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應義塾大學由福澤諭吉創辦,是日本的第一所私立大學。諭吉著有以 「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 的名句而聞名的《勸學篇》,是明治時代日本的代表性思想家和教育家,目前的1萬日元面額紙鈔上印刷的就是他的頭像,在日本屬於家喻戶曉的著名人物。
福澤諭吉出生於九州中津藩(現為大分縣中津市)的下級武士家庭,長大後進入緒方洪庵在大阪開設的蘭學塾學習,年紀輕輕便被任命為塾長。虛歲25歲時受藩命前往江戶,在築地鐵炮洲的一座小型宅邸開設了蘭學塾。當時是1858年,這所蘭學塾就是慶應義塾大學的前身。開塾第二年,福澤遊覽橫濱時意識到荷蘭語沒有用,今後需要英語,於是自學英語,不久便開始教學生英語。
福澤諭吉在江戶末期的1860年至1867年間曾先後3次遊歷海外。其中美國2次,歐洲1次,雖然每次都是以侍者或隨從人員等身份出去的,但接觸到了歐美的先進文明、文化和教育等,還購買了詞典和很多原版書籍回國,可以說,這些旅行對諭吉之後的思想和生活方式產生了重大影響。
下面根據大學官網等的內容,來看一下慶應義塾大學的歷史和現狀。
1867年年底,也即慶應3年,福澤諭吉購入芝新錢座的有馬家別邸(現在的東京都港區濱松町1丁目),1868年校舍竣工,取當時的年號命名為「慶應義塾」,同時擺脫了個人私塾的性質,轉變成一所現代的私立學校。
校名中的「義塾」是福澤諭吉參考英語 「Public School(公學)」 命名的,含有教授新知識的 「學校」 之意。
1871年福澤諭吉購入當時島原藩中屋敷的土地,也即現在的三田,學校也遷至於此,至今學校總部也在三田。教育課程採用美國模式,設置了7年制的正規學科以及年滿17歲便可入學但不限制學習年限的非正規學科,在升級為大學之前基本一直採用這種學制。
1877年,西鄉隆盛發動西南戰爭,慶應義塾迎來了第一次危機。學生數量銳減,經營出現危機,福澤甚至一度決定實在沒辦法就關閉學校。但後來在有關人士的幫助下,制定了《慶應義塾維持法案》,渡過了困難,之後又制定了《慶應義塾臨時憲法》(1881年)和《慶應義塾規約》(1889年),重新穩定了經營局面,為今天的慶應義塾大學奠定了基礎。
慶應義塾的最高負責人稱為「塾長」,《臨時憲法》中規定了塾長的選拔方法及其職責。《規約》對此做出了更詳細的規定,之後經過數次修訂,一直沿用至今。《規約》中規定,塾長既是慶應義塾的理事長,也是慶應義塾大學的校長。
慶應義塾1890年設置了3年制的大學部,但通過學制改革全面開始推進大學教育則是在1898年。以大學部為中心,建立了由大學科(5年)、普通學科(5年)和幼稚舍(6年)構成的16年一貫制教育體制。同時在大學科增設了政治學部,這些都是日本其他私立學校所沒有的初次嘗試。另外,慶應義塾大學還於1906年設置了大學院(研究生院),1917年又開設了醫學部。
醫學部的創建源於被譽為 「日本細菌學之父」 的北裡柴三郎與福澤諭吉的關係。在海外取得重要成就的北裡回國後一直懷才不遇,看不下去的福澤為他提供了包括資金援助在內的全面幫助。福澤去世後,北裡為報答福澤多年來的恩情,四處奔走努力創建了慶應義塾醫學部,並出任第一代醫學部部長和附屬醫院院長。
慶應義塾成為名副其實的大學是在1920年。根據 「大學令」,慶應義塾與早稻田大學一起作為私立大學得到政府的承認,成為由文學部、經濟學部、法學部和醫學部4個學部組成的綜合大學,還附設了預科和大學院。
二戰前的1932年,慶應義塾舉行了建校75周年慶典。大約3千人參加了慶典,除代表天皇陛下出席的秩父宮殿下外,還有從慶應畢業的犬養毅首相等。作為紀念活動,在神奈川縣日吉村(現橫濱市港北區日吉)購入了13萬坪(約43萬平米)土地,建設了日吉校區。
二戰期間,三田校區的設施有一半以上被燒毀,戰後日吉校區的設施立即被美軍接管等,慶應義塾大學遭受了重創。
1949年,慶應義塾作為新制大學重新起航,當時有文學部、經濟學部、法學部和工學部4個學部。同年,日吉校區也解除接管,進行了重建。之後陸續設置了大學院(碩士課程,1951年)、醫學部(1952年)和商學部(1957年)。
1981年工學部升級為理工學部,1990年,在湘南藤澤校區設置了綜合政策學部和環境信息學部,2001年又開設了護理醫療學部。2008年與共立藥科大學合併,設置了藥學部和大學院藥學研究科。
提出 「獨立自尊」 精神慶應義塾的基本精神是 「獨立自尊」。即保護自己和他人的尊嚴,任何事情都按照自己的判斷進行並自己負責。「實學」 也是福澤經常提到的詞,屬於慶應義塾的傳統精神。福澤提出的 「實學」 並不是立即能發揮作用的學問,而是指 「科學(Science)」。即用事實闡明真理、解決問題的科學態度。
慶應義塾目前有10個學部(文學部、經濟學部、法學部、商學部、醫學部、理工學部、綜合施策學部、環境信息學部、護理醫療學部、藥學部)和14個大學院研究科(文學、經濟學、法學、社會學、商學、醫學、理工學、政策與媒體、健康管理、藥學、經營管理、系統設計與管理、媒體設計、法務(法科大學院)),學生人數為3萬3400人,大學全職教員2300人。
這些學部和學科分散在首都圈內的六個校區,除學習外,還積極開展文化活動和體育活動等。三田校區被視為慶應義塾大學的代名詞,保留了建校以來的悠久歷史和傳統。作為國家重要文化遺產的三田演說館和紅磚圖書館舊館傳遞著明治時代的氣息。以 「福澤諭吉終焉之地」 紀念碑為首,校內散布著很多文學紀念碑和美術作品。文學部學生和經濟學部、法學部、商學部的高年級學生,以及文學、經濟學、法學、社會學、商學和法務研究科的研究生在三田校區學習。
建立時間僅次於三田的日吉校區擁有廣闊的面積,在這裡學習的主要是一二年級的本科生。除此之外,矢上校區(理工學部)、信濃町校區(醫學部和護理醫療學部)、芝共立校區(藥學部)、湘南藤澤校區(綜合施策學部、環境信息學部和護理醫療學部)也都有各自的特色。
其他校區還有與神奈川縣川崎市合作,作為先進研究教育合作廣場於2000年4月開設的「新川崎校區」;為利用國際戰略基地的地理位置推進創新而於2016年4月開設的「殿町校區」(川崎市川崎區殿町);與山形縣和莊內地區的市町村合作,作為以先進生命科學研究所為中心、富有自然氣息的地區合作校區於2001年4月開設的「鶴岡城校區」;在埼玉縣埼玉市綠區建設的擁有四季常青的藥用植物園和體育運動設施的 「浦和共立校區」;作為關西地區的基地於2013年5月在大阪市北區開設的 「慶應大阪城市校區」;2001年4月開設的提供成人教育課程的 「慶應丸之內城市校區」 等。
慶應義塾的教育方針之一是 「一貫制教育」,設置了幼稚舍、中等部和高等部。幼稚舍始於為了向年幼學生提供教育而於1874(明治7)年創建的 「和田塾」,1898(明治31)年被定位為小學。實施基於學科的專科制,6年裡始終由相同的教師執教。2013(平成25)年在橫濱開設了初等部。橫濱初等部的學生畢業後升入南藤澤中等部和高等部。
「普通部」 是傳統的男子中學。從1898(明治31)年開始提供一貫制教育的中級教育課程。戰後的1947(昭和22)年作為男女混校而設置的是 「中等部」。1992(平成4)年又成立了湘南藤澤中等部和高等部,實施初高中6年的一貫制教育。
高中除了1948(昭和23)年合併慶應義塾第一和第二高中成立的 「慶應義塾高中」 外,還有位於埼玉縣誌木市的 「慶應義塾志木高中」、慶應唯一的女子高中 「慶應義塾女子高中」(1950年建校),以及1990年成立的可以獲得紐約州高中畢業資格的男女混校 「紐約學院(高等部)」。
不僅是大學,慶應的小學、初中和高中等所有學校的最高負責人都是 「塾長」。塾長是學校法人慶應義塾的理事長,同時兼任慶應義塾大學的校長。現任塾長為基礎法學和日本法制史專業的法學家長谷山彰。長谷山從慶應義塾大學的法學部和文學部畢業後,曾擔任文學部教授和文學部部長等,2017年5月就任塾長。慶應義塾的塾長制度是1881年(明治14)年以後正式確立的,因此從那時算起,長谷山為第19任塾長。
日文:瀧川 進
翻譯編輯・照片:JST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