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亞灣石化區綜合實力2014年居全國石化園區第二位。王昌輝攝
歷時2個月的惠州海洋行大型採訪活動已經落下帷幕,在飽覽海洋風光之魅力,領略大海之壯闊的同時,我們也見識了惠州海洋經濟的初具規模與宏偉藍圖。
21世紀是海洋經濟的世紀,作為南海之濱的沿海城市,惠州人早早察覺到海洋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在堅持生態優先的前提下,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目前已初步形成以臨港工業、清潔能源、港口物流、濱海旅遊和海洋漁業等為代表的海洋產業規模,成為惠州經濟發展的重點增長點。2014年全市海洋產業增加值達810億元,佔地區生產總值的27%,對比2003年的65.2億元,11年間增長11倍多。
濱海旅遊稔平半島系省示範基地
作為海洋大市,惠州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其中海岸線長度281.4公裡,海域面積4520平方公裡,分別居廣東省第五和第六位;海灣28處,島嶼140個;大亞灣是南海優質的水產資源種質資源庫,共有生物種類1300多種。
豐富的海洋資源,為惠州發展海洋經濟提供了優異的先天優勢。
楊廣宏是大亞灣桂漁村的漁民,他利用門前海多淺海灘涂的有利條件,發展青口吊養,產品遠銷珠三角地區和福建、湖北等多個省份,成為大亞灣特色水產品的一張名片。去年,其公司產值超千萬元,還帶動不少村民一起走上致富路。2014年全市海洋漁業總產值達21.72億元。
濱海旅遊也是最典型的海洋產業。在剛剛過去的周末兩日,惠東和大亞灣沿海一帶車水馬龍,沙灘上人潮湧動。停車場裡停滿「粵A」、「粵B」和「粵S」的私家車。
「巽寮灣距離深圳只有一個多鐘頭的車程,這裡的海水要比深圳大小梅沙好多了,我們更喜歡來這裡遊泳。」深圳遊客李小姐告訴記者,他們幾乎每年暑假都要來這裡玩一兩次。
巽寮灣以「石奇美、水奇清、沙奇白」而著稱,是惠州沿海一帶濱海旅遊發展最成熟的度假區。目前已建成酒店80家,其中五星標準的酒店5家。此外,還有廣東體育(惠東)基地、三角島潛水俱樂部等一批旅遊配套設施,初步形成了集觀光、休閒、娛樂於一體的廣東東部海岸旅遊綜合服務基地,2010年獲評國家4A級景區。
除了巽寮灣,惠東稔平半島和大亞灣沿海各地依託優異的濱海旅遊資源,濱海旅遊產業正迅猛發展,形成了雙月灣、十裡銀灘和黃金海岸等一批精品旅遊基地,其中稔平半島已成為廣東省濱海休閒度假旅遊發展示範基地。惠州市旅遊局有關負責人介紹,2014年,全市濱海旅遊接待海內外遊客3968.3萬人次,全年實現旅遊總收入273.2億元,增長20.4%。旅遊行業總產值佔全市GDP的4.1%,成為惠州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港口物流惠州港吞吐能力超億噸
上周,惠州艦「回娘家」,停靠惠州港後向市民開放。不少市民見識了惠州艦的宏偉外觀和先進設備,同時也見識了惠州港巨型輪船進進出出的繁忙景象。
「惠州港泥沙少、水域寬、風浪小、航道短,是不可多得的天然深水良港,是國家一類口岸。」站在惠州港荃灣港區,放眼寬闊海面,市港務局原總工程師鄭勇學略帶自豪地說。
據鄭勇學介紹,惠州港的開發始於上世紀80年代末。隨著改革開放春風逐漸深入,市委、市政府決定在大亞灣發展臨港工業,惠州港應運而生!惠州港的建設曾引起江澤民、楊尚昆、李鵬等國家主要領導人的高度重視,並先後到訪惠州視察指導建設工作。港口行業巨鱷和記黃埔董事長李嘉誠也曾帶隊考察,並與惠州方面共同投資成立惠州荃灣港口開發有限公司,參與惠州港開發。
目前惠州港已具備一定規模。據市港務局總工程師莊燁介紹,惠州港擁有沿海生產性碼頭泊位43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22個,超過總泊位一半,總吞吐能力達10123萬噸。其中馬鞭洲擁有4座15萬—30萬噸的超大型油料碼頭,是珠三角港口群中唯一有30萬噸級原油深水泊位的港口作業區,也是我國超大型泊位最密集的港區之一。惠州港不僅服務惠州經濟的發展,更輻射粵東、粵北和泛珠三角等廣闊腹地,成為京九鐵路南端最便捷的出海口。2014年,沿海港區完成吞吐量4788.4萬噸。
臨港工業大亞灣石化區綜合實力全國第二
如果說海洋漁業、濱海旅遊和港口物流的產業規模仍不足以在惠州經濟大盤中佔據較大份額的話,那麼以惠州兩大支柱產業之一的石化產業為代表的臨港工業則更能凸顯「藍色引擎」作用。
「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惠州。」1991年,惠州市委、市政府決定發展臨港工業,並在大亞灣設立開發區,隨後大亞灣出現了空前的開發潮,美國熊貓汽車城、中海殼牌南海石化等「巨無霸」項目先後宣布落戶惠州。然而熊貓汽車城項目因故流產,直到2005年,當時國內投資額最大的中外合資項目中海殼牌石化項目建成投產之後,惠州臨港工業才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2006年惠州又迎來另一個「巨無霸」項目——中海油惠州煉化一期項目。在兩大石化產業龍頭項目的「榕樹效應」帶動下,先後有普利司通、科萊恩、巴斯夫等40多宗國內外知名的中下遊石化項目進駐。大亞灣石化區產業規模不斷壯大,產業鏈逐步延伸,綜合實力2014年居全國石化園區第二位。
大亞灣石化區管理服務中心副主任崔志遠介紹,2014年大亞灣石化區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193.2億元,石化工業增加值271.04億元,約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18%,是惠州最主要的支柱產業。2016年中海油惠煉二期項目建成投產後,大亞灣石化區產能將實現翻番,不僅為惠州進入珠三角第二梯隊提供強有力的產業支撐,也為建成世界級石化產業基地奠定基礎。
據悉,近年來惠州臨海清潔能源產業也得以迅速發展,2014年臨海能源業實現產業增加值91.99億元。
觀 察 眼
「藍色經濟」的綠色發展路徑
「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這是歷屆惠州市委、市政府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理念。21世紀是海洋經濟的世紀,惠州響應國家發展戰略,大力發展海洋經濟,並提出到2020年要建成海洋經濟強市的奮鬥目標。然而,在奮力發展的過程中,惠州人並沒有一味追求GDP,而是堅持生態優先,走出一條保護與開發並重、海洋產業和海洋生態同步發展的綠色發展之路。
海龜灣,是惠東稔平半島最南端、最乾淨的一塊沙灘,是發展高端濱海旅遊業的寶地。這裡同樣受到瀕危物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海龜的青睞,每年都有海龜上岸產卵,為此當地政府把這裡劃定為自然保護區,對任何工業和旅遊開發「Say no!」目前,這裡已成為中國大陸海岸線上唯一每年都有海龜上岸產卵的沙灘。
為了避免經濟建設對海洋生態的破壞,中海殼牌在碼頭建設前,請來了海洋生物專家、蛙人將海底4000餘枚珊瑚移植到10公裡以外海島岸線。像這樣大規模的珊瑚移植在全國尚無先例,而在大亞灣石化區的建設中先後進行了3次。
為了不讓一滴油汙染大海,華德石化公司不僅嚴格把控馬鞭洲油品碼頭原油接卸作業,還在島上建設了一套完善的汙水處理設備,儘管汙水處理達標也不直接排海,而是用作島上的綠化用水。為了控制汙染源頭,大亞灣對高汙染、高排放、高能耗的項目一律不予審批,去年工業項目否決率達40%。
為了修復海洋生態,考洲洋正在實施萬畝紅樹林種植工程,擬打造成為全國最大的紅樹林種植基地。
堅持生態優先的綠色發展之路,讓惠州人一直可以以生態環境為傲。2014年全市94.6%的近岸海域水質符合第一類或第二類海水水質標準,近岸海域海水水質狀況全省最佳;空氣品質常年穩居全國前十。
林湧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