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看理想編輯部 看理想
母親,是一個總被賦予「無私與偉大」的詞彙。我們總是期待母親能夠無條件地、充滿愛地照顧家庭,將一切奉獻給孩子,卻常常忽視她們的訴求、需要與困境。
事實上,許多人的母親,在成長和成為母親的過程中,因為遭受過許多剝奪而充滿創傷,本身就缺乏愛的能力。
,就塑造了一個控制狂母親的形象。通過女兒的獨白,我們看到了母親的行為對女兒的傷害。這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相關的評論中常有對自己母親的「聲討」。
有人會因此覺得,沒有準備好的話,就不要生小孩。可是成為母親,並不是一件可以準備好的事情。
母親不是超人,也不是完美的符號,只是一個普通的女性,有她的缺陷、痛苦和無奈。
當我們無法理解母親的困境時,總會對她有過高的期許和很多不滿。
但當我們逐漸從女孩成長為女人,當「母親」變成我們即將成為、已經成為或者拒絕成為的身份時,這些不滿就逐漸消解了。
前幾天,我們向大家徵集了一些女兒們同母親的和解故事。
讀者劉逸這樣寫道:「女兒用母親的身體生活,卻用父親規定的語言說話,成長中必然會帶來矛盾與失望。寬容母親是在寬容我自己,肯定母親也是在肯定我自己。」
母親曾經的行為帶給你的負面影響或許依然還在,但當你理解了她的處境,也許就能原諒她沒有給你最好的愛。
自顧不暇時還要扮演另一個人的媽媽,這樣要求有點苛刻吧
@ babalababa
從記事起,我就發現,我的媽媽和別人家的媽媽不一樣,她給予我的照顧是周期性的。如同月亮的陰晴圓缺,她常常會從母親的角色裡隱沒不見,臥床不起,無法應對一切生活事宜,連話也不想多說一句。
每每如此,她形容自己變成了一隻蝸牛,只能縮在殼裡。
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是讀幼兒園時的某個早晨,那天正值媽媽的「蝸牛期」,我頂著一頭亂髮到床邊喊媽媽幫我扎辮子,但她閉著眼睛說很抱歉,實在沒辦法幫我,說完便繼續悶頭睡覺。
想到要頂著這麼一頭亂糟糟的頭髮去上學,我急得快要哭了,束手無策的爸爸只好帶我去找了鄰居小姐姐幫我扎頭髮。
很長一段時間裡我一直都不能理解,她那天為何不能稍微努力一下,坐起來幫我扎個頭髮,從蝸牛殼裡爬出來一會兒,就做幾分鐘我的媽媽都不行嗎?
直到近年我才明白,媽媽的「蝸牛期」其實是一次次的抑鬱症發作。
小時候從大人口中聽來,她生下我後落下了病,身體便一直不好,但我一直不知道她究竟生了什麼病。直到近年對抑鬱症開始有所了解,我才意識到那些變成蝸牛的日子裡她經歷著什麼。
呼吸般自然的日常生活忽然遙不可及,連開口說話也成為一件需要刻意努力才能做到的事,背對著我的睡眠不是逃避,而是她獨自應對的一場場噩夢。
誰都有無能為力的時刻,做母親的人也不例外。自顧不暇的時候還要扮演另一個人的媽媽,這樣要求有點苛刻吧。
現在長大了,有時候她不當我媽我反倒覺得蠻開心的,她可以卸下母親這個角色,只是她自己。
記得上半年在家的時候,有天中午等媽媽一起吃飯,左等右等都不來,不曉得她去河邊洗東西怎麼去了那麼久。打了個電話才知道,原來她一時興起在河邊撈螺螄,完全忘掉了家裡還有個我,儘管那天早上她還特地去買了我想吃的豆腐打算給我做湯。
她不需要成為全年無休釋放母愛光熱的太陽,做月亮就很好,縱然有時隱退在暗夜裡,我仍感覺她一直都在。
她不用和別的媽媽一樣
@schh 19
小的時候不理解為什麼別人家裡都是媽媽照看孩子更多,她卻把很多時間撲在工作上,家務活都是我爸做,出去玩也都是我爸帶我。
現在覺得她快樂自在就夠了,畢竟很多事情都是個人的選擇與喜好,她是個很獨立能幹的女性,也很有勇氣。
我也漸漸越來越像她。
她沒有不愛我,是世界沒有愛她
@椰子葉子
兒時父母離異,母親自顧不暇。
記得我有一雙很喜歡的運動鞋,雖然穿破了但還是會穿著去學校。一次,一個同學笑著指著我鞋面上的破洞說:「這種鞋,我想穿我媽都不會讓我穿的。」
我曾經覺得媽媽不夠愛我,如今卻明白,婚姻失敗的她需要時間緩和,好巧不巧趕上我的青春期而已。她沒有不愛我,是世界沒有愛她而導致的暫時迷茫。
她是個特別好的媽媽。
她只能承受,然後稀裡糊塗地往前走
@孫師傅
我曾經不理解我的媽媽為何如此「懦弱」。在她和爸爸的婚姻中,每次出現矛盾都只是一味地退讓,從未為自己爭取過什麼。
鬧得最兇的一次,奶奶讓我打電話給在外地工作的父親「交涉」。8歲的我,對著電話那頭的爸爸說,如果他和媽媽離婚,我就再也不理他了。
當我最近處於分手階段,處理自己感情問題的時候,我突然理解了媽媽。
大家都勸我走出來,專注自己的事業,努力搞錢。可是媽媽呢,她只是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沒有工作,沒有可以賴以為生的技能,甚至沒有出過遠門。
在她當時的境況裡,她沒有多餘的選擇,她所能做的就是承受,然後稀裡糊塗地往前走。
做好母親、好妻子、好兒媳,也很了不起
@Cheese
我的媽媽是一個價值觀念很傳統的女性。小時候不讓我多玩手機,會說:「你這樣小小年紀眼睛壞了,以後嫁到別人家去怎麼做家務」;長大些我每次要出去玩,她都會打聽對方是男是女,有幾人……
大概就是這些事,讓我很無措地發現,媽媽她的確是一位很好的母親、很好的妻子、很好的媳婦,但她好像沒有告訴我,什麼才是很好的「女人」。要怎麼處理未來婚姻中的自己,要怎麼面對青春期異性相處中的自己……
小一點的時候我會很討厭自己作為女性的身份,很熱衷於讓自己「性格像個男孩」,不想成為像媽媽那樣,沒有「我」的女人。
高三的時候媽媽懷了二胎,當時水腫得厲害,還要給臨近高考的我送餐,聽我絮絮叨叨說學習的壓力、考試的壓力、升學的困惑;生了妹妹之後,她身體變得不太好,自己工作那邊也很忙,剛出生的小孩又很難帶……
我看著她的生活,逐漸明白了,即便媽媽沒有我們這一代人更想追求的所謂「獨立女性氣質」,但她能夠成為一位好母親、好妻子、好兒媳,本來就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媽媽她的確在某些方面沒有做到我百分之百的榜樣,但她也是「優秀的女性」,甚至拋卻性別,她也是很難得的、溫柔又可貴、付出不求回報的美好人類之一。
我現在想努力做一個好女兒,讓做了那麼久好母親、好妻子、好兒媳的她得到一點點回饋。
我也沒能成為想像中的「好母親」
@Mia
我成長的過程裡,母親和父親不停地吵架。每一次,他們爭吵的結果都是父親把一屋子東西砸得稀巴爛,母親在一旁痛哭流涕。父親離開以後,母親經常會做一些傻事,覺得活不下去了,在我面前吞了一整瓶藥,或者嚷嚷著要去跳海……
對於父母的爭吵,不知道為何,我們幾個兄弟姐妹總是偏袒父親,覺得都是母親的錯。我曾經自己打定主意,以後要是結婚,一定要做個善解人意的好妻子,不要總是跟丈夫吵架,要多理解他,這樣才能給孩子一個好的成長環境,不會讓孩子因為父母太過傷心。
然而在我自己結婚生子後,卻也經常跟先生慪氣,因為跟公婆生活理念不一致、養育孩子的觀念不一致……這些按理說都算不上大事,可總似有化解不了的矛盾,生不完的氣。先生也覺得無法理解我的行為。
兒時我最討厭母親說的一句話是:「我留在這裡,都是為了你們三個孩子。」我們其實都希望她和父親結束這段婚姻關係,在每一次他們歇斯底裡的吵架裡,我們無助又痛苦。
長大後再回看。母親,一個人人疼愛的么妹,嫁給了一無所有的父親。結婚不久後,爺爺病倒了,大伯只顧著自己家裡人,做為老二的父親卻想憑一己之力負擔起爺爺的醫藥費、贍養費、叔叔的學費、妹妹的婚嫁……他們只有兩雙手,但是要養七八個人。
如此重壓之下,她選擇留下來,確實是為了我們三個。按照現在我接觸和理解的世界,確實有很多女性在面臨母親那個困境時,是會選擇離開的。
婚姻破裂這件事傷害最深的,是媽媽自己
@一一
高中談戀愛被媽媽發現了。
當時只是青春期萌動的少女心事,和他很單純地發發簡訊、下課的時候偷瞄對方……但是很不幸地成績下滑嚴重(從第一名下滑到二十多名)。
被媽媽發現之後,她竟然帶著我去了那個男生家。那天她說了特別難聽的話,還對我喜歡的男生動了手。我當時感到很絕望,因為自己的喜歡原本是很美好的,最後卻要這樣被她踐踏,落魄收場。
我以前完全不能理解她的行為,覺得她不尊重我、不能正確接受「早戀」,只是一味地否定、隔離,傷害了我的自尊和情感。但隨著自己長大,看問題更全面,雖然回想起來還是覺得難過,卻已經能慢慢理解她當時的做法。
媽媽很早就離婚了。她不希望她離婚這件事會導致我成績下滑、或者心態上有改變,而且,她想讓爸爸看到她一個人也可以把我養育得很好,她可以成為「合格」的母親。
一個人在彼時彼刻的行為其實跟她所處的環境和心態有很大的關係,甚至會直接決定她處理問題的方式。畢竟,婚姻破裂這件事傷害最深的不是作為孩子的我,是媽媽自己。
一想到離婚後的媽媽養育孩子很辛苦,壓力很大,付出了很多,我的一切不滿和難過都能迎刃而解了。媽媽也是第一次做媽媽。
沒人愛她,所以她也不會愛人
@Amy
我的母親脾氣暴躁,控制欲強,從來不會關心我的感受。小時候每次叫媽媽,她總是不理我,叫的時間長了,還會對著我吼:「你叫什麼叫,煩死了!」讓我委屈又不解,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需要遭到這種對待。
所以我不喜歡媽媽,不想成為她這樣的人,也從來沒有和她好好聊過天。青春期的時候很叛逆,經常半夜和她吵架,吵到她默默躺在床上流淚時,自己心裡會隱隱有快感。
長大後,我重新審視她的行為,她的成長環境,她的父母,她的生活經歷,她的丈夫。我開始心疼她,不再與她劍拔弩張。
她是家裡第一個女兒,父母重男輕女,所以她受到忽視,沒有得到過愛。結婚後與丈夫性格一樣好強,針尖對麥芒,時常發生打架與爭吵,又因為我是女兒而受到輕視。生活的壓力和無子的壓力總是壓著她,所有的怒氣和怨氣都無處發洩。
沒人愛她,她也不會愛人。沒人憐惜她,她也不會憐惜我。
婚姻不是我以為的那樣
@葉太黑
我曾經想不通當初母親為什麼會提出離婚。結婚生子後才徹底明白那句「每對夫妻都曾有幾千次想掐死對方的時候」。
大概,在母親的婚姻裡,不知道什麼時候,不經意間,哪件事,便成了最後壓死駱駝的那根稻草吧。
「她不喜歡小孩子」
@Roey
媽媽從小對我特別嚴格。生活中我不聽話的時候,比如考試沒考好、做作業錯題太多之類的,她不會優先選擇平和的溝通方式,總是要麼就罵我,要麼就用冷暴力。
因為和她的關係,我決定不婚不育,不希望我的下一代再延續這種家庭關係和性格。
我和爸爸說了我拒絕婚姻和繁育下一代的決定,他說:「你媽是因為生在了我們那個時代,那個時候社會風氣就是大家都生孩子,如果她生在了今天這個年代,和你一樣大的話,她也會拒絕生孩子的。」
我問他:「你這麼喜歡小孩子,我媽不喜歡小孩子嗎?」我爸說:「她不喜歡小孩子。」
至少,我擁有比媽媽更多的選擇和更好的環境。
蕾切爾·卡斯克(Rachel Cusk)在她的育兒體驗書《成為母親:一名知識女性的自白》中寫到了她作為母親的難處:
「想要做好一名母親,我必須不接電話,不工作,不顧之前已做好的安排。想要做好自己,我必須任憑孩子哭;為了思考其他事情,我必須忘掉她。成功扮演一種角色意味著演砸另一個。」
母親面對著許多「導致她們無力愛我們的困難」,當我們理解了這些困難,也就能夠原諒她的「不夠好」和「不夠愛」。
接受並不是每個母親都很愛自己的小孩,對於我們來說,也是一種成長。
而且,最重要的是,育兒從來不應該是母親一個人的事情。
比起責備母親,為什麼父親常常從育兒中缺席,為什麼缺乏相關機構輔助育兒等等問題,才是女兒們更需要問的。
封面圖及插圖來自
《春潮》《送我上青雲》
內容編輯:Purple
監製:貓爺
原標題:《長大以後,我原諒了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