: 「我希望兒子將來是一個有教養的小紳士。」「我一定要把女兒打扮成小公主一樣。」「我希望兒子可以當籃球選手,在運動場上八面威風。」「我希望女兒強悍一點,學會保護自己才不會被別人欺負。」
將自己的期待或是人生未完成的夢想,投射在自己孩子的身上,是人之常情,不過這也往往是失望和親子衝突的起點。因為孩子並不是一張白紙。從受孕的那一刻起,他就帶著父親和母親身上遺傳的一組獨特的基因,有著獨一無二的個性和能力。這些天生的特質,有些部分不是後天的教養能夠完全扭轉和改變的。期待生個白雪公主的媽媽,後來才發現自己的女兒原來骨子裡是個俠女;希望兒子像個英勇戰士的爸爸,最後也不得不為家裡那個小心謹慎的小紳士調整自己的期待。相反的,父母必須把自己變成一張白紙,這樣才能完全和無條件地接納孩子最原本的樣子。
當孩子還在襁褓中時,比較敏銳的父母,就可以覺察到孩子獨特的反應方式。尤其是已經有過一個孩子的父母,會發現第二個孩子和第一個孩子有某些方面的反應是不同的,例如,比較愛哭或者容易逗笑,每天睡醒的時間有規律還是很難預測。等孩子逐漸長大,我們和孩子相處的時間更久了,就會慢慢發現孩子的某些個性比較像母親、父親,或是家裡的其他親人。遺傳,在性格中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需要了解孩子的先天氣質。
託馬斯與切斯兩位學者經過長期的研究,提供了九個不同的方向作為我們思考的基礎。這九個向度分別是。
研究發現,在嬰幼兒時期,孩子的規律性、趨避性、適應度、反應強度和情緒本質等五項特質,比較容易影響親子關係的建立、照看者主觀感受到的教養難易度、社會化的過程及行為問題的產生。所以根據這五項氣質向度,依照養育的難易程度把孩子分為三種類型:性情兒、安樂型及慢吞吞型。
性情兒:這類孩子從小就讓照顧他的人比較費心。幼兒的氣質特性為活動量高、規律性低,對新鮮的人事物或情境所表現的反應是退縮逃避,他們的適應度低、反應強度激烈、情緒本質負向或堅持度高等。這類孩子很有自己的個性,和父母之間比較不容易建立親密的依附關係。
安樂型:這類孩子所表現出來的特徵是規律性高,對環境改變的適應度高,反應強度適中,情緒本質大部分屬於愉悅、友善等正向情緒,對新情境會主動接近。父母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大部分的感覺都是輕鬆愉悅的。 如果你的孩子在氣質上屬於好教養的孩子,那是很幸運的事。
慢吞吞型:這類孩子的氣質特徵是,對新鮮的人事物或情境所表現的初次反應絕大部分都是逃避退縮,需要長時間才能適應新的環境;對刺激的反應強度相當微弱,活動量及堅持度也不高。這類孩子對於喜怒哀樂以及需求意見的表達都很不明顯,也無法持續。照看者如果不注意,很容易忽略孩子傳達的信息。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你一定常常能享受親子之間的親密與幸福感。但是做父母的要提醒自己,不要因為孩子的特質比較順從,而不自覺地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身上。有句話說:「乖孩子的傷最重。」有些安樂型的孩子為了得到父母的讚許,會在不知不覺中扭曲自己,給自己很大的壓力。相反的,孩子如果是性情兒,父母很容易在教養上有挫折感,這時候更需要拓展自己的觀念和想法,學會接納和欣賞孩子,並學習更多方法和技巧來面對這個挑戰。
通過日常生活行為觀察所積累的印象,我們可以大致了解孩子的氣質傾向。一般來說,孩子並非在每個氣質向度上都會有明顯或極端的傾向,也可能在某些方面的表現不高不低,沒有明顯的傾向。父母與幼兒的相處時間很長,他們有可能正確描述孩子的情緒與行為;但父母也可能會扭曲對幼兒的觀察,將自己的價值觀和評價加諸孩子身上。例如,一個活動量高的家長,可能不會覺得自己的孩子活動量偏高。所以在評估和了解孩子時,可以和配偶或是其他家人一起討論,從不同的觀點和角度評估,可能會有相同或是完全不一樣的結果。
除了父母之外,保姆或是幼兒園的老師也是和孩子長時間相處的人,他們對孩子的看法也非常重要。他們經常面對不同的孩子,比較有機會觀察到孩子的不同表現。家長可能會發現,孩子的某些行為在家裡和學校會判若兩人。孩子會視不同環境的要求,有不同的表現。在學校裡,孩子必須適應團體的規範和作息,期待得到同齡人的接納和老師的讚許。回到家裡,他們會放下一整天的壓力。家是最溫暖、最輕鬆的地方,父母是最能接納自己本性的人,孩子會放鬆自己,宣洩情緒,所以有完全不同的行為表現。這並不表示孩子有雙重人格,仔細觀察和了解之後,還是可以看出哪些部分是孩子原本的特質,哪些是孩子為了適應環境所做的努力。
除此之外,我們也可以通過客觀的問卷評估來了解孩子在九個氣質向度上的傾向。
重要的是,孩子的氣質與他所處的環境之間是否能和諧配合。如果孩子的氣質與他所處的外在環境時時衝突的話,長久下來,孩子就容易出現適應困難和情緒困擾。
例如,一個個性文靜、喜愛藝術的媽媽,希望從小培養孩子的美感經驗,於是常常帶著孩子去聽兒童音樂會,參觀美術館。可是如果這個小朋友是一個活潑好動的孩子,在美術館裡他會跑來跑去,在音樂會中他會東張西望。於是,在長期被斥責、不被肯定的挫折經驗之下,孩子很可能會發展出負向的自我概念,認為自己是個糟糕、不聽話、調皮的孩子。同樣是這個孩子,如果正好有一個喜愛運動的爸爸,經常陪著他四處玩耍和運動,他可能會是同齡孩子中最早學會騎自行車、最快學會遊泳的一個。他的自信和樂觀也會在許多正向的經驗中,點點滴滴地培養出來。
所以,孩子身邊重要他人的氣質和價值觀以及他們對待孩子的方式和態度,才是左右孩子心理健康與否的關鍵。因此,了解孩子的氣質愈早愈好,父母和老師的教養方式如果能夠配合孩子的特定氣質,每個孩子都能快樂長成他自己的樣子。還可以把孩子的氣質特點提供給那些經常和小孩互動的照看者參考,讓他們也學會配合孩子的氣質來引領孩子。
在我們了解孩子氣質的同時,也要覺察自己的氣質,以及對孩子的期待是不是和孩子與生俱來的個性相衝突和牴觸。隨著孩子慢慢長大,父母可以用孩子理解的方式,幫助他認識自己的特質,學習在不同的情境中自我調整和控制,也學習選擇適合自己的環境。
可以說,孩子的人生底色就是由性別和遺傳調配出來的,再加上後天的帶養環境以及教育方式,就會繪製出孩子獨特的多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