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學期期末綜合評價卷參考答案
一、填空題
1.色散;牛頓
2.【解題思路】根據對常見物理量單位及其符號的掌握作答。
解析:在物理學中,長度的主單位是米,符號是m;時間的主單位是秒,符號是s;
質量的主單位是千克,符號是kg;速度的單位是米/秒,符號是m/s;溫度的單位是攝氏度,符號是℃;密度的單位是千克/米3,符號是kg/m3。
答案:m、s、kg、m/s、℃、kg/m↑3任選兩個
點評:此題考查的是我們對常見物理量及其對應單位的掌握情況,屬於識記性知識的考查,難度較小,容易解答。
3.【解題思路】解答此題從以下知識點入手:①氣體液化有兩種方式:一是壓縮體積;二是降低溫度;②液化要放熱,汽化要吸熱。
解析:滅火器是在常溫下用壓縮體積的辦法使二氧化碳氣體液化裝入鋼瓶裡的。液態二氧化碳在常溫下會迅速汽化,因此使用時需要注意手先放到鋼瓶的木柄上,然後再打開螺帽,否則會因液態二氧化碳汽化時要吸收大量的熱而對使用者造成傷害。
答案:壓縮體積;汽化
點評:此題主要考查了汽化和液化的知識.滅火器是生活中常見的東西,我們要學會使用,還要知道其原理。
4.【解題思路】要解答本題需掌握:①研究對象的運動情況是怎樣的,就看它與參照物的相對位置是否變化;②質量是物體的一種屬性,它與物體的形狀、位置、溫度、以及狀態無關。
解析:質量是物體本身一種屬性,它不隨空間位置的改變而改變,所以衛星在升空的過程中質量不變;若以地面為參照物,火箭不斷上升,所以是運動的。
答案:不變;運動
點評:本題是一道綜合題,綜合考查了學生對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質量的性質的了解和掌握。
5.【解題思路】水由液態變為固態的過程叫凝固;冰由固態變為液態叫熔化.水結冰後,在質量不變時,密度變小,導致體積變大。
解析:豆腐中的水在低溫條件下凝固成冰,在質量不變時,密度變小,所以體積變大;再在常溫冰吸熱又熔化.所以將凍豆腐切開後會發現其內部形狀與普通豆腐的內部形狀是不同的,與新鮮豆腐相比,凍豆腐的密度將減小。
答案:凝固;減小
點評:此題關鍵是理解物態變化的過程以及水結冰後密度變小,體積變大。
6.【解題思路】所謂比值定義法,就是用兩個基本的物理量的「比」來定義一個新的物理量的方法,在初中物理中大多數新物理量都是採用的此種方法。
解析:速度是單位時間內通過路程的多少,利用的是路程與時間的比值進行定義的;密度是單位體積所含物質的多少,利用的是物體質量與體積之比進行定義的。
答案:速度;密度
點評:該題是考查對物理學方法中的比值定義法的理解,結合所學的初中物理量進行分析解答。
7.【解題思路】由於光和聲有許多相似的情況,因此,可通過聲類比光去進行分析。
解析:音調由頻率決定,火車遠離時笛聲的音調會變低,說明音調和距離有關,火車遠離時距離增大,音調變低,頻率變小,即距離大頻率小。發光的星球正以很高的速度向我靠近,距離減小,根據類比可知,它發出的光的頻率會變大。
答案:變大;見解析
點評:猜想不是胡猜亂想,它是應用現有的經驗和知識對問題中的事實尋求可能解釋的過程。
二、選擇題
8.【解題思路】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憑藉生活經驗,有的需要簡單的計算,有的要進行單位的換算,最後判斷最符合實際的是哪一個。
解析:水的沸點與氣壓有關,只有在標準大氣壓下,水的沸點才是100℃;14~15個雞蛋1kg,九年級物理課本的質量相當於3~4個雞蛋;中學生的身高在165cm左右,課桌的高度大約是身高的一半,在80cm左右;人散步的速度在4km/h~4×m/s≈1.1m/s左右。
答案:C
點評:本題考查對常見物理量大小的估測,考查學生物理知識聯繫生活實際的能力。估測是一種科學的近似計算,它不僅是一種常用的解題方法和思維方法,而且是一種重要的科學研究方法,在生產和生活中也有著重要作用。
9.【解題思路】解決該題需掌握以下知識:
(1)凹透鏡對光線有發散作用,凸透鏡對光線有會聚作用;
(2)老花鏡是凸透鏡,其對光線有會聚作用;
(3)投影儀、幻燈機的鏡頭是凸透鏡,利用物體在2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間,成倒立放大實像的原理製作的;
(4)照相機的鏡頭是凸透鏡,其是利用物體在2倍焦距以外,像成在另一側的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間,成倒立縮小實像的原理製作的。
解析:凹透鏡對光線有發散作用,故A正確;老花鏡是凸透鏡,它對光線有會聚作用,故B錯誤;投影儀、幻燈機的鏡頭是凸透鏡,利用物體在2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間,成倒立放大實像的原理製作的,故C錯誤;照相機的鏡頭是凸透鏡,它是利用物體在2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縮小實像的原理製作的,故D錯誤。
答案:A
點評:本題考查近視眼和遠視眼的成因及矯正,並理解凸透鏡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是解決該題的關鍵。對於投影儀、幻燈機,由於成倒立的像,在實際應用中,影片在放映時要倒插在鏡頭前稍大於焦距處。
10.【解題思路】勻速直線運動的特點的圖象有兩種表示方法:s﹣t圖象和v﹣t圖象。一定要分清楚其本質的不同。
解析:如果是s﹣t圖象,則橫軸表示時間,縱軸表示距離,因速度不變,s與t成正比,所以圖象是過點O的射線,如圖③。如果是v﹣t圖象,則橫軸表示時間,縱軸表示速度,因速度不變,所以圖象是平行於橫軸的射線,如圖②。
答案:D
點評:本題考查勻速直線運動的特點如何通過圖象來表示.圖象能很直接的反應物體的運動規律,對於圖象題,首先看清兩個坐標軸所表示的物理量,再順著圖象看隨橫坐標軸變化,縱坐標軸如何變化,找到物體的運動規律。
11.【解題思路】電視機遙控器上的圖標符號代表不同的含義:有的代表對比度,有的代表亮度,有的代表電源,有的代表音量控制。
解析:圖A代表對比度,圖B代表音量控制,圖C代表亮度,圖D代表電源開關,所以選項A、C、D不符合題意。
答案:B
點評:本題是一道常識題,在解題時應認真分析每一個選項的圖標,看其是否符合題目要求。同時要注意生活中的物理符號和圖示標誌中的物理含義。
12.【解題思路】聲音的響度與振幅有關,振幅越大,響度越大;用聲學儀器接收到的次聲波等信息可判斷地震的方位和強度;減弱噪聲的途徑:在聲源處減弱,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在人耳處減弱。
解析: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擊同一音叉是為了探究響度與振幅的關係,故A錯誤;人們可以用聲學儀器接收到次聲波判斷地震的方位和強度,故B錯誤;聲音的傳播速度與介質的種類有關,介質不同,速度不同.故C正確;摩託車安裝消聲器是在聲源處減弱噪聲,故D錯誤。
答案:C
點評:此題考查了防止噪聲的途徑,聲速與介質種類的關係,響度與振幅的關係,難度不大,是一道聲學綜合題。
13.【解題思路】在分析幾個實例時,要注意區分是光的直線傳播、光的反射還是光的折射。
光在自然界中存在三種光現象:光在同種均勻物質中沿直線傳播,在日常生活中,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種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
當光照射到物體界面上時,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來發生反射現象,例如:平面鏡成像、水中倒影等;
當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的會偏折,發生折射現象,如:海市蜃樓、看水裡的魚比實際位置淺等。
解析:瞄準魚下方叉魚是因為光的折射的原因;透過樹叢的光速是由於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海市蜃樓是由於光的折射現象形成的;池水變「淺」是由於光的折射現象形成的。
答案:B
點評:本題考查由光的直線傳播產生的現象,了解光的折射、反射現象與直線傳播現象的不同,達到能區別判斷的目的。
14.解析:吃冰棒時,冰棒在口中熔化為液態,熔化要吸熱,降低人的溫度,起到解熱的目的,所以A是正確的;水結冰,由液態變為固態的現象叫凝固,所以B是正確的;白熾燈的燈絲是鎢絲,發光時燈絲溫度比較高,會升華為氣態,關燈後,氣態的鎢就會凝華為固態,凝結在白熾燈燈壁上,所以燈壁變黑,所以C是正確的;冬天室外空氣溫度比較低,嘴中呼出氣體中的水蒸氣遇冷就會液化,形成「白氣」,所以D是錯誤的。
答案:D
點評:此題考查生活中的物態變化現象,生活處處有物理,我們在生活中要注意觀察、思考。
15.【解題思路】要根據每個測量工具或儀器儀表的使用規則分別分析。
解析:測長度時,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時要放正,不能歪斜,故A錯誤;使用量筒測量液體的體積時,視線要和液柱的凹面底部相平,故B正確;用溫度計測量液體溫度,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故C錯誤;用天平測物體質量時,應把物體放在左盤中,砝碼放在右盤中,故D錯誤。
答案:B
點評:解決此類問題的關鍵是熟練掌握物理測量工具或儀器儀表的使用規則。
三、作圖題
16.【解題思路】因為光是沿直線傳播的,當月球轉到地球和太陽之間,月球擋住了太陽照向地球的光,我們就看不到太陽,這就是日食,日食分為日全食、日偏食、日環食三種:太陽被月球完全遮住形成的日食叫日全食,在太陽光完全照不到的區域可以觀察到日全食;月球遮住太陽的一部分形成的日食叫日偏食,在部分太陽光照射到的區域可以觀察到日偏食;月球只遮住太陽的中心部分,在太陽周圍還露出一圈日環,好象一個光環似的叫日環食。
解析:日食是由幹月球擋住了太陽照向地球的光,太陽發出的光照不到我們的眼睛,我們就看到太陽是黑色的,這是光的直線傳播造成的;日環食是日食的一種,發生時太陽的中心部分黑暗,邊緣仍然明亮,形成光環,這是因為月球在太陽和地球之間,但是距離地球較遠,不能完全遮住太陽而形成的。
答案:如圖1所示
圖1
點評:此題考查的是日食的成因,我們要能夠根據我們所學的物理知識來解釋生活中的物理現象,知道日環食的形成原因是解題的關鍵。
17.【解題思路】本題首要的問題是確定反射點的位置,可根據反射光線反向延長通過像點,像點與發光點關於水面對稱,找到反射點作出反射光線;找到反射點後,補出入射光線,根據光線由空氣斜射進入水中折射光線向法線偏折,折射角小於入射角,大致畫出折射光線。
解析:先作出反射點B關於水面的對稱點B′,連接AB′,交水面於點O,OB為反射光線,AO為入射光線;過O點垂直水面作出法線,在水中法線的右側畫出折射光線。
答案:如圖2所示
點評:本題考查光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和光的折射規律。作圖時注意折射角小於入射角,輔助線用虛線。
四、實驗探究題
18.【解題思路】(1)先認清溫度計的分度值,然後讀數。
(2)根據數據描點,並用平滑的曲線連接起來。
(3)要解決此題,需要掌握液體沸騰時的特點。即在沸騰過程中溫度保持不變。
(4)水沸騰之前,水下層的溫度高於上層的水溫,氣泡上升過程中,氣泡中的水蒸氣遇冷液化成水,氣泡變小;水沸騰時,整個容器中水溫相同,水內部不停地發生汽化,產生大量的氣泡,氣泡上升過程中不斷變大。
(5)縮短實驗時間的方法很多,是一道開放題;根據蒸發和沸騰的溫度、發生位置和劇烈程度進行區別。
解析:(1)此溫度計的分度值是1℃,所以示數為94℃。
(2)根據數據描點,並用平滑的曲線連接起來。
(3)由數據知,從第4分鐘到第7分鐘,溫度保持98℃不變,所以可得出水在沸騰過程中溫度保持不變。
(4)由圖可以看出,a中有大量的氣泡產生,並且小氣泡在上升過程中越來越大,說明a中上下層水的溫度相同,水沸騰了。
(5)這是開放題,提高水的初溫,減少水的質量,給燒杯加蓋,用酒精燈的外焰加熱等都是可以的。蒸發和沸騰的所需的溫度不同,蒸發可以在任何溫度下發生,而沸騰是在達到沸點後發生;蒸發和沸騰的位置不同,蒸發發生在液體的表面,而沸騰在液體的表面和內部同時發生;蒸發和沸騰的劇烈程度不同,蒸發現象進行的比較緩慢,沸騰是一種劇烈的汽化現象。
答案:(1)94;(2)如圖3所示;(3)保持不變;(4)a;(5)見解析
點評:此題是研究水的沸騰實驗,實驗中需要測水的溫度變化,所以對溫度計讀數的考查是很有必要的。並且考查了水的沸騰圖象及水沸騰時的特點,記住水在沸騰前(蒸發)和沸騰時的現象特徵、沸騰時的溫度規律,是一道很好的題目。
19.【解題思路】(1)使用天平測量物體質量之前,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據指針向左偏就向右移動平衡螺母,指針向右偏就向左移動平衡螺母,直到使得指針指到分度盤的中線處或指針左右擺動的幅度相同為止;
(2)柑橘的質量等於砝碼的質量加遊碼對應的刻度值.知道柑橘的質量和體積,根據密度公式求出柑橘的密度;
(3)根據密度公式求出排開水的體積,即為柑橘的體積。
解析:(1)使用託盤天平時應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在調平時,指針偏右,即需向左調節平衡螺母,直到使得指針指到分度盤的中線處或指針左右擺動的幅度相同為止。
(2)標尺每一個大格代表1g,每一個小格代表0.2g,遊碼對應的刻度值是0.8g。
物體的質量=砝碼的質量+遊碼對應的刻度值=100g+100g+20g+2.6g=220.8g。
柑橘的密度:ρ=m/V=220.8g/230cm↑3=0.96g/cm↑3=0.96×10↑3kg/m↑3。
(3)用吸管將燒杯細線上方的水吸入量筒中,用量筒測出燒杯中細線上方水的體積即可測得柑橘的體積;
(4)要利用量筒和水測量柑橘的體積,一是水必須能浸沒柑橘,二是必須在吸取出大燒杯中線上的水時,柑橘還應全部浸沒在水中。
答案:(1)水平;左;(2)220.8;0.96×103;(3)用吸管將燒杯細線上方的水吸入量筒中,用量筒測出燒杯中細線上方水的體積即可測得柑橘的體積;(4)一是水必須能浸沒柑橘,二是必須在吸取出大燒杯中線上的水時,柑橘還應全部浸沒在水中
點評:本題屬於基礎題。本題考查了天平的調節、量筒讀數、天平的讀數、固體密度的測量方法等。測固體密度,在初中物理中是重要內容,學習中必須掌握!同時,物理測量中,對物體「適量」選擇的目的有二:滿足測量要求,減小誤差。
20.【解題思路】要解決此題,需要掌握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1)凸透鏡成像規律:①物距小於焦距成正立、放大虛像,像距大於物距,應用是放大鏡;
②物距大於一倍焦距小於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實像,像距大於二倍焦距,應用是幻燈機、投影儀;
③物距等於二倍焦距成倒立、等大實像,像距等於二倍焦距;
④物距大於二倍焦距成倒立、縮小實像,像距大於一倍焦距小於二倍焦距,應用是照相機;
(2)成實像時:物像異側,物距變大,像距變小,像變小;物距變小,像距變大,像變大,簡記為「物遠像近像變小,物近像遠像變大」;
(3)平面鏡不但能成像,還能改變光線的傳播方向。
解析:(1)由第3次實驗數據可見,物距等於像距,說明u=v=2f,因此凸透鏡的焦距f=u/2=30cm/2=15cm;
(2)第2次實驗中,物距為40cm>2f,因此成倒立、縮小的實像,照相機就是利用這個原理製成的;
(3)投影儀的屏幕上得到更大的清晰的像,根據「物近像遠像變大」,因此投影儀遠離屏幕(像遠),同時減小鏡頭與投影片的距離(物近);由於轉動平面鏡時像在屏幕上上下移動,說明光線的方向在改變,所以平面鏡具有改變光線傳播方向的作用。
答案:(1)15;(2)縮小;照相機(3)減小;改變光的傳播方向
點評:能夠根據「物距等於二倍焦距成倒立、等大實像,像距等於二倍焦距」判斷出凸透鏡的焦距是解題的關鍵;熟練掌握凸透鏡的成像規律是解決此類問題的基礎;學會根據現象歸納總結是解答平面鏡作用的能力體現。
五、綜合應用題(第21題8分,第22題9分,共17分)
21.【解題思路】(1)倒車雷達是利用回聲定位工作的;
(2)攝像頭是利用照相機的原理工作的;凸透鏡成像的規律中,成實像時,物像異側,物距變大,像距變小,像變小;
(3)求出聲波從汽車傳到障礙物(走單趟)所用的時間,再利用速度公式計算二者之間的距離。
解析:(1)倒車雷達是利用回聲定位原理工作的;
(2)攝像頭的工作原理相當於凸透鏡;凸透鏡成實像時,物距越大,所成的像越小,因此從圖片上看,如果看到顯示屏中的障礙物的像變大,則障礙物離車尾的距離變小;
(3)解:由題知,超聲波到達障礙物所用的時間:由v=s/t得,
s=vt=340m/s×0.01s=3.4m,
轎車離障礙物間的距離s′=s/2=3.4m/2=1.7m。
答:(3)轎車離障礙物間的距離大約是1.7m。
答案:(1)回聲定位;(2)凸;變小;(3)見解析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的是凸透鏡成像規律的應用,關鍵是記熟成像規律,並搞清物距像距之間的關係.知道成實像時,物距越大,像越小,像距也越小;
此題考查學生對回聲定位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的了解和掌握情況,能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物理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同時,本題(3)還可用下列方法進行求解。
t=1/2×0.01s=0.005s,由v=s/t得,s=vt=340m/s×0.005s=1.7m。
22.【解題思路】已知瓶的質量和裝滿水後的總質量可求水的質量,同樣可求液體質量,因為都裝滿瓶子,體積相同,根據公式可計算液體密度。
解:(1)m↓水=m↓1-m↓瓶=0.4kg-0.1kg=0.3kg,
m↓液=m↓2-m↓瓶=0.64kg-0.1kg=0.54kg,
所以ρ↓液=m↓液/m↓水×ρ↓水= 0.54/0.3×1000 kg/m↑3=1.8×10↑3kg/m↑3。
(2)只有天平沒有量筒也可以間接測量液體的密度;同樣的容器,裝入不同的液體時,液體的深度不同(其它合理答案都可)
答:(1)這種液體的密度是1.8×10↑3kg/m↑3;
(2)只有天平沒有量筒也可以間接測量液體的密度;同樣的容器,裝入不同的液體時,液體的深度不同(其它合理答案都可)。
點評:本題考查密度公式的靈活應用情況,會熟練應用密度的計算公式以及密度的變形公式,同時考查同學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是一道的中檔綜合應用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