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8傳媒文化創意園區目前已有70多家文化企業入駐
位於北京市朝陽區的718傳媒文化創意園(以下簡稱718),佔地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園區所在地的前身是始建於1957年的北京石棉廠。
便利的交通、低廉的房租,718自創立以來成為很多文化創意企業青睞的辦公場所。目前,園區已經有70餘家企業籤約入駐,出租率超過50%。如設計、廣告、影視公司佔1/2。其中,音樂公司就佔1/6。這個主打「傳媒類」文化創意的產業園區,已走出了一條特色化、差異化的發展道路,成為京東高碑店地區又一文化產業新地標。日前,記者專訪了718策劃總監杜建峰,請他分享集聚類文化產業園的經營之道。
記者:據了解,718在發展初期是想打造一個「廣告創意集聚區」,後來為何改為主打「傳媒類」的文化園區?
杜建峰:2007年我剛開始接手718管理時,我把這塊地整租給了一個廣告公司,於是,做廣告創意集聚區的念頭也油然而生。於是,開始改造舊廠房,把附屬設施做得文化味兒十足,然後陸續開始招租。無奈的是,我發現廣告公司不願意集聚在一起,因為擔心相互之間爭搶客戶。
因為該園區緊鄰傳媒大學,西邊毗鄰CBD,北邊毗鄰傳媒大道,具備發展傳媒產業的氛圍。於是園區重新定位為「傳媒類的文化創意園」。
記者:在發展過程中遇到過哪些困難?
杜建峰:最初做創意園區時,沒有組織,非常茫然。因此718就模仿競園和798,取名也「山寨」了一把——718。之前我也參與過北京其他城區文化園區的前期規劃及調研,但總覺得缺少些什麼,而且北京市除朝陽區外其他區目前均沒有知名的層次較高的文化及藝術集聚區,有的只是一些古玩、休閒、民俗等商業集聚區。當時非常渴望有經驗的策劃人才和集聚區組織,通過組織讓政府知道我們的需要和呼聲。
於是,我找到北京某著名創意產業園的策劃人。根據其策劃,到2008年底,「傳媒」的定位逐漸得到718領導的認可。但由於經驗不足,沒有充足的資金後盾,也沒有基金會的支持,718一邊要打文化牌,一邊還要盈利,一段時間內我們忽視了將文化牌置於發展前沿。當時,還由於房租定位過高,「嚇跑了」楊偉光、崔永元等名人。現在想來,其實免租兩年給這些名人完全是可以的,因為可以形成名人效應,帶動集聚區的發展。
後來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建議,718應該形成自己的風格,做一個「提升」,與整個朝陽區傳媒資源對接,引入品牌企業,同時舉辦一些活動,培育一兩家有特色的、品牌知名度高的企業為龍頭,帶動其他企業的發展。
記者:718較之其他文化創意產業園有哪些優勢?
杜建峰:在選擇入駐企業時,718除了以「傳媒類」為主打,還精心配搭產業鏈條,讓設計、廣告、公關等不同類型的公司「互相借力」,使入駐企業形成產業的橫向聯合,相互合作產生最大利潤。園區還邀請與文化創意有關的各方人士進園,與企業負責人交流,不僅銜接市場,還銜接思想。對於入駐企業,除提供一定的免費辦公區外,還為他們「量身定製」合適的工作環境。所以說,我們不再僅是收取租金的「房東」,而更像是一個「管家」。比如我們有著名的音樂人和歌手經紀公司,一個歌手演唱會的所有環節包括唱片出版都可在園區內完成。從幾位著名攝影師、攝影棚的藝人定妝照,到毛戈平的形象藝術設計學校的化妝師、青年導演,到著名的THE.ONE壹空間小劇場的演出,以及大型活動策劃公司,5個專業錄音棚直至唱片出版公司,一條完整的音樂產業鏈是園區典型的產業模式。無論是園區內部企業的業務配合,還是園區外企業都可提供一站式服務,這樣既節約時間又節約了交通成本。
另外,文化公司的管理者思想活躍,不願意局限在寫字樓中規中矩的辦公環境裡,因為718是舊廠房,大而空曠的廠房更便於打造影棚、音棚、演播大廳等。
記者:集聚類產業園怎樣才能健康發展?
杜建峰:集聚類產業園區一定要在傳媒、影視、音樂、動漫、出版等領域形成產業鏈,使某個行業的上、中、下遊產品均衡得到排列,從上中下連結到產業的中高低端產品服務及產業最高端名企及名人帶動,形成真正的產業鏈才能使聚集區健康發展,逐步形成「不入駐該集聚區就不是內行」的概念。
近兩年我觀察了國內包括北京的一些新建園區,不具備以上條件的園區基本上擱淺或經營平淡,甚至根本就沒有任何起色。不具備條件盲目的效仿,草率的建設是很不理智的。
文化產業集聚區形成和發展幾年來,真正能夠產生一定影響並持續發展的並不多,原因是有些地產商為了盈利,將一些寫字樓改變成所謂的文化產業集聚區和文化產業孵化基地,其實就是變相的寫字樓出租,根本達不到文化企業集聚的目的,更談不上文化產業鏈的形成。
文化產業園區經營者的責任,也並不是簡單的收租金,要保證園區得到健康持久的發展,就應給入駐客戶提供良好的服務。
要持續發展,文化產業園區除了需要自身經營,優勝劣汰之外,還需要政府相關政策的扶持。比如,政府有關部門應加強監管,保證將部分扶持基金消化在基礎租戶上,集聚區沒有相關企業入駐,何談集聚區?所以減免稅收、房屋補貼等基金要落實在租住企業身上才能真正使入駐企業得到實惠。
老工廠改造的集聚區房產性質多未改變,但又有需求和自然存在,這些企業每年給地方政府繳納的稅收數額也不小,建議政府相關部門,如工商、稅務、勞保、城管、公安等部門為企業開啟綠色通道。集聚區所在地區的相關地方政府部門應關注園區動態,將配套服務落實到實際工作中,如協調銀行、餐飲、停車等配套服務的支持。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李冬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