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費曼:沒有人真正理解量子力學!他為何這樣說?

2021-02-08 宇宙星辰大海

(加微信:yzts111111,拉你進微信群,一起探索宇宙奧秘)

如果有人打算列出世界上最頂尖的五位量子物理學家,理察·菲利普斯·費曼(Richard Phillips Feynman)絕對稱得上是其中之一。

他所提出的費曼圖、費曼規則、路徑積分法,將圖形化的語言引入了物理學的具體計算中,使後來的物理學家們不必再受「抽象思考」的折磨,而能以形象的方式來表述、理解以及計算各種粒子在量子場中的相互作用,可以說為量子力學領域提供了一套絕佳的「視窗化操作工具」。

倘若像他這樣一位出類拔萃的量子物理學家都聲稱自己不懂,那麼世界上真的沒有任何人敢說自己懂量子力學了。

然而1964年的11月,費曼在康奈爾大學開展的系列講座「The Character of Physical Law(物理定律的本性)」中,又實實在在地講出了下面這樣一番話:

我想我可以有把握地說,沒有人真正理解量子力學。因而,不必太認真地對待我這一講座,覺得你真的通過我所描述的某種模型弄懂了什麼,你只要自由自在地欣賞它就好了。

如此看來,費曼的確是自認不懂量子力學的,至少是自認「不真正理解」量子力學的。

那麼,他為什麼會這樣認為呢?

其實對於這個問題,費曼本人已經在那場講座中給出了明確的答案:

我們要描述的是跟你以往熟悉的任何事物都不相同的對象……它是抽象的、遠離經驗的……如果能避免的話,儘可能不要問自己「它為什麼是哪個樣子?」因為這樣會讓你陷入一個誰也逃不出來的死胡同裡。誰也不知道它怎麼會像那個樣子。

「它」是泛指自然界中的一切量子,世上無人能夠解答「它怎麼會像那個樣子」,自然也就「沒有人能真正理解量子力學」。

好在物理學家們也並未因此而感到懊惱,因為這絲毫也不會阻礙量子力學的發展。就拿量子糾纏來說,儘管誰也無法理解兩個量子究竟是如何實現糾纏的,卻並不妨礙物理學家們利用其糾纏的特性敲開了量子態隱形傳輸技術的大門。

事實上,量子力學這玩意兒自打第一天闖入人們的視野,就已經表現出了一副高深莫測的樣子。

初現江湖就非同凡響。

1887年的某一天,德國物理學家海因裡希·魯道夫·赫茲成功地完成了無線電收發的實驗,證明了電磁波的存在。

興奮之餘的他為了更清楚地看見接收端的兩個銅球間產生的微弱的電火花,便拉上窗簾,屏蔽了外界光線,結果接收裝置忽然沒反應了。

這看起來似乎是儀器出現了故障,然而當赫茲拉開窗簾準備排查問題時,電火花就又出現了。

經過一系列嘗試後,赫茲終於確定了在黑暗的環境中,必須將接收端的兩個銅球的間隔縮短才有反應,如果銅球的間隔不夠近,就必須受到光線的照射才會出現電火花;一旦陷入黑暗就毫無反應。

是不是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這無釐頭的反應,一出手就打了全世界物理學家一個措手不及,所有人都為此傷透了腦筋,物理學領域也從此有了一個新的名詞——「光電效應」。

當金屬受到特定頻率的光線照射時,表面的電子會受到激發而變得更加活躍,電性質就發生了改變;不同頻率的光線對金屬造成的影響也有所不同,頻率越高影響越強;頻率過低的光線無論強度多高也不會對金屬產生任何影響。這就是光電效應。

在赫茲的實驗中,接收端暴露在光線下,銅球的電性質就被「強化」了,於是更容易產生電弧,而屏蔽光線後,銅球的電性質被「弱化」了,結果便不再產生電弧,或者電弧很微弱。

現象就是這麼一個現象,所有人都看見了,可是原因卻誰也解釋不出來。因為在那個時期,託馬斯·楊的雙縫幹涉實驗已經讓所有人都堅信了光是一種波,而不是粒子。

既然光是波,金屬就應該受到光線強度的影響才對,這就好比一堆鐵球會不會被水衝走,應該取決於水流的大小,而不是水的波紋密度。

可是光電效應的表現卻恰恰相反——如果波紋的密度(頻率)不足,無論多強的水流都衝不走鐵球;只要波紋的密度夠高,無論多微弱的水流都能衝走鐵球,並且波紋的密度越高衝走的鐵球數量就越多。

這簡直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究竟為什麼會這樣呢?

光電效應的疑問在科學家心裡縈繞了年,直到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光子)的概念,才終於把這個問題解釋清楚了。

如果光也是量子(粒子),那當然要足夠高的頻率才能將電子擊打出來,頻率不夠無論強度再高也沒用。

打個比方,我們把震動的小球扔進鐵球堆裡,如果小球的震動頻率很低,鐵球不可能被彈開,無論扔多少顆進去也無濟於事;但如果小球的震動頻率特別高,哪怕扔一顆進去鐵球也會被彈開,並且震動頻率越高,被彈開的鐵球數量也就越多。

先前匪夷所思的詭異現象,現在卻成了一聽就感覺天經地義的事情。

就這樣,愛因斯坦讓光電效應的現象變得合情合理了,他本人也因此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然而光電效應的問題雖然解決了,量子力學的噩夢卻徹底闖入了科學領域。

因為光電效應所表現出來的規律,意味著光必須是粒子的形態——我們仿佛都能看見一粒粒不停震動著的光子將金屬表面的電子彈飛到了空中。

另一方面,雙峰幹涉實驗又清清楚楚地告訴所有人,光絕對是一種波,而不可能是粒子——我們仿佛都能看見一片波紋被兩條縫隙一分為二,從而相互幹涉,於是在終點形成了許多間或的條紋。

如此一來,物理學家們不得不被迫承認了「波粒二象性」的概念——光子即是一顆「震動的小球」,又是一片「起伏的波濤」。

而這也是宇宙中所有粒子共有的特徵,世間萬物統統都是由這樣的粒子構成的,可是誰也無法想像這些即是粒子又是波的「怪物」究竟是怎樣的一種形態。

其實單憑以上這一點,就足以讓人拍著胸口講出「沒有人真正理解量子力學」這句話了。

而量子力學中有太多這類讓人即無法理解,又不得不承認它們切實存在的詭異現象。譬如波函數坍縮、譬如量子糾纏、譬如量子擦除實驗、譬如惠勒延遲實驗……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全球最頂尖的量子物理學家之一,會認為自己不懂量子力學了。

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是現代物理學大廈的兩大基石,這裡向大家推薦兩本科普書籍:《狹義與廣義相對論淺說》(彩圖珍藏版)和《從零開始讀懂量子力學》,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深入淺出地詮釋了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前世今生,通俗易懂。需要的夥伴可以點擊下方連結購買:

相關焦點

  • 費曼說:世界上沒有人懂得量子力學
    費曼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誰要是懂量子力學,那麼他就是真的不懂量子力學。」這句話看似矛盾,實際上對於很多有名的量子物理學家們,他們時常也對量子力學感到一頭霧水。費曼是鼎鼎有名的物理學家,尤其是在量子物理學領域,費曼建樹頗豐,他提出的費曼圖、費曼規則和重正化計算方法,是研究量子電動力學和粒子物理的基本工具之一,費曼被譽為是愛因斯坦之後的又一個物理全才,20世紀初,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橫空出世,給經典物理力帶來了一次巨大的衝擊。
  • 沒有人真正懂得量子力學,物理學家費曼說這句話的含義是什麼?
    任何想要用我們熟悉的經典經驗去理解量子力學,這些嘗試都是徒勞的。美國物理學家費曼想要表達的意思就是以以往的那一套經典物理經驗是無法理解微觀層面之下的量子力學的現象的,你如果嘗試想用,那只能碰得一鼻子灰。
  • 為什麼物理學家費曼說,世界上沒有人懂得量子力學?
    物理學家費曼費曼是20世紀最傑出的物理學家之一,參與了曼哈頓計劃。(也就是美國原子彈的研製)同時,也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而他主要成就是集中在量子力學中。他曾經給大學本科生授課,這門課程的內容後來被整理成書,這本書就叫做《費曼物理學講義》,是如今最暢銷的大學物理學教材。
  • 沒有人真正理解量子力學,包括你
    是時候重新審視一個早已被遺忘的解決方案:超決定論(Superdeterminism),即宇宙中沒有哪兩個部分是真正相互獨立的。這個方案讓我們對量子測量有了物理上的理解,並有望藉此改進量子理論。修正量子理論將成為物理學家們努力解決物理學中其他問題和尋找量子技術新應用的驅動器。
  • 量子力學已經發展到盡頭了嗎?
    玻爾是量子力學哥本哈根派的旗手,他說過,誰若是在學習量子力學時不覺得困惑,說明他根本就沒懂。創立了量子力學路徑積分法的費曼有一句名言:我想我可以非常把握的說,沒有人真正理解量子力學。中國現在量子通信的領軍人物潘建偉近年來接受採訪時也明確表示過自己不懂量子力學。
  • 為什麼科學家費曼會說,世界上沒有人真的懂得量子力學?
    量子力學研究的微觀世界和我們熟知的宏觀世界完全不同,不確定性原理和不連續性是量子世界的主流,也正因為不確定性的存在,我們永遠都無法知道微觀粒子的準確動量數據,只能用概率雲的方法去大概預測它
  • 量子力學有多神?連科學家費曼都被困其中,全世界都搶著研究
    筆者:扶蘇 俗話說「遇事不決,量子力學」,這原本就是一句玩笑話,卻不曾想能夠這麼快就變為現實。 ,是量子力學研究領域的巨大進步。
  • 費曼:魔術師般的物理學家
    一是因為他發現的量子電動力學非常複雜,很難講得通俗易懂,其中發現的過程又反反覆覆,難於梳理出頭緒;二是他是一位最受到人們歡迎的大科學家,在20世紀除了愛因斯坦、霍金,費曼就是大眾最熟悉和最喜愛的科學家,在我國出版費曼寫的很有趣的書籍,不說多如牛毛,也至少有十好幾本,例如僅僅費曼寫的《別開玩笑了,費曼!》和《幹嘛在乎別人怎麼想?》這兩本書,在國內恐怕有三四個版本。
  • 顛覆世界的「量子力學曼哈頓計劃」
    這一計劃的結果除了眾所周知的兩顆原子彈,匯聚千餘世界頂級科學家的工程,當然還有更多的故事,理察·費曼作為曼哈頓計劃天才小組成員之一,加入時還不到25歲,而他提出的費曼圖、費曼規則和重正化的計算方法,則成為了研究量子電動力學和粒子物理學所不可缺少的工具。   基於這些理論基礎,理察·費曼最早提出了量子計算機的概念設想。
  • qubit和費曼 走近量子糾纏
    他從小就是個科學頑童,後來不僅是著名的物理學家,也是一位開保險箱專家和經常演出的邦戈鼓手。此外,他還曾經像一位真正的畫家一樣賣掉過自己的好幾幅繪畫作品。中學畢業後,他進入波士頓的麻省理工學院讀大學本科,再後來到普林斯頓大學讀Ph.D.,師從約翰·惠勒。剛從研究生畢業,他就參加了研製第一顆原子彈的著名曼哈頓計劃。
  • 量子力學到底講了什麼?可以這麼通俗理解
    而量子力學與經典物理學有著根本的區別,量子力學提供了全新的原理以及不一樣的思考方式。在量子的世界內,可以不必遵循經典物理學定律,因此人們對量子世界的探索一直達不到預期狀態。我們知道愛因斯坦是一位傑出一位科學家,解開了無數謎團,但是世界上有一個奇怪的現象。
  • 量子力學
    當時像羅伯特·胡克(Robert Hooke)、克裡斯蒂安·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和萊昂哈德·歐拉(Leonhard Euler)這樣的科學家根據實驗觀察提出了光的波動說。1803年,英國博學家託馬斯·楊( Thomas Young)在一篇題為 光和顏色的本質的論文中描述了他的著名的雙縫實驗。這個實驗在人們普遍接受光的波動說教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 費曼:世上沒人懂量子力學?被中國量子衛星發射升空「實力打臉」
    他獲過物理學的諾獎。並提出了費曼圖、費曼規則和重整化計算方法,這是量子電動力學和粒子物理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他就是上世紀的著名物理學家-----費曼!他被認為是繼愛因斯坦之後最聰明的理論物理學家,也是提出納米概念的第一人。
  • 篤信量子力學大半輩子的他,最近忽然開始懷疑:量子力學到底怎麼了?
    量子力學誕生已近一個世紀。在最近的幾十年裡,它給物理學、工業和人類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賴以生活的半導體工業、雷射、核磁共振都來源於此。然而,雖然量子力學無比實用,科學家對量子力學基本概念的理解卻一直停滯不前。舉個例子:量子力學波函數到底是真實的存在,抑或僅僅是科學家用來計算的工具?箱子裡既活又死的薛丁格貓,真的存在嗎?
  • 至今無人能真正理解的量子力學,可以用這種被遺忘的理論讀懂?
    圖片來源:pixabay直到今天,物理學家仍然無法完全理解量子力學理論。一個核心問題是,沒有人知道為什麼當人們試圖測量量子效應時,量子效應會消失。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了一個早已被遺忘的理論:超決定論。在他們看來,這個認為宇宙中的一切都與其他一切相關的理論,是理解量子力學的最終途徑。
  • 研究人員利用費曼的思想發展出可行的「萬物理論」
    物理學家們正在修正理察·費曼1957年提出的一個實驗,希望能找到一個統一的萬物理論。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理論在它們各自的領域內能很好地解釋世界。然而,如果你用其中的思想來解釋這個理論所不能支配的物理,它們就會分崩離析。為了理解萬有理論對物理學的意義,以及正在進行的使費曼的思想恢復活力的工作,我們首先需要理解「萬有理論」的全部範圍。
  • 什麼是量子力學?
    三大革命性原則量子力學(QM)發展了幾十年,開始作為一套有爭議的數學解釋的實驗,而經典力學的數學無法解釋。它開始於20世紀之交,大約在同一時間,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發表了他的相對論,這是物理學中一個單獨的數學革命,描述了物質高速運動。
  • 關於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
    量子力學是在經典力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微觀世界為主要對象。「量子」說的是離散性,20世紀前後有一系列直接的實驗證據顯示微觀世界的量子性。不好說離散性是量子世界最本質的特徵,但是,它的確觸發了量子力學的發展。量子的概念由普朗克提出,而量子力學的創立則歸功於海森堡和薛丁格。量子力學一開始就是以公理表述的形式出現的。
  • 物理學家的夢魘:雙縫幹涉實驗,為何該實驗讓科學家感到恐怖?
    實際上,在近代之前,大多數的科學家都堅信這一點,即便是到了量子力學開始發展,量子力學的許多奠基人依然堅信這一點,其中就包括愛因斯坦,薛丁格等人,以至於他們最終站到了量子力學的對立面中去。
  • 量子力學為什麼說是接近神學的科學,諸多的未解之謎令科學家無奈
    但是科學家一直找不到暗物質的直接證據,只能通過天文望遠鏡的觀測,才能夠看到一些蛛絲馬跡。宏觀宇宙十分複雜,其實微觀宇宙更加的讓人感到非常的神秘,比如量子力學就是其中之一,很多人覺得量子力學似乎有些像神學,所以覺得有些不可思議。有很多的秘密大家不是很明白,今天美女小倩和大家具體的說一下量子力學,朋友們可以加我粉絲和關注,一起進行探討,希望朋友們能夠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