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ay
校對:litcave 工作室
配圖:Online
本以為,這本連封面書名都設計得讓人不易識別的書,讀起來的體驗必定也差強人意。況且,一聽作者名叫「不流」,又是個默默無名的「新人」,大多普通讀者會選擇不讀。
畢竟,人生苦短,誰願意浪費時間讀糟糕的書?
不流的簡介極為簡短:寫作者,影迷,書店主。哪怕加上一句「保羅的口袋書店創始人」,它也會更吸引人一些。但是,大概這位作者沉得住氣,他希望讀者發現的,是作品本身。
文藝青年通常有兩個夢想,一是出書,二是開書店,不流都實現了,而且還是寫一本小眾有格調的書、開幾家小眾有格調的書店。書店開在那兒,很少有人指點道「這家書店開得很爛」,但書出版了,不免受讀者批評。
有了這麼個前提,我們大可理解,為什麼有人指責不流的《霧島夜隨》平庸、矯情或過於文藝了。之所以費筆墨解釋,是想各位明白,不流的寫作在一定程度上是(不管他是否刻意,多少已經潛移默化地)面對書店的讀者(文藝青年)的。
《霧島夜隨》讓我們看見了當代中國「地下文學」的可能。相比於已經上了「正軌」、也即有代表作的文藝創作者,長期作為局外人觀望的、「未上岸」的文藝愛好者,在寫作方向和主題上往往潛在著令我們感到耳目一新的才華,相對的,他們的作品也因為某個方面「未達標」而不能出版。所以,儘管不流寫作十六載,也還是個「新銳作家」。
《霧島夜隨》的每篇小說讓人容易想起許多作家,但敘事所表現的氣質上,讀者很難找到對標的其中一個。
以《他感到萬籟俱寂》為例,主人公偷父親的錢買鋼筆,主人公多年後坦白自己偷錢買鋼筆是為了給一個女孩準備生日禮物。寫作手法如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打破時間先後,但這兩段情節,前者不是後者的回憶,後者也不是前者的補充,它們似乎各為「現在」。當讀者為這種切換感到驚訝時,女孩形象變成某種強烈喻意,主人公猛地撲向她。這個行為是雷蒙德·卡佛的,但主人公的情感又不是那種冰冷克制。
就如同當今文藝界有一套權威、正式、系統的理論,去解讀每一部誕生的和外來的作品一樣,無數未被公認的解讀系統存在於形形色色的讀者腦海中,它們也許隨著時代的消亡也不會被人發現,但是,通過像不流這樣一些作家的作品,我們有幸窺見如此出色的一斑。
華語文學最有魅力的一面,也許還存在於那些「沒有代表作」的「文藝青年」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