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我不是什麼耳機吧大神,也沒閱機無數,就是一位木耳聽眾,也是千千萬萬普通聽眾中的一員,文章中所有內容都是非常主觀的個人見解,跟大家分享我對耳機以及音樂的一些見解.
引子
聽音樂,大體分三類人,第一類人呢,堅定地認為戴耳機有損聽力,不管是手機,音箱或者音響,都是外放.當然,在某些場景比如室內,外放的效果的確更好.
Homepod
第二類人呢,對於他們而言,戴耳機聽音樂只是為了不打擾別人或者是給自己一片安靜的空間,耳機只是讓音樂從公共場所轉移到自己的耳朵裡的工具,你可以看到他們幾乎無時不刻都掛著兩條白線--earpods .
Earpods
第三類人,也是我這篇文章面對的重點對象,他們不單純追求安靜或傳遞聲音,而是對音樂的品質有更高的要求 這時白白的earpods就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了,they need more,所以他們要挑選一副聲音"更好"的耳機.也就有了下文.
Sennheiser HE1
一位聽眾的Beats 之路
7.8年前,大概初中的時候,一個叫魔音的耳機席捲而來,在當時初中生群體中,誰有一幅魔音耳機,那ta一定是這條該最亮滴仔.魔音耳機,也就是Beats,一個來自美國的耳機廠商.
以當時的審美看當時的beats,的確是好看,當時的耳機還都是老版earpods那樣的版型或是長得像機房裡的雜牌頭戴,並沒有像今天這樣百花齊放.
醒目的紅色logo,高亮處理的塑料頭梁,以及在當時標誌性的紅色連接線,插在手機或者mp3上,顏值爆表.其中賣得最好最火的還得說"麵條"和"錄音師"
"麵條"-beats tour 在當時可以算是"最強入耳式耳機". 現象級的騷紅扁平耳機線(之後很多耳機效仿),L型耳機插頭,插頭上還有一個紅色的"b"logo,再加上"強勁"的低音,一放音樂就是動次打次咚咚咚,效果可以用"震撼"二字形容
Beats tour
記得當時最愛拿麵條聽的歌就是《江南style》,頭戴2b,動次打次,十分滿足,不過麵條的聲音只能說是以長補短,大量的低頻加持,讓聽者"忽略"了音樂的中高頻,聽著動次打次了,那這耳機就真不錯,調音師的目的就達到了.的確,對於大多數人來講,低音足的耳機一定好.
"錄音師"-beats studio 絕對算得上當時(現在也有可能)最流行最火爆的頭戴式耳機,就跟今天大街上人手一件的大鵝一樣,只要你聽音樂,一定戴過或者聽說過錄音師.
鮮豔的外觀,在當時看起來非常高級的亮麵塑料,可以按下控制暫停的logo,搶眼的紅色連接線和L型logo插頭.在伊勢丹裡賣2980的"天價",對於初中生而言,這已然成為了奢侈品.
Beats studio 1.0
以studio命名,主打功能一定是降噪,但最初的studio1.0的主動降噪只能算是勉勉強強,不放音樂的時候電流聲明顯,需要手動換電池,不能充電,線材使用一段時間後會變髒等等,在2980元這個價格下被無限放大.
如果不差錢跟風買來裝一裝無可厚非,但如果看大家都戴,以為可以聽到更好聽的音樂,那購買這款studio一定是踩了雷.
不過直到今天,beats studio 系列依舊是耳機中的當紅辣子雞,畢竟大部分人(第二類聽眾)還是對聲音本身要求不高,外觀夠新潮,功能夠方便,和自己的手機連接方便,這就足夠了,性價比低?不好意思,太便宜了肯定音質不好(笑)
新款studio緊緊抓住這部分消費者的需求,被蘋果收購後加入了 W1晶片,更好地和ios設備契合,超長的電池續航,以及更多的外觀選擇.
價格從來不是beats之於其面向人群的門檻,對於一款漂亮而且充一次電可以用很久的藍牙發聲項鍊.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罷了.
Beats solo 3.0
當然,麵條和錄音師只是當時beats大軍中的兩員大將.預算不夠,但還想擁有beats?沒關係,還有beats solo,左右都是b,安能辨我是雄雌?
Beats solo 3.0
覺得大家都帶studio,臭遍街了,沒有牌面怎麼辦?沒關係,還有beats pro,只要你的脖子夠結實,錢包夠鼓,大鋼耳機頭上抗.7.8年前敢賣4000的耳機放今天applestore裡還敢賣3000,的確,對於beats的消費群體,不存在性價比."哇,科比頭上的beats pro好帥!媽媽給我買".
Beats pro
當然還少不了曾經風靡一時裝逼十足的鑽石之淚,也是讓beats正式淪為"發聲項鍊"的成名之作.還有是個微商都賣的假urbeats,現在一"運動"就得帶上的powerbeats,不得不說,beats在產品設計上還是有自己的一技之長,除了聲音和價格,beats也沒有什麼可以挑剔之處了.
Monster Diamond Z
Urbeats
Powerbeats
什麼?你想要更好聽的音樂?
調侃了半天Beats,但人家能賣的那麼好,肯定是有自己的本事,受眾人群不同,也不能一味地去否定.對於第三類聽眾,可以細分為初燒,中燒,重燒和退燒.退燒也分兩種,一種是覺得聲音早已滿足自己對於聲音的需求了,主動退燒;第二類則是玩不起了,越玩越貴,被動退燒.
-Sennheiser
對於初燒的聽眾,也就是剛入耳機坑的"小白",他們摒棄了beats等樣子貨的荼毒,邁入新的"紀元",首先很大機率映入他們眼帘的就是德國老牌子-森海塞爾(Sennheiser),其中代表產品就是ie60和ie80(s)
ie80
先提出問題:
森海的耳機插手機好聽嗎?適合大多數手機聽眾嗎?
答:不好聽.不適合
大多數人不可能出門上課或者坐地鐵兜裡都揣著個大mp4,所以默認前端(聽歌設備)都是手機.而用QQ音樂大多都是聽一些流行音樂,B榜.itunes榜等等.
而森海家的耳機偏向於突出音樂中樂器的聲音,適合聽那種樂器多的大編制交響樂或者是鋼琴小提琴獨奏,更古典(Classic),而大多數人追求的流行人聲在森海塞爾耳機上的表現就差強人意了.
記得我的第一款森海耳機是某年雙十一購入的cx300,當時好像還在用nokia c7聽過,當然幾百塊錢的耳機,音質不能有過高的要求.耳機本身質量較好,禁摔禁拉,聲音在這個價位也算可以.後來時間長了耳機丟了,只剩下裝耳機的套用來裝earpods了.
CX300 II
後來也用過ie80,ie800,甚至連HD800S+HDVD800數萬元的"西裝"套裝也在專櫃聽過,事實證明,森海家的耳機確實是優秀的樂器耳機,尤其是HD800s,很少有耳機能將樂器演繹得如此栩栩如生.
HD 800
如果你手裡有稍微好一點的前端(Mp4)或者你鍾愛鋼琴曲交響樂,那麼在同價位的耳機選擇上可以選擇森海,而對於大多數聽眾來說,無論是樣子還是聲音,森海都不是個好選擇.
-Shure
覺得森海的聲音糊成一片不好聽?覺得樣子太土跟街邊地攤買的一樣?在耳機吧到處發帖看帖的新人慢慢發現了舒爾(Shure)這個牌子.
舒爾最開始其實是美國一做話筒的公司,逐漸演變出各種音頻電子產品,如今各種演唱會錄音棚用的應該也都是舒爾的麥和akg的耳機.既然是做錄音室麥克風出身的公司,其耳機最鮮明的特點就是濃鬱的監聽風格.
Shure se535ltd
還是先提問:舒爾插手機聽流行音樂合適嗎?手機用戶聽合適嗎?
合適,尤其對喜歡聽人聲的朋友更合適.
監聽,就是能讓歌手能清楚地聽到自己的聲音,在極度嘈雜的現場正常演唱,避免跑調.所以舒爾的特點就是突出人聲,將人聲更貼近人耳,提高聽感.但對於喜歡輕音樂的人來說,舒爾的人聲有些過於飽滿了,聽一段時間就會"膩","刺耳".
有長就有短,讓人聲變優秀,使其低頻明顯不足,高頻上不去,低頻下不來.有些聽錄音的感覺,人聲極為清晰.但大家常聽的流行音樂正好掩蓋了舒爾耳機的短板,本來就是口水歌,再人聲細節突出,正中舒爾調音師下懷.
Shure se846
舒爾的兩款主打產品se535和se846我都用過,這兩副塞子屬於蒙上眼睛聽都能和別的耳機分出來--特點太突出了,優缺點非常明顯,一首《Call me maybe》,蹲妹好像就在我耳朵旁邊唱歌,連喘氣咽口水都能聽得清清楚楚,但低頻較混,高頻明顯上不去."人聲利器"實至名歸
se535的價格大概在2500元,而846的價格接近5000元,846屬於535的全面升級版,讓這個偏科生其他科都及格了,錢包沒問題的話,首選se846.
在這裡還想插一小段,寫到現在我也沒有提什麼動圈動鐵圈鐵混合孰優孰劣,因為我覺得耳機的技術是要體現在聲音上的,用了一堆天花亂墜的技術,戴在耳朵上不好聽,是圈是鐵也失去了意義,再說這也不是學術論文,只是單純從普通聽者的角度來看耳機罷了.
後座的小孩太吵了,影響我欣賞樂器了
怎麼辦?
你戴著se846,聽著蔡琴的《渡口》,坐在高鐵上.車廂裡廣播著鐵路治安條例,乘務員在推銷內蒙奶片,你後座的小孩一會尖叫一會哭,這時什麼高頻穩低音準都已"駕鶴西去了".
聽音樂是有前提條件的--安靜.沒有安靜,就沒有音質可言,也沒有欣賞可言.下文適用於經常坐火車飛機地鐵,或者想在嘈雜的公眾場所安靜地聽會音樂的朋友.
-Bose
bose這個牌子可能無需我多言,大家也都聽說過.在順電這種電器店裡也隨處都能看到.美國老牌耳機音響製造商,選擇bose,就選擇了"安靜",但選擇了bose,你也就不能對音質要求太高,因為你要的,是安靜.作為一名bose的老用戶,用一句話來總結bose的耳機:在最完美的降噪,最舒適的佩戴下儘可能地保證音樂品質達到良好水平.
Bose QC20i
注意,這個"良好"也是因為降噪和佩戴帶來的心裡作用下的結論.因為bose的聲音實在是太普通了,也就是像白開水一樣沒有味道.戴bose時間長了,給我的感受就是這是一個大號蘋果airpods,佩戴,使用體驗完美,音質平淡如水.
但退一萬步講,奢求藍牙耳機的音質本來就是不現實的,否則那些做耳機線材的廠商一條線賣好幾千都喝西北風去了.再退一萬步講,這還是一款降噪耳機,有得就有舍,降噪的同時必然會不可避免地損失音質.
Bose QC35 II
這款QC35 II 我使用過一年多時間,因為經常坐高鐵和地鐵,深受小孩又哭又喊又鬧毒害的我毅然決然購入了這款降噪耳機,這一年的使用體驗用四個字總結:非常滿意,用兩個字總結:完美.
近乎完美的佩戴體驗,最重要的是和iPhone以及Mac連接和控制十分方便,這點要強於後文的Sony,電源鍵向右滑可以在連接過的設備間來回切換,而且當Mac切換到iPhone時自動連接,直接聽歌.一個實體按鈕實現三檔降噪強度調節.降噪無電流聲,只要放一點音樂,QC35 II會給你一個只屬於你自己的世界.
Bose QC30
缺點也是所有幾乎所有降噪耳機的缺點-聲音太過平淡.而且可交互性(功能性)略差,這點不如Sony的智能化降噪以及分場景降噪.但這些功能說句實話平時也不會用到,但多多益善,希望bose在下一代產品上能跟進創新.
Bose家的產品我只推薦購買頭戴 也就是現在的旗艦-QC35 II 雖然已經是一年多前的產品,但它的表現放在2019年,仍然是市面上最優秀的降噪耳機.
為什麼不推薦買降噪入耳呢?因為我覺得降噪是有使用場景的,入耳的最大優點就是便攜方便,而我們需要安靜的場景大多是靜止的,比如坐飛機或者高鐵.在這種靜止的場景下為什麼不將降噪發揮到最優呢?
-Sony
索尼大法好!
索尼的強大無人不聞,無人不曉,你說索尼不好,那一定是因為你窮(笑)
大法的耳機有點像森海塞爾,一般的很一般,幾十塊錢就能買到,好的好幾萬好幾十萬,高處不勝寒.高端對於普通聽眾太遙遠了,低端的走量耳機也沒什麼說頭.既是中端產品,還有點"黑科技"的,是今天文章的主角-WH-1000XM3
WH-1000XM3
這是2018年年底發布的最新的sony耳機,也是前代WH1000-XM2的升級版,減輕了重量,改良了外觀,提高了聲音的表現.也是我覺得市面上唯一能和bose匹敵的降噪耳機.XM3相較QC35 II 孰優孰劣呢?
首先,XM3贏在音質.剛才說過,降噪耳機奢求音質是不現實的,但在XM3上我看到了索尼的決心-在藍牙降噪耳機上也要追求好的音質.聽過索尼的朋友可能知道,索尼的耳機或者前端,都有"一股索尼的味道",索尼在自家的降噪耳機上依舊延續了大法的味道.
相比QC35 II來說,這味道就是濃鬱.同一首《給我一首歌的時間》,感覺周董在bose這邊就是上節目應付差事甚至有些敷衍,但在sony這邊,他一定是在自己的"地表最強"演唱會上給自己的歌迷唱歌.舉的例子可能有些誇張,但能多少讓大家了解sony的風格.
其次,XM3贏在交互.前文提到,QC35 II 的交互方式是全實體按鍵,一鍵實現多功能.但功能相比XM3還是略顯單一.XM3是用手指像觸屏一樣在耳機上滑動實現控制功能,同一片區域,能實現近10種控制,用手蓋住面板,可實現"連通外部世界"的功能.我覺得在交互這點,sony做的要比bose強很多.
世無完物,即使是比QC35 II 晚一年發布的XM3,在佩戴和行動裝置連接上,做的還是不夠好.比如在Mac上聽完歌想繼續在iPhone上聽.不好意思,只有在Mac上斷開連接才能重新連iPhone.對於我這種經常在二者間切換的人來說這點的使用體驗實在是太糟糕了.
分場景降噪,手動調節降噪水平這個功能我也不是很理解和看好,買了降噪耳機,要不就啥都聽不見,要不就一下什麼都能聽見,我不需要中間這些花裡胡哨的.
寫在最後
看到這裡,有的朋友可能會問了,鐵三角,AKG,威士頓等等這些牌子讓你吃了??不好意思,那幾個牌子的耳機我基本沒怎麼聽過,不懂不能裝懂.而且篇幅有限,一次寫太多東西也很影響閱讀體驗.
文章到這裡就寫完了,肯定還會有朋友會說,你這些耳機都不能滿足我的需求,我有錢,我要更好的音樂!我手裡還有七彩虹C4了(笑)沒關係,我的下一篇推送,更上一層樓.從前端,線材的選擇,以及定製耳機的公模私模的選擇等等.敬請期待!
純自娛自樂的個人公眾號
自己會寫一些自己覺得有趣的事與物
覺得我寫的還不錯
就點個讚 掃一下下面的二維碼↓關注我一下吧
覺得我寫的非常好的話
歡迎各位金主請我喝飲料
底下的"喜歡作者"↓可以給我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