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心說到日心說,人類是如何發現行星軌道不是圓形而是橢圓的?

2020-12-11 科學塢

這幾天一直在寫我的專欄《物理的門道》裡面就涉及到了這部分內容,所以我就來回答一下大家都很好奇的問題,人類是如何發現行星軌道不是標準的圓形而是橢圓的呢?如果用一句話來總結的話就是,早期是「沒看清」蒙的,隨著觀測精度的提高,通過計算發現的。下面我就來略微詳細地說明一下這個過程。

一、古人是怎麼觀天的呢?

大家應該都知道有個成語叫做「管中窺豹」吧,就是用一根中空的管子去看東西只能看到物體的局部。其實古人觀星,為了看清楚就是採用這樣的方法。弄一根中空的管子,通過中心的小孔來看星星。這樣的一根管子,可以把視野控制在某個小區域內,同時排除星光和月光的幹擾。

古人觀星最早的管子是竹管,後來有了玉質的管子,青銅管和鐵管等等。早期的這些管子都是手持的。手持的管子有個明顯的缺陷,那就是手會抖啊,所以好不容易瞄準了一個星星,手一抖它就拋出視野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古人把管子掛在了一個架子上,並安裝了能旋轉的軸。

隨著數學和幾何的發展,人類發現,當這管子對準某顆行星的時候,可以用管子的軸向與垂直方向,水平方向,地平面之間的夾角可以測量,用這些角度值來標記行星在天球上的位置。象限儀就這樣被發明了。

後來,直到丹麥天文學家第谷,把這個裸眼觀星的方法發揮到了極致,建造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天文臺,耗時16年,對行星尤其是火星進行了精確的觀測,獲取了裸眼觀星能夠達到的最精確的火星軌道數據(那些角度值)。

二、克卜勒的數據挖掘工作

這裡需要先說一下的是,在克卜勒之前,從來沒有人去計算過,行星軌道究竟是什麼形狀的。這裡一是因為,觀測很粗略,也計算不出來;二是因為,當時的人們認為圓是優美的,所以想當然的就認為行星軌道應該是圓形。

隨著古人觀測發現,行星軌道跟圓形有出入,但他們也沒想到是軌道形狀問題,而是通過添加本輪的辦法來修正。

第谷臨死的時候,把自己所有的觀測數據都留給了他的學生——克卜勒。第谷活著的時候,對克卜勒並不認同,因為第谷自己弄出來一個地心說和日心說的結合體,而克卜勒相信日心說。

但克卜勒的計算能力在當時是首屈一指的,他拿到第谷的觀測數據的時候,利用這些數據,對火星軌道進行嚴格的計算。要知道,每一次計算,需要幾百頁紙,而克卜勒這樣的計算做了70次,耗時5年。

克卜勒用這5年時間,得到了克卜勒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

三、克卜勒的計算方法

克卜勒首先嘗試計算地球圍繞太陽的運行軌道。出於簡化的目的,在分析的時候假設火星軌道平面和地球軌道平面是完全重合的。但實際上,它們之間是交叉的,並不完全重合,只是這個夾角非常小,所以這樣處理所產生的誤差可以忽略不計。

第一,將火星、太陽和地球的位置分別記為M、S和E(就是它們英文名稱的首字母)

第二,當時的人們已經知道,地球繞太陽運行的周期為365天,火星繞太陽運行的周期為687天,

第三,找到一個地球位於火星和太陽中間,且三者排成一條直線的時間點,這就是我們開篇就提到的火星大衝點,把這個時間標記為t0,將這個時間點地球所在的位置標記為E0。注意,太陽S與地球E0的平均距離SE0是未知的,此時火星的位置為M

第四,687天後的時間為t1,此時火星再次到達M點,將此時地球的位置標記為E1,注意此時太陽與地球的平均距離SE1同樣未知。由於從地球上看到的太陽的角度變化可以通過每天的觀測數據獲得,因此可以知道時間點t1時∠E0SE1=θ1。根據觀測數據可以得到從地球看到的太陽和火星之間的角度∠SE1M=φ1。

第五,已知θ1和φ1可以確定△MSE1的形狀,因此我們可以求出時間點t1時的地球到太陽的距離SE1與地球到火星距離SM的比值。

第六,再經過687天後的時間點標記為t2,此時按照前面的算法,可以求出∠SE2=φ2,以及地日距離與地火距離的比值。

第七,重複上面的過程,可以求出在時間點t1、t2、t3、……時以太陽為中心的地球極坐標。

第八,現在已經知道地球軌道上的點E0、E1、E2、……,將各個點所對應的時間點t1、t2、t3、……分別減去365的對應的整數倍,就可以得到在圍繞太陽公轉一周的範圍內,地球經過軌道上這些點的時間。

第九,已知軌道上的點所對應的時間,就可以求出以日火平均距離為單位的地球運行速度。

克卜勒最初把地球軌道看作是圓形,通過把計算得到地球運行速度與地球的測量速度做對比,很容易發現,測量值與計算值之間的差異。

我現在要提出一個問題,如果計算值和測量值出現了差異,我們應該相信哪個是正確的呢?毫無疑問是計算的問題。克卜勒使用了各種方法來處理數據都無法滿足地球軌道是個圓形的要求,就這樣,他發現地球軌道不是一個圓形,而是個橢圓軌道。

橢圓軌道的方程,與計算值高度吻合。後來克卜勒又計算了其它行星的軌道,發現,它們都與橢圓軌道高度吻合。觀測值與計算值在誤差範圍內高度一致。

這就是行星軌道是橢圓軌道的發現過程。

結束語

第谷和克卜勒的工作,為天文學拉開的序幕,也為人類推開了科學的大門。正是因為克卜勒的工作,才在100年後誕生了萬有引力理論。除了發現了正確的行星軌道,克卜勒最大的貢獻在於,提供了以觀察事實為依據,研究天體運動規律的方法。

我是郭哥聊科學,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維,持續輸出高質量的科普文章。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行星軌道是橢圓形而不是圓形的?
    太陽系行星(以及太空中絕大多數行星)的軌道實際上是橢圓形,而不是圓形的。可是,由於軌道是基於重力,慣性和質量的重複模式,它們怎麼可能不是一個完美的圓呢?四種可能的行星軌道軌道背後的基礎科學是,兩個有質量的天體會相互產生引力,從而影響它們在太空中的運動。這是天體物理學的基本原理。
  • 為什麼行星軌道都是橢圓形而不是正圓形?
    在太陽系中,行星運行的軌道並不是正圓形,而是橢圓形(對太空中絕大多數的行星而言)。可是話又說回來,既然軌道是由重力,慣性以及質量所決定的重複模式,那為什麼軌道就不能是一個正圓呢?(圖解:四種不同形狀的軌道。 圖源:谷歌)由於天體自身質量太小或是能量太低,太陽的引力就會使其傾斜到一個陡峭的角度,這時就會出現螺旋形的軌道。其實天體圍繞著太陽做螺旋式運動很難被稱作一個軌跡,但隨著時間推移,這個天體會不斷朝著太陽墜落,直到它撞擊到太陽表面。
  • 天文學概述:「日心說」和「地心說」的調和
    由此開始反對哥白尼的「日心說」。於是在1583年出版了《彗星論》,提出一種介乎「地心說」和「日心說」之間的「地心-日動說」,首先他肯定了地球是不動的,太陽圍繞地球轉,其他行星圍繞太陽轉。這個宇宙模型同樣可以解釋「行星逆行」現象,而且解釋了為什麼彗星軌道不同於其他行星的問題,曾一度被接受。
  • 太陽系行星軌道為什麼不是閉合的橢圓?
    在宇宙中任何具有質量或能量的物體都會吸引其他具有質量或能量的物體,這就解釋了從地球上墜落的物體到行星的軌道,再到宇宙中最大結構的形成。廣義相對論預測了引力輻射也就是極端天體的軌道衰減問題,那太陽系內行星的軌道呢?
  • 天文學概述:從「日心說」到「大爆炸」
    完善日心說理論的任務,只能由後來者繼承了。伽利略:地心說的否定《天體運行論》發表之後,只被少數數學家青睞,影響力是及其有限的。伽利略聽說荷蘭人發明瞭望遠鏡,於是自己嘗試著製作,並成功發現了木星的四顆衛星。這個偉大的發現,使得伽利略對哥白尼的日心說無比信服。後來伽利略進一步觀察發現了金星跟月球一樣,也有相位變化。
  • 「日心說」,從猜想到成立 ——淺議數學在近代科學中的作用
    克卜勒一開始的時候,仍然沿用了第谷、哥白尼以及很多古典科學家的思路,認為行星運動的軌道是圓或複合圓,行星運動的速度是勻速的。經過多年艱苦的計算,克卜勒發現,即使假設行星運動的圓軌道的中心不在太陽上,而是偏離於太陽的,第谷的觀測數據仍然表明行星運動的實際軌道與上述假設不符。克卜勒具有很好的數學感覺,他發現第谷關於火星的觀測數據表明其軌道形狀有點像卵形,這使他意識到火星可能是在橢圓上運動。
  • 行星軌道為什麼是橢圓的?為什麼太陽只集中在一個焦點上?
    P為半通徑,可以說是用來描述軌道大小的。E為離心率,描述了軌道的橢圓程度,e=0意味著軌道為圓形,在0-1隻見為橢圓,<=1則意味著軌道未閉合(這種情況實際上不能稱之為「軌道」)。比如,地球軌道的離心率為0.01671123,哈雷彗星的離心率為0.967.D僅描述了橢圓軌道遠端的指向,實際上與形狀無關。
  • 你要這麼說,八大行星都不繞太陽轉!
    而這個開頭錯就錯在那個「圓形軌道假設」上,真實情況是:八大行星的軌道都不是圓形的,而是橢圓的。而且通過計算,不止木星,其實八大行星都「根本不繞太陽轉」!直接原因顯然是「行星-太陽」系統雖然是一個相對簡單的二體問題,但它不同於中學物理處理的「圓形軌道假設」,實際的系統不是圓形軌道,而是橢圓軌道。用物理學的話來說,兩種情況下的「初始條件」是不一樣的,既然開始的一步就走「錯」了(初始條件由橢圓變成了圓),那後面步驟、結果也肯定一直是「錯」的。
  • 為什麼行星軌道是橢圓形?
    前言我們知道,行星的運行軌道是橢圓。但在我們通常的理解下,圓形才應該是最穩定的。如果是橢圓軌道就必然會距離恆星時近時遠,近的時候萬有引力變大,難道不會吸過去嗎?遠的時候萬有引力減小,難道不會飛走嗎?2、通過受力分析,算出行星運行軌道的數學方程式。主要用到的物理定律有:機械能守恆定律、角動量守恆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3、對比橢圓的數學方程式和行星運行軌道的數學方程式,你會驚奇地發現,長得竟然一摸一樣。此時不用我多說,你自然對行星軌道是橢圓這件事深信不疑。
  • 為什麼行星運動軌跡是橢圓,而不是圓形?在牛頓用微積分計算前,無人...
    似乎圓形給我們的感覺就是合理,行星運動的軌道也一樣,許多天文學家或數學家為此絞盡腦汁,要麼理所當然的當作圓形,要麼想不明白。 好吧,這確實是橢圓的,至於為什麼是橢圓的,這是一個數學問題,我查閱了一些資料,可以用一個通俗易懂的方式來解釋這種軌道現象。 星圖歷史 從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到哥白尼(Copernicus),每一個建立了太陽系模型的人都喜歡圓來表達。
  • 天文釋疑:為什麼彗星軌道是很扁的橢圓,而行星的軌道都是近圓?
    但偶爾會有其他恆星從太陽系旁掠過,產生了引力擾動,從而攪亂了彗核的運動,造成一群彗核以非常扁平的橢圓軌道向著太陽系引力中心撲過去。當遇到太陽系中的大塊頭土星和木星時,又被它們的引力進一步改變軌道,最終演變成周期性造訪內太陽系的周期彗星。
  • 原來地球不是圍繞太陽轉,哥白尼的「日心說」是錯的!
    儘管後來隨著天文學的發展,人們發現「日心說」錯誤不少(像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而非宇宙的中心、地球不是引力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不是做圓周運動而是橢圓運動等),但500多年來關於地球是圍著太陽公轉的這一觀點已經深入人心。
  • 新地心說VS日心說
    或許我們需要大概了解一下地心說與日心說的主體…… 地心說地心說,又名天動說,公元2世紀時它被體系化了,是地動說對應的學說。該學說是一種認為地球位於宇宙中心的地球中心說,人類則住在半球型的世界中心。從13世紀到17世紀左右,地心說也一直是天主教教會公認的世界觀。
  • 天文學發展的三個階段:地心說、日心說、大爆炸說
    它承認地球是「球形」的,並把行星從恆星中分離開來,致力於探索和揭示行星的運動規律,極大地推動了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儘管地心說把地球當做宇宙中心是錯誤的,然而它的歷史功績不容置疑。地心說最重要的成就是運用科學的數學方法精確計算行星的運行,託勒密還第次提出了「運行軌道」的概念,設計出了一個本輪均輪模型。人們可以按照這個模型,定量計算行星的運動,據此推測行星所在的位置。
  • 為什麼地球繞太陽轉軌跡是橢圓的,而不是圓?
    題目說地球繞太陽轉,那就是地球的公轉,但地球公轉的速度並非固定不變,而是地球的公轉周期不變。眾所周知,地球的公轉軌跡是一個橢圓的,而太陽處在橢圓的一個焦點。而地球能夠繞太陽公轉,,自然就是受到了萬有引力,但不能說橢圓軌跡是因為受到萬有引力的結果!
  • 地球公轉軌道並不是毫秒不差,也不可能正圓形,你知道為什麼嗎?
    為了彌補這種變化,科學界從1972年到2012這40年間,增加了25個閏秒。也就是這40年,地球每年慢了0.6秒,一共慢了25秒。現在的1個回歸年確定時間為365.242199174日,即365天5小時48分46秒,這並不是地球每年轉動毫秒不差,而是根據121個回歸年的平均值計算出來的結果。
  • 哥白尼的日心說是否錯誤?太陽並非宇宙中心?
    客觀地說,哥白尼錯了,也沒有錯了。或者,更客觀地說,我們壓根還不知道他錯沒錯。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要從地心說說起。首先,我們要搞清楚,所謂的「中心說」為什麼會出現?簡單來說,有兩個原因:1,就是因為人類太驕傲了。
  • 科學新發現,消失的「九號行星」,其軌道或許超越了柯伊伯帶
    由於遠離母恆星,該行星受到的引力減弱,行星沿著其軌道的蠕動非常緩慢,這讓哈勃以非常精確的方式收集該行星在14年內的運動軌跡成為可能。通過近十年的觀測,科學家驚訝地發現,這顆行星有一個極端的軌道,該軌道非常偏離,位於宿主恆星的星盤外部,而且該星系的星盤本身看起來非常不尋常,可能是由於該行星的引力拖拽造成的。
  • 行星並不繞著太陽公轉,宇宙隱藏的規律和數學原理可以推演!
    前言:從地心學說到日心學說很早以前,人們一直認定地球是宇宙的中心,這就是地心學說。而日心學說是建立在人們對天體長期觀察,有了大量的觀測記錄、很多行星和太陽軌道都能被確定,以及對實際數據和現象上的歸納總結,包括地球上的晝夜更替和四季分明現象,用日心學說解釋合理而準確,從而奠定了日心學說的基礎。
  • 表格裡所有的角在行星軌道裡都代表著什麼?
    這條線的位置很重要,由於作用在行星軌道上的外力,整個軌道平面會旋轉,參考平面上的交點線也會旋轉(對於日食等這一類事情是很重要的)。所以如果你想要告訴別人軌道的朝向是怎麼樣的,首先,你必須要告訴他們軌道平面(或者同樣的,交點線)的朝向是怎麼樣的。因此,我們必須要在任意參考方向上達成一致,並且測量該方向與升軌點之間的角度。你會發現行星從交點線的兩個端點中經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