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千鈞多重?七尺多高?鬥酒算海量?一組圖還原古今度量衡差異

2020-12-22 史河奇談
歡迎賞閱

導讀

中華歷史延綿幾千年下來,不僅僅是這片大地走向一統的過程,更是一個多元文化凝結成晶的過程,這其中就包括了古往今來度量單位的不斷統一。

然而在大家接觸歷史的過程中,受影視劇的影響,對歷史上度量單位的感知常常來源於影視演員與道具,譬如觀眾們對關羽的身高認知,幾乎源於演員陸樹銘的影視形象;而在史料文字記載中傳達的度量單位又不十分直觀,譬如古文中的七尺男兒具體是怎樣的一副身材?仍停留在字面意思上。

基於這樣的背景,本文選取一些典型,以便大家對古代度量單位形成更加直觀的感知,旨在拋磚引玉,歡迎大家補充,不當之處請各位老師指正。

重量單位:鼎真的可以把人壓死嗎?

度量衡脫胎於原始社會末期,發展到周朝時已經形成了一套制度,但是在之後的春秋戰國亂世中,由於各國自掃門前雪,這套體系十分混亂,直到秦始皇建立霸業後才一錘定音,有了一個統一的標準。

以重量單位為例,戰國時五花八門,秦國在商鞅的大刀闊斧下首先實現了度量衡內部一統,最後由秦始皇在領土內全面統一,涵蓋的單位有銖、兩、斤、鈞、石,這些字眼中雖然有的現在還在用,卻不可同日而語。

秦武王是個出了名的舉重愛好者,最終也為這項事業獻身了,提及他的名號,更多人關注的是他因舉鼎而死,這口龍紋赤鼎有多重呢?一直以來都沒有個定論,《史記》中只記載了此事,對其重量並未提及,然而《東周列國志》卻對其描寫得繪聲繪色(演義性質),稱其「千鈞之重」,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屬實嗎?

「千鈞」換算下來就是當時的3萬斤,1斤約合我們現代的250克,秦武王若是能憑藉著血肉之軀令一口7500公斤的大鼎離地,差不多相當於舉起三臺寶馬6汽車。古人瞞得我們好深,所以啊,大家在閱讀古籍的時候,對於這些重量單位的形容可得擦亮了眼睛。

實際上,我們的考古工作已出土了不少古鼎,以名揚四海的司母戊鼎為例,實際重量是800餘公斤,即使是世界上一流的舉重選手也是舉不得的。

重量的轉換在歷史上的每個時期都不同,譬如小說中的青龍偃月刀,按照羅貫中的表述,82斤就應當約合今天的23公斤左右,大家可自行對照。

長度單位:身高七尺算好身材嗎?

區別於重量單位的難以感知,長度單位往往更具視覺衝擊,因為身高就是一個很好的體現。在古籍中介紹一個人的時候,往往會提及他的身高,卻很少提及他有多重,那麼最常被提及的「七尺」身高是一副什麼樣的身材?影視形象中的演員身高是否與歷史人物有一定的吻合?

就整體而言,從古至今,一尺所代表的釐米數是一個不斷增長的過程,因此不同時期描述的「七尺男兒」並非都是一樣的身高,譬如秦朝的七尺好漢,身高實際上堪堪一米六出頭,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魁梧。而這樣的形容如果發生在明朝,七尺就是約合224釐米的驚人身高,放在今天去打NBA都是搓搓有餘的。

那麼影視劇中的演員與真實的歷史人物給人的感官有什麼樣的差別呢?這裡我們嘗試用圖片為大家展示。

唐國強老師所飾演的諸葛亮長久以來深受觀眾們的喜愛,根據《三國志》的記載孔明身高八尺,大家可自行腦補一番一位1米93大漢搖著扇子款款而談的樣子。

熒幕上由六小齡童老師傳遞給我們的孫悟空形象是一代人的記憶,有趣的是在原著中,牛魔王曾嘲笑猴哥身高不足四尺,若以四尺計算的話,由於成書於明朝,那麼大聖的身高竟不足1米3,而若以唐朝計算的話,則更低。

篇幅有限,大家可以自行計算其他歷史人物的身高,常常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

容量單位:古代飲幾壇酒算得上海量?

酒文化是中華歷史重要的一環,有酒的地方常常詩歌伴行,有酒的地方也往往有江湖,因此我們在談容量單位時,酒便是再好不過的對象了。

通常祭拜先人時,少不了燃香燒紙,但這種情況在李白這裡發生了令人忍俊不禁的情況。李白深受後人敬仰,每年都有大批的人到李白墓前緬懷,大家知道老哥愛酒,各路網友紛紛孝敬,所以李白墓前可以說是什麼酒都有。

杜甫曾形容李白「鬥酒詩百篇」,那麼究竟算不算得上海量呢?按照唐朝的度量衡換算下來,鬥酒就是10升了,約合當今的6000毫升。我們以一瓶標準葡萄酒的容量750毫升為例,不考慮古酒的度數,「鬥酒」剛好裝滿8瓶!

無獨有偶,《水滸傳》中的梁山好漢們也是一群酒國英雄,他們的酒量如何呢?我們翻書的時候不難發現,好漢招呼店小二上酒時,通常以「上幾角酒」為臺詞,其中宋江要求「上一角酒」,魯智深則要求「四角」。

在古制中,4升為1角,這樣一來我們的換算工作就比較簡單了,以宋朝度量衡計算,宋江的酒量約為當今的2808毫升,折合近4瓶標準葡萄酒的容量。再觀魯智深酒量,則約為當今11232毫升,幾乎可以裝滿15個葡萄酒瓶!

至於他們的酒量如何,則需精通酒道的讀者才有發言權了。

度量衡妙處:引領我們走進更生動的歷史殿堂

時代的差異性造就了不同的歷史景觀,如果我們以獨特的轉換方法走進歷史殿堂,將收穫更加生動形象的直觀感受。實際上,不僅古代的重量、長度、容量值得我們考究,將古代的金錢價值轉換為現代價值也是一件十分有趣且意義十足的事情,通過這樣的轉換,相當於變相地穿越到歷史中,近距離感受古人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

相關焦點

  • 聖人統一度量衡,創造了天人合一的中華文明!
    後來到了春秋時期,周朝出現了衰落,掌管度量衡的官員們四處流落,原來受周朝統領的諸侯們漸漸失去了統一的度量衡標準,大小不一的度量衡讓各國摩擦不斷。到了春秋末年,魯國的孔子對先人的治國之學研究很深,不忍看到天下大亂,希望能回到夏商周的盛世時期。他開始周遊列國,希望重建道統,建立一個統一的度量衡制度。
  • 中國古代度量衡單位換算和來歷都在這兒了
    中國古代度量衡名稱多,早期制式多樣,後期又有幾次改制,是個挺複雜的體系,但是追根溯源,都跟兩樣東西有關:一個是農業,另一個竟然是樂器。首先說,度量衡是說了三個東西:度:長度的標準量:體積標準衡:重量標準理工男一看,馬上就不幹了----體積不就是長度的衍生嘛,這不科學啊。
  • 事業單位備考:關於《度量衡》的考點
    點擊↑↑↑↑「公務員考試信息網」↑↑↑↑,關注微信號,據說關注官方微信的都上岸了  度量衡
  • 課堂隨筆之度量衡
    有個女孩子突然站起來問我:老師,度量衡是什麼鬼?幸虧自己還沒老掉牙,腦子高速運轉後。立馬給她解釋了一下說:古代我國對物體的描述,分別是指物體的長度,體積,重量。並臨時舉例說明,例如,在你不在家時,你媽媽給你網購衣裳時,應報給客服的你基本數據,例如身高,肩寬,體重等。通過這種形象的比喻,這位學生瞬間明白了。度量衡的發展大約始於原始社會未期。
  • 升不離鬥,秤不離砣,古代一鬥、一石到底是多少?
    鬥、石的演變 在古代,鬥、石都是容量單位,來看看計量單位的發展史 古代度量單位的演變: 隋唐的時候,隋朝一鬥等於三漢鬥,《隋書·律歷上》有記載「開皇以古鬥三升為一升。大業初,依復古鬥。」 唐宋時期,度量衡基本上沿用隋制,制度嚴明,單位量值相對穩定。度量衡分大小二制,三小鬥為一大鬥。
  • 《中國現代化報告2020》出版 聚焦世界現代化的度量衡
    與會專家圍繞「世界現代化的度量衡」主題展開探討,大家一致認為,報告構建了世界現代化的度量衡體系、指標體系和定量標準體系,可為國家、地區和部門的現代化戰略和規劃提供決策參考。  《中國現代化報告2020》是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組長何傳啟研究員及其團隊完成的第19部年度報告,全書約70多萬字,包括400多張圖表。
  • 做人做事做官的度量衡
    度量衡,是我國古代計量物體長短、容積、輕重的一種標準和規範。常言「度量衡裡品人生」。人生在世,也須臾脫不了要遵循一定的標準、規範和法則,尤其作為「關鍵少數」的領導幹部,更需要科學把握「度量衡」。  對領導幹部來說,為官處世當講「衡」,這彰顯的是智慧、是和諧。  心態須平衡。心理平衡、知足常樂,才能耐得住寂寞、擋得住誘惑、頂得住歪風。「吃菜根淡中有味,守清廉夢裡不驚。」領導幹部應常葆一顆「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平常之心,正確對待成績榮譽、職位升遷和名利得失,祛除心中塊壘,守護精神淨土,營造和諧心理。
  • 廣西省度量衡檢定所簡史
    1933年4月,廣西省政府批准正式成立廣西度量衡製造所,地址在南寧市凌鐵村,同時制定發布《廣西度量衡製造所規程》和《廣西度量衡製造所職工服務細則》,明確該所隸屬省工商局管理。同年10月,根據中央部署,設立廣西省度量衡檢定所。這是廣西最早的度量衡管理機構,也是廣西首次獨立設置的度量衡行政管理機構。
  • 秦始皇為什麼要統一文字、車輪、度量衡?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做了很多驚動天下的大事件:建長城、退匈奴、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建立阿房宮、收兵於鹹陽鑄造銅人等等之類,但是讓後人能夠對其稱讚的也就是他的書同文車同軌,以及統一度量衡了,但是秦始皇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 美國人堅持使用英制度量衡,造就了多少不便?
    關於度量衡的單位,這世界估計只剩下兩種,公制和英制。公制大家很熟悉,例如表達長度的米,表達質量的公斤,表達容量的升等等,都是從小就學習,並且全球通用的單位。而英制的話,大家應該也有所耳聞——包括表達長度的英寸/英尺/碼,表示質量的磅,和表示容量的加侖都屬於英制單位。
  • 明明「斤」是我國傳統的度量衡,為何現在一斤剛好500克?
    這其中有一個很大的轉變就是中國官方開始在曆法和度量衡上面,開始採用國際通用標準。統一度量衡,中國從秦朝就開始這麼幹了這個影響很大,一直到現在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均受其影響,比方說曆法吧,中國現在用的是公曆,但民間節日什麼的,用的還是傳統的農曆,於是中國特色:一年過兩個新年。
  • 2020年6月英語四級翻譯練習題:度量衡
    今天文都教育四六級網站為大家分享2020年6月大學英語四級翻譯練習題:度量衡,希望藉助四級翻譯練習題,可以對大家今年的備考有所啟發。大學英語四級翻譯練習題:度量衡英語四級翻譯話題材料:計量,古稱度量衡,是實現單位制統 一,保證量值準確可靠的活動,是現代國家經濟、科技、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計量歷史悠久,關係國計民生。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秦始皇統 一度量衡,成為中國古代統 一代計量新紀元。
  • 秦始皇是怎樣在十幾年內完成統一貨幣度量衡、書同文、車同軌的?
    秦朝秦始皇是怎麼在短短十幾年內完成統一貨幣、度量衡和「車同軌,書同文字」的,這個「完成」應該是指在一定範圍內完成,主要是官方完成統一,而不是全部。秦國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字,實行郡縣制,是從商鞅變法就開始的。
  • 一斤剛好500克,一寸剛好3.33釐米,我國的度量衡是如何演變的?
    這其中有一個很大的轉變就是中國官方開始在曆法和度量衡上面,開始採用國際通用標準。統一度量衡,中國從秦朝就開始這麼幹了這個影響很大,一直到現在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均受其影響,比方說曆法吧,中國現在用的是公曆,但民間節日什麼的,用的還是傳統的農曆,於是中國特色:一年過兩個新年。這有時候還讓外國人十分驚詫。
  • 中國古代哪個朝代斤兩最足 歷朝歷代「短斤短兩」咋處罰
    說到短斤少兩,人們自然會想到「度量衡」的概念,「度」表示長短,「量」代表體積,「衡」就是重量。在中國古代,由於各個朝代不同的斤重標準,「衡制」也各不相同。先秦時1斤僅為現代半斤,南北朝為多取於民又成倍地加大斤重;如果論標準斤重的分量,則以唐代最足,但中唐後開始「短斤少兩」……
  • 龠、合、升、鬥、斛,你認識這些古代計量器具嗎?
    在認識這些古代計量器具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這些計量器具背後的文化吧。「龠」、「合」、「升」、「鬥」、「斛」,在這些計量單位中,升和鬥是最為常見的計量糧食的用具,在歷史的長河中衍生出不少耳熟能詳的詞語,如:日進鬥金、不為五鬥米折腰、海水不可鬥量等…… ,今天我們就從鬥和升開始講起吧。
  • 2016年12月大學英語四級翻譯練習:度量衡
    新東方網>大學教育>四六級>複習輔導>四級>四級輔導>翻譯>正文2016年12月大學英語四級翻譯練習:度量衡 2016-11-22 09:25 來源
  • 提起度量衡只知秦統一?朱熹曾這麼評價衡器,今最小秤可稱病毒重量
    2500年前,我國已有「度量衡」的描述。一斤十六兩的秦朝衡制,沿用了2000年。成書距今約2500年的《論語》《禮記》等,都已對「度量衡」有了描述。《禮記·雜記下》中說:「納幣一束,束五兩,兩五尋」;《左傳·昭公二十六年》有「幣錦二兩」「百兩一布」的記載。
  • 廣州:一張紙建起醫療「度量衡」
    一方面,廣州建立起醫療服務「度量衡」標準,共有3125個病種次均費用顯著下降,部分病種治療費用下降近3000元;另一方面,「大數據+監管」助力每一分「救命錢」都花在刀刃上,3月,廣州醫保發現2019年度不規範病例或違規病例不合理費用約1.4億元。對病種「打分」形成上萬個核心病種組廣州的按病種分值付費改革要從一張紙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