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吃「國慶面」了嗎?2020年10月1日是新中國成立71周年的日子,又恰逢中秋佳節,花好月圓,舉國同慶。在上海各地,吃上一碗熱氣騰騰的「國慶面」,共祝祖國繁榮昌盛、人民幸福安康,成為許多市民的選擇。吃「國慶面」正逐漸成為上海國慶飲食文化新民俗、新風尚。
百歲老人:苦辣酸都嘗過了,現在是甜,我趕上了10月1日一大早,96歲老兵鮑奇的家裡就喜氣洋洋,虹口區涼城新村街道幹部、街坊鄰居和他在一起吃著「國慶面」,祝福偉大祖國繁榮昌盛。
「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無數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國家今天發展得這麼好,我非常高興,希望國家越來越好。」鮑奇激動地說。鮑奇1941年9月入伍,1942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參加過抗擊日軍「反清鄉、反掃蕩」戰鬥、蘇中七戰七捷戰鬥、孟良崮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抗美援朝等戰鬥,並屢次榮立戰功。1985年離休後,鮑奇作為上海「百老講師團」成員,經常深入到學校、部隊、社區,通過自身經歷和故事進行愛國主義宣講,弘揚革命傳統。
從炮火連天的年代到現在的和平歲月,普陀區石泉街道106歲老人李佩印已走過一個世紀,見證了祖國的發展、壯大。「那會啊,窮得吃不上喝不上,苦辣酸都嘗過了,現在是甜,我趕上了!」吃著細長柔韌的「國慶面」,李佩印又回憶起以前的日子。「在國慶節,我們這些伴隨新中國長大的老人一起吃國慶面,真是非常高興!」在吃麵之前,金山區石化街道敬老院的老人們舞動著手中的國旗,高聲唱起《我和我的祖國》。回想起曾經的歲月,看到國家日新月異的變化,他們深感自豪和驕傲。
或「五星紅旗」或「綠水青山」,簡單一碗麵透出濃濃愛國情一碗碗透著濃濃愛國情的「國慶面」,好似簡單,其實大廚們在製作時花了不少心思。
今年初,新冠疫情突如其來,很多醫護人員不顧個人安危,毅然衝上「戰場」。9月30日,楊浦區控江醫院的後廚們精心製作了「國慶面」,不僅有「71」數樣「國慶面」,還有「紅黃綠」亮色「國慶面」。「國慶面」配有紅、黃、綠色彩,象徵五星紅旗飄飄,大美中國綠水青山,以此祝福祖國繁榮昌盛,國泰民安。松江區的方松街道機關職工食堂的「國慶面」,有著「五星紅旗」的澆頭——胡蘿蔔雕成的紅旗,雞蛋糕做成的黃色五角星。後廚的桌子上還擺著一份「五朵金花」,「花」由油炸過的麵條做成,上方擠了番茄醬作為花蕊,下方點綴了黃瓜片作為綠葉。「『五朵金花』象徵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九州方圓共慶祖國繁榮昌盛。」總廚閔華說。
在普陀區晉元高級中學,西藏班的學生穿上了民族服裝,在食堂和漢族學生一起吃起了熱騰騰的「國慶面」。「去年的國慶面是大排,今年是牛肉,味道一樣的香。」丹增央宗和白瑪拉姆連續兩年都吃了國慶面,「我們在上海受到了很好的照顧,很喜歡上海,也交到了不少漢族的好朋友。」
10月1日國慶當天,徐匯濱江的150名建設工人也吃起了「國慶面」。一塊大排、一塊滷肉,三兩雞蛋面,再加一片金黃的荷包蛋,許多人還專門加上了一勺火紅的紅辣椒,寓意徐匯濱江建設和國家發展都紅紅火火。當天,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奉賢校區舉行「共享國慶喜面、同慶祖國華誕」活動。該校為師生們精心準備了國慶喜面,軟香入味的牛肉、生脆爽口的青菜、一個荷包蛋再加上「71」字樣的胡蘿蔔……一碗澆頭十足、情誼滿滿的國慶喜面讓大家吃出了濃濃的喜慶味道。隨著人員流動性、聚集性增加,浦東機場海關的關員們分外「緊張」,24小時堅守在國門一線。10月1日,他們的國慶面吃得很「緊湊」。駐守在1號航站樓的旅檢六科關員利用航班間歇坐在一起,一邊享受美食,一邊討論當天工作情況。旅檢處關員小王在監控指揮中心忙碌,他目不轉睛地比對艙單信息、製作流程記錄單……想起吃飯的時候,面已經涼了。他說:「雖然今年的中秋、國慶沒能跟家人團聚,但能與「戰友們」一起為守護國門而戰鬥,這個節過得很有意義。」「面」與「綿」同音,為祖國吃碗慶生面,看似樸素,實則包含著悠長的愛國情懷。國慶前後,吃上一碗色彩喜慶、別出心裁的「國慶面」,不僅能更有過節的氣氛,也有著「國慶吃麵,國泰民安」的美好祝願。在上海,共享「國慶面」正成為一種向祖國表白的社會新潮流、新風尚。 (澎湃新聞高級記者欒曉娜陳斯斯資深記者陳伊萍記者韓曉蓉李佳蔚俞凱陳逸欣張慧朱奕奕鄧玲瑋見習記者陳悅鞏漢語通訊員龍鋼陸延玥楊季峰朱磊參與採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