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朋友圈看到很久不聯繫的遠房堂妹小莉發了一條消息:好心被當成驢肝肺,窮講究,窮講究,越窮越講究。
我很好奇,就發了一條消息過去問了一下,怎麼回事。小莉大概早就想找人傾訴了,噼裡啪啦一通竹筒倒豆子給我講了起來。
原來她前段時間趁著換季,把兒子的舊衣服收拾收拾,洗乾淨曬好,挑出沒破沒壞的打包送給了自己的弟妹。
小莉的弟妹也是我親戚,她家孩子比小莉的孩子小兩歲,也是個男孩。小莉心疼自己弟弟賺錢不容易,到現在都沒有買房,還跟公婆,也就是小莉父母住在一起,所以總是把自家兒子穿小的衣服收拾收拾送到娘家,給侄子穿。
「我家兒子衣服多,婆婆和姑姐都愛給他買,都是質量很好的,因為想著要送給弟弟家的娃穿,每次娃把衣服穿髒了、破了,我還罵他。送去前我也洗得乾乾淨淨的,太陽下面曬過的。從小就這樣。」小莉有點激動地講。
「前次把衣服送過去,我看我媽臉色不是很好,也沒多想。上個禮拜回娘家,我媽跟弟妹吵架,我還勸她不要插手年輕人的事。結果我媽說,我最近幾次送過去的衣服,弟妹看都沒看,直接送到社區舊衣箱了,讓我以後不要再操心了!」
「你說說,我是不是好心被當成了驢肝肺呀?我弟弟一個月才掙那些錢,養一大家子,能少花點不好嗎?錢不多,倒挺講究」
我安慰了小莉好久。又私下問了一下小莉的弟弟,原來小莉的侄子跟表哥在一個學校讀書,有一次被同學認出來他穿哥哥的舊衣服,小孩被同學嘲笑了,回來就跟媽媽說再也不穿他哥的衣服了。
小莉的弟弟、弟妹勸了孩子很久,孩子就是不接受。「這些衣服質量都很好,我們兩口子也都很感激姐姐的好意,不想讓她難過,所以才偷偷送到社區回收箱,只是想不到被媽看見了,念叨了我們好久。」
原來是一場誤會,我把原委告訴了小莉,小莉沒說啥,第二天就帶侄子去買了兩套新衣服。
對於孩子來說,長期穿別人的舊衣服容易引發兩個問題。
第一:自我價值感低下。
小莉的侄子和小莉的兒子是同輩,從小沒有依照自己喜好買過新衣服,一直穿哥哥的舊衣服,會讓他變得自我價值感低下。
什麼意思呢?他會有一種「我不夠好」和「我不值得」的感覺。因為孩子在小的時候就有穿舊衣服的體驗。
心理學家認為,小孩非常容易具有自我中心式思維。也就是把萬事都歸因到自己。尤其是一些比較敏感的小孩,他們會認為:媽媽生氣了,一定是因為我不乖。爸爸媽媽離婚了,是不是我的錯?
在穿親戚舊衣服這件事上,孩子會覺得哥哥比我強,可以穿新的衣服,而我不配,一定是因為我不夠好,或者我做錯了什麼。長此以往,會損害孩子的自尊。
第二:社會影響理論以及同伴壓力
小莉的侄子因為穿哥哥的舊衣服,還遇到一個問題,就是被同學嘲笑了。對上小學的孩子來說,同伴的重要性正漸漸凸顯。同伴有時甚至比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更大。
同伴壓力對孩子的影響作用極大,這也是語言欺凌的威力所在。對於這些世界觀沒有完全成型的孩子來說,要說服他們,確實很難。
不過這個孩子有點敏感,加上長期自我價值感不高,我覺得還是需要父母做一下心理疏導。
剛好最近看了一本書《小學生心理學漫畫——自信力》,這是小讀客聯合小禾心理研究所出的給孩子看的心理學漫畫。我就送了一套給小莉的侄子。
我為什麼送這個書給他呢,因為這書是以漫畫加文字的新式讓孩子接受書本的心理方面疏導。相當於給孩子請了一位專屬的,不需要面對面的心理諮詢師。
舉個例子,小莉侄子不太自信,他總覺得自己這不好,那不好,沒什麼優點。這一點在書上有專門的章節說明。
首先,書上點明了當孩子對自己特別不滿意的時候,會產生哪些心理活動:
別人什麼都比自己好!不知道為什麼,就是看不到自己的閃光點。和同學們站在一起,老感覺自己很差勁。面對這些想法,心理學家採用ABC情緒理論改變了孩子的觀念。所謂ABC理論就是心理學家認為造成人們情緒的直接原因並不是客觀事件,不合理的信念才是導致我們產生主觀情緒的元兇。
比方說孩子因為自己成績差,就覺得自己一無是處,特別自卑。成績差本身並不導致自卑,是孩子認為成績差等於沒有優點這一觀念導致了自己自卑。
為了扭轉孩子的錯誤觀念,心理學家在書中這樣開導孩子:
首先,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同學這樣,我也這樣!其次,如果真的發現自己有很多缺點,那就正視它,然後想辦法改過來。最後,對自己不滿意,可以看作對自己有高要求。
通過扭轉孩子的觀念,書上還給出了解決方法和總結:
要學會客觀地看待每個人理性地思考:為什麼自己對自己不滿意?如果是因為長得不好看自卑,應該怎麼辦?尋求爸爸媽媽的幫助,讓自己從自卑情緒走出來。
總的來說,這套書就是孩子的「心理自救手冊」,它裡面也有關於:孩子受人欺負怎麼辦,孩子經常抱怨怎麼辦等等課題。對於像小莉侄子這樣的孩子,特別實用。所以我把這個書送給他,希望他能開朗陽光一些。
說到底,穿舊衣服不可怕,自卑才是最可怕的。
假如你們需要購買這書,我也給你們找到了購買連結,目前京東正在雙十二做活動,本來一冊就要32.8元,現在兩冊加起來39.36元。不到40元就能讓孩子變得自信和受歡迎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