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一
離開司馬遷古裡韓城市時,仍然是陰雨霏霏,不停在下,到達韓城北30公裡處的龍門時已近中午。#旅遊中國#
即便下雨天,我也不想錯過這個黃河晉陝大峽谷尾段的風光,況且,對於龍門不僅有著大禹治水於此的傳說,還有著鯉魚躍龍門的美麗神話。
龍門黃河面寬60米左右,地勢上如同一道閘口,被喻為黃河之咽喉,此處河水流湍急,洶湧澎湖,從地圖上不難看出,黃河於龍門此地往北,群山夾道著黃河峽谷,由此往南,黃河河道便進入坦蕩的平原地帶。
「禹門三級浪,平地一聲雷」就是對龍門的寫照,更有「黃河西來決崑崙,咆哮萬裡觸龍門」的千古絕唱。
古往今來,龍門古渡口留下多少穿行往來於晉陝兩省的商旅、遊人的足跡,後修建了鐵路、公路飛架於黃河之上,直到2020年在舊橋以南重新修建了高大暫新的黃河大橋,目前還尚未通車。
黃河在中國的版圖上看,是從西向東而流,而從龍門渡口看,其流向是由北向南而流。
古渡口碼頭停泊著遊輪,可以乘坐逆流而上,觀看黃河晉陝峽谷兩岸的風光,當然也可以沿著沿黃觀光路自已驅車,一路不時有觀景臺可以駐車小憩賞景。
站在龍門古渡口放眼向東眺望,對面山西境內臨河而建的酒店,黃白相間的外牆在陰雨天格外醒目。
其背後的山梁上也修建了蜿蜒而上的觀景棧道和觀景臺,想必登臨於此,黃河風光可盡收眼底。
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脈的黃河,呈「幾」字形自西向東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最後流入渤海。
由於黃河中遊流經黃土高原地區,因此黃河含大量的泥沙,從龍門沿著沿黃觀光公路,不時會看到兩岸有在黃河中採砂石的機械及車輛,而且隨處可見的大大小小的煤礦。
但陰雨、大風天氣行走或驅車於沿黃公路時,一定要特別注意安全,不時會有塌方、落石的危險!
02二
對於龍門古渡口及黃河晉陝大峽谷拍攝的這幾天風光片,均為陰雨天出片,對於陰雨天拍攝的話,有幾點注意事項分享與大家。
1、作好相機、鏡頭的防雨、防潮,購買與器材匹配的防雨套件無疑是最好的,即便如此,也難免會在風大時水花四濺到鏡頭上。
但若不是經常在這種陰雨極端天氣下拍攝的話,倒也不必,利用一些防水的布料或塑膠袋套於機身和鏡頭上,並給鏡頭、相機操作區餘留一定的缺口也可。
2、構圖上講,陰雨天時的天空陰沉沉一片,不要過多留白畫面於天空,在畫面可選擇一些亮度反差大和色彩明快的物體以打破暗淡的基調和沉悶的氣氛。但畫面中沒有層次的天空也是缺乏感染力的。
3、陰雨天拍攝時的白平衡設置是關鍵,最好選擇陰天模式,或者自定義一定的K值,但定義K值時,必須考慮拍攝對象的冷、暖色調。
假如設定K=4800左右時,畫面便呈現有偏冷的藍調,但我所拍攝的對象包括渾濁的黃水、褐色的崖壁、青綠的山林選用陰天白平衡模式所呈現的偏暖的色調,我覺得更符合我的個人主觀審美。
4、無論是採用手動擋或光圈優先模式,手持拍攝時的安全快門是必須要考慮的,否則糊模一片的畫面你只好利用三腳架輔助拍啦。
但三腳架慢門拍攝,關閉相機長時間降噪、鏡頭的防抖開關是拍攝的常識,萬不得已,儘可能用低ISO進行拍攝。
5、陰雨天雖然沒有太陽的照射,光線都是通過雲層散射的,若沒有其它的輔助光源,天空依然是高光區域,這在你隨機移動相機測光時不難發現拍攝參數的變化,因此適當降低0.5檔或1檔的曝光拍攝,力求」寧欠勿曝」。
我是漆沮河拍客,歡迎大家評論留言與分享轉發;期待您的關注,更多攝影知識與鏡頭下的故事與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