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31 13:54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張夢月 馬賽潔 共享聯盟上城站 呂嘯 鍾嘯宇
7點起床,做早餐,送兒子去上學後,步行五六分鐘來到扶貧車間。在貴州省黔東南州雷山縣城南社區,水族姑娘潘承花的一天井然有序。
這個熱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鎮裡,一家五口住著溫馨的三室一廳。心靈手巧的潘承花,在「蝴蝶媽媽的世界」非遺產品扶貧車間裡擔任車間主任。
接送孩子上學,給家裡人做可口飯菜,在家附近找到合適的工作……這是在外漂泊了十多年的潘承花未曾想像過的生活。
潘承花的老家在雷山縣達地水族鄉烏達村,順著盤山公路開上兩個多小時才能抵達縣城。「老家是木房,雨一大就會漏雨,結婚後我就跟著丈夫出去打工了。」
江蘇常熟、廣東東莞、浙江溫州……為了謀生計,潘承花輾轉了很多個地方。從最基礎的車工,到半成品、成品、後道管理,十多年服裝廠做下來,潘承花逐漸掌握了製衣的全流程,工資也水漲船高。
「打工工資高,但一年到頭見不到孩子,孩子生病、讀書只能交給家裡老人管,有時實在放不下心。」身為母親,潘承花一直想找到「兩全」的辦法。
2018年,潘承花收到了村幹部帶來的好消息:家裡要搬到位於縣城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不僅如此,小兒子也可以就近在雷山縣第三小學上學。
搬遷是第一步,怎樣讓搬遷移民脫貧增收,是杭州市上城區幫扶雷山工作組思考的重點。為此,在工作組努力下,城南社區開起了非遺刺繡、藤編記憶、物流集散等9個扶貧車間,為搬遷戶提供就業機會,讓居民在新居「住得穩」。
2018年底,入住新家不久後,潘承花得知「蝴蝶媽媽的世界」非遺產品扶貧車間在招工。這是由杭州市東西部扶貧協作資金投入760萬元建成的扶貧車間,主要研發、生產、展銷雷山縣非遺產品,幫助搬遷移民解決就業。
「太適合我了!」這個消息,為發愁回家找工作的潘承花帶來了希望。經過應聘,有多年服裝廠經驗的她順利成為了車間小組長,半年後又升任車間主任。「我們一直在培訓年輕人做衣服,我自己也學會了蠟染等新技術。」
更讓潘承花放心的是,兒子所就讀的雷山縣第三小學,常常有杭州市上城區來的老師開展送教送培活動,開闊學生眼界。「我們小時候在農村長大,沒什麼文化,現在搬到縣城裡,孩子可以有高起點了。」
潘承花說,在扶貧車間,她一個月可以賺4000元。收入比打工少了,換來的卻是金錢無法彌補的家庭幸福感。「我不會再錯過孩子的成長,自己也有了更多的時間分配,希望扶貧車間能惠及搬遷安置點裡更多的兄弟姐妹。」
160412366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