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些人來說,隨禮是一件頭疼的事兒 河南商報記者 唐韜/攝
河南商報記者仝存瑞實習生高鵬
小方把1200元錢分成3份,一份200元,另外兩份各500元。她把錢分別裝進三個紅包,「下周暫時沒有通知結婚的了。」
一個月來,她共收到10份請帖,要隨禮4000元。而參加工作不到兩年的她,月平均工資不到3800元。
講述
掙的錢都不夠隨禮用
小方在朋友圈發了條說說「快發工資了」,「這樣一想,生活多美好呀!」
領到錢的喜悅,多少衝淡了之前的一些煩惱。
看著一對對新人牽手走進婚姻的殿堂,在為對方祝福時,她自己也越來越感到崩潰。
一個月來小方收到了10份請帖,包括9個結婚的、一個生孩子的,最多的一個花了她700元錢,少的則是200元。
請帖密集,很可怕。「對於工作幾年有些積蓄的人來說可能還好,對我這種剛畢業、無任何存款的來說,要不找爸媽要,要不向朋友借。」
她說,過去的3個月,她平均工資不到3800元錢,根本不夠隨禮的。跟男朋友借了5000元錢,這才算撐了過去。
不過,一圈下來,這5000元錢也花得沒剩下多少了。
數據
今年初以來
鄭州3萬多對新人領證
前兩天,市民鄧先生在朋友圈裡發了條說說:「結個婚,脫層皮,死一回」。
老家在周口的他,和新娘是大學同學。由於某些原因,兩人的婚禮沒有選擇在家舉行,而是放在了鄭州。
前期各種準備工作,讓他忙得不可開交。
他只是在鄭州工作的眾多新人中的一分子。
來自鄭州市民政局的消息,今年1月到4月底,鄭州共有33368對新人登記,本月截至13日,有3377對新人領證。
如果要辦婚宴,就意味著這7萬多新人各自的朋友、共同的朋友、雙方家庭的親朋等,要隨份子錢。
這還不算在鄭州工作,在老家結婚後來鄭請客的人。
行情
低於200元,都拿不出手
昨日,河南商報聯合河南一百度進行的一項「隨份子錢調查問卷」結果顯示,截至昨日下午6點25分,單次隨禮最少數額為100元的,佔參與調查人數的54%;最少數額為200元的,比例約為43%。
參與調查者中,80後佔了一半,月收入2000元到4000元的人群,佔近六成。不過,在市民邢先生看來,隨100元錢的,可能是之前的「行情」,現在的話,「低於200元錢,都拿不出手。」
他的觀點得到陳先生的認同。陳先生說,2012年6月到2013年底,他隨份子近2萬元錢。關係一般的朋友是200元,近一點的500元,再多就是1000元。
而小方的圈子行情則要高一些,「500元。」「同學結婚,都在微信或QQ裡討論,人家都說500元,我怎麼好意思說200元?」
昨日的調查顯示,決定每次隨多少錢的因素中,「和對方關係的親疏遠近」佔五成多;「在朋友間隨大流」,比例為44.1%。
苦惱
「被人情」的紅包?
網友「小東」說,有些時候,送了紅包,心裡卻覺得紅包變了味兒。
他說,之前有個朋友,許久未聯繫,有天突然打電話,說要結婚了。「我在外地,趕不過去,就說,要不你把卡號發來,我給你轉過去吧。」
「小東」說,對方在電話裡拒絕了,可掛掉電話後,卻把卡號用簡訊發了過來。
這讓「小東」覺得不太舒服。
「平常不聯繫的人,突然打來電話,很可能是通知你,他要結婚了。」邢先生說,他有一天趕了四場,隨出去1900元錢,「人情消費啊!」
「現在工作很忙,把心思都放在了維護和工作夥伴的關係上。除了幾個關係很好的,朋友聯繫真的少之又少。」小方說,越是很長時間不聯繫,知道對方結婚,越是感覺不能不去,而且紅包不能給少了。「就是那種越親越不怕得罪,越疏遠越怕……」
無奈
不能承受之重
張先生說,他每個月4000多元錢的工資,要還房貸,要交房租,還要隨份子錢,平常還要開銷……感覺「壓力山大」。昨日的調查顯示,近七成的人認為,份子錢已經成為生活的負擔。
無獨有偶。近日,省社情民意調查中心訪問省內1206戶城鎮及農村家庭後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超過八成的受訪者認為,近年來人情消費支出有所增加。
在人情消費金額上,近五成的家庭年人情消費金額在3000元以上,13.35%的家庭在1萬元以上,最高的四五萬元。此外,超五成受訪者認為人情消費已經成為生活壓力和負擔。
對於有人認為紅包壓力大的說法,張先生認為,年輕人隨份子錢總有「賺回來」的一天,「想想每逢員工結婚都得出錢的領導們吧。」
觀點
隨份子,要結合實際量力而行
鄭州大學應用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張明鎖認為,社會大環境下,感覺不送禮就辦不成事,禮金也越送越多,有的人甚至把收份子錢當作一種斂財的手段。
他說,份子錢本是起幫扶互助的作用,就像互助基金一樣,但現在逐漸趨於庸俗化、市場化,喪失了原來的意義,是一種社會風氣不好的表現,「有人認為處理人際關係時,要多送禮,多隨份子錢,才會好辦事,但更重要的是依靠自身的能力。」
在張明鎖看來,這需要人們從主觀上改變,「應該從實際出發,量力而行,盡到自己的心意就好,不要助長這種歪風邪氣的蔓延。」
省內知名評論員王攀則認為,在以往的熟人社會,有人辦紅白喜事時,街坊鄰居隨禮,帶有一種「民間借貸」的性質,即辦事兒花錢需要幫助的時候,街坊四鄰來盡一份力。將來對方辦事,自家再還回去。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現在通知別人隨份子錢,更多的是一種宣告、告知的意思。但是紅包越來越重,甚至變成了負擔,這不僅背離了最初的「民間借貸」性質,也和「宣告」這一目的相背離。
他認為,大家要形成紅包只是象徵意義的共識,每個人都應該勇敢地對高額的紅包說「不」。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