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很有靈性的,在很多時候能夠感知到一些大人們感知不到的東西,能天馬行空的想像出很多東西,也很容易將現實與想像混合成一個新的東西。
對於死亡,大人們知道人死了就一切不復存在,但是孩子們卻不一樣,他們對死亡有著獨特的感知。
曾經看過一本繪本叫《大海遇見天空》,一個小男孩對於逝去爺爺的想念,他的想念走進了夢裡,在夢裡他和逝去的爺爺有了一番奇妙的旅程及交流。
李田田的《有隻狐狸看月亮》也是以一個孩子與已故親人、朋友交流這一獨特的視角展開的。這樣的視角一般都會以一些事物作為載體,將孩子的情感、心理以及行為合理的呈現出來。
《大海遇見天空》 以船、海水以及天空、鯨魚等等作為載體,將小男孩的夢境完美呈現,而《有隻狐狸看月亮》則以森林、動物等等為載體,將留守兒童的孤寂、思念以及夢想一一呈現。
李田田是來自湘西大山深處的一個鄉村女教師,被學生們親切的喚作「仙女教師」,自15歲就開始寫詩,用文字慰藉心靈,渴望跳出世俗的圈子。
湘西是個有著神秘色彩的地方,也是個浪漫的地方,最具湘西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是地方風物傳說與風俗傳說。湘西的山水向來是文人墨客競相追逐的,近代著名作家沈從文的許多作品都以湘西為背景。
《有隻狐狸看月亮》正是以湘西的風俗人情為底色,加以想像與加工,詩文並舉,將夢境與現實結合,想像與期望糅合,美麗又傷感。
可能有人覺得這只是一本童書。確實,單從內容上看更像是適合孩子們去閱讀的一本童書,但是這也同樣是一本值得成人閱讀的文學作品。
這本書以桃溪村森林就快滅亡為明線,桃溪村最後的一家人為了拯救桃溪村、拯救最後一片森林做出種種努力,最終的結局如何,其實書本中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因為現實這就是沒有答案的。
資源開發,森林減少,霧霾嚴重,這是全世界、全社會都應該關注的問題,作者只是以桃溪村作為一個呈現的窗口,讓所有關注到、沒關注到生態問題的人都能正視這個問題。
書中每一個形象都有著現實中的隱喻,無論是長了長長鬍子的奶奶、還是被花斑蛇吞吃的爺爺、亦或是那些說他們是拐賣孩子的乞丐的大人們。
最後一片森林其實隱喻的是人們內心最後的那一片淨土,花斑蛇代表的是人們內心的欲望,如果人們的欲望越來越大,那麼終將被自己的欲望吞噬。
當然,孩子才是本書最重要的主角。所以,全書都以孩子的視角、孩子的口吻、孩子的想像,尋找的也是孩子,因為孩子是全社會的希望,只有孩子們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未來的生態環境才能變好。所以,書中很多的地方都重複著,只有孩子願意來到森林才能拯救這片森林,拯救樹葉,而且在森林只有最後一片搖搖欲墜的樹葉時,奶奶用魔法取了小主人的一點點心送給樹葉,才能讓它暫時不零落,並且可以保持一段時間。
作者的文字還有些稚嫩,卻也顯露出純真的一面,符合本書的氣質,簡單、美好、不世俗。
在大人們的眼中,只有工作、金錢,他們再也沒有時間停下來看一看、想一想兒時那些快樂的事情,即使偶爾想到,也很快就會被手中做不完的工作給擠走。
大人們再也低不了頭,看不到孩子的世界,即使他們也曾經是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