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中有一位劍法大宗師,收了三個徒弟。
大徒弟叫瞻明,二徒弟叫象罔,三徒弟叫中行。
有一天,大宗師對三個徒弟說,「我老了,你們之中的一個要繼承我的衣缽,三個月後我考較你們的功夫,最強的那個就是我的傳人。」
於是三人各自回去苦練。
大弟子瞻明把一招一式拆解開來,深究其中的武學道理,把每一招都練到一板一眼、分毫不差。
二弟子象罔練劍一向只求形似,興之所致,行雲流水,隨意揮灑,但他的招式難免似是而非,有所瑕疵。
三弟子中行既追求行雲流水,對關鍵的地方,他也會仔細揣摩,難練的招數,他會刻意多練。
到了考較功夫那天,三個師兄弟信心滿滿地來到大宗師面前。
第一個上場的是瞻明,他的功夫嚴絲合縫,但招數略顯滯礙,不夠靈活,一交手便手忙腳亂,十招之內便即落敗。
接下來是象罔,他的招數圓轉如意、左右逢源,但到了三十招,大宗師抓住他的一個破綻,一招制伏了他。
最後上場的是中行,他的招數層出不窮,又法度謹嚴,只見他和師父你來我往打到了一百招以上。
大宗師向後一躍,哈哈大笑,道,「如此劍法,傳我衣缽,足慰我心。」
三人上前叩問武功得失,大宗師笑道,「老大有意,老二無意,老三正在有意無意之間。」
因為我非常強調語言學習中內隱知識和無意識的作用,顯得我不重視意識在習得中的作用,其實不是這樣的。
即便在內隱知識的獲得中,意識也扮演著重要的作用。
因為,意識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記憶」——挑選在工作記憶中複述、編碼、加工的信息,並壓抑其他信息。
英語中有一些「潛伏」的特點,在缺乏注意的時候容易被忽略,如特殊的複數和過去式、過去分詞形式。
因此,施密特(Schmidt) 提出注意假設(Noticing Hypothesis),認為「注意到差距」(noticing-the-gap)——即注意到自己輸出的語言形式和正確形式之間的差距,對於語言習得來說至關重要。
當注意到差距時,工作記憶就可以聚焦於需要記憶的內容,並進行「複述」(rehearsal)。
複述有兩種形式:
保持複述(Maintenance rehearsal)
保持複述,顧名思義就是單純為了保持記憶而進行的複述,並不涉及更深層的加工,比如反覆默念、想像畫面。
例如,當注意到「made me go」和長時記憶中的組塊「made me to go」不同時,我們通常會反覆默念「made me go」來加強對新組快的記憶。
精細複述(Elaborative rehearsal)
精細複述,就是精細加工材料、豐富編碼,並創造材料之間或材料與長期記憶中信息的聯繫,以形成理解和外顯知識。
如對於「made me go」,通過精細複述,我們理解到動詞「make」後的動詞不定式不帶to。
小結
如果我們把內隱學習比作工程的主體部分,那麼我們的意識之光的聚焦就是必不可少的加固維護工作。
實際上,前面提到的輸出、互動、刻意練習,都是通過設計,促進對語言的薄弱環節的注意的方法。
一言以蔽之——英語學習的要訣,不在有意,不在無意,正在有意無意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