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張學華,湖北大冶人,教育工作者,作品散見《中國教育報》、《中國教師報》、《工人日報》、《湖北日報》、《農村新報》、《河北工人報》、《海外文摘》、《西部散文選刊》等報刊雜誌,著有散文集《不說再見》。
寫意大王山
張學華
山,還是那座山,那座叫大王山的山。
人,還是那些人,那些整天忙碌又渴望親近自然的人。
都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大王山是沒有仙人的,甚至連仙人的傳說也沒聽過,其名氣應該不會很大。也許得益於靈溪之水的浸潤薰陶,只要去過一次大王山的人,應該還想去第二次的。
我這就是第二次去大王山爬山踏春。
我國叫大王山的地方很多,我去的是大冶靈鄉鎮境內的大王山。
汽車從大冶城關出發,半小時便到靈鄉鎮。穿過鎮區,穿過村莊,映入眼帘的是大片大片金黃的油菜花,一直蔓延到大王山山腳下,那些大大小小的村落便淹沒在油菜花海中。同行的夥伴禁不住驚叫起來。還沒爬山,已被油菜花海驚喜了一回。
大家拖妻攜子,沿著山谷旁邊的小路開始向上攀登。對面的樹林裡,歡快的鳥叫聲此起彼伏,演奏著一曲曲愛的協奏曲。仔細看去,樹梢上到處都是鳥窩。毫無疑問,這裡是鳥的世界,鳥的天堂。
大王山山勢有個特點,它不是一陡到頂,而是該陡的陡,該緩的緩,極具人情味。平緩處,一尺來寬的小徑彎彎曲曲,漸漸消失在前方樹叢中,頗感詩情畫意。小徑上面堆著層層疊疊的枯葉,踩上去,軟綿綿的。原來落葉也有情啊,掉了一冬,就為等你。小徑兩旁,碧草如茵,盛開著成片的紫色小花,讓人不忍繼續前行。
有山谷的地方,必有山泉。有山泉的地方,必有瀑布。
水緩處,泉水叮咚。其間立著幾方山石,可踩著躍到對面。也可蹲在石上,洗洗素手,抑或沐浴素麵,清爽有加是必然的。愛美的女士如果站在上面拍照,回頭一笑,也是可以百媚生嬌的。
繼續前行,水流的聲音越來越大。一仰頭,一條白練從天而降,水霧隨著清風飄到臉上,涼颼颼的。雖然沒有直下三千尺的氣勢,但畢竟是家鄉的瀑布,帶給人的是真真實實的感覺。就憑這一點,大家也心滿意足了。
過了緩坡,必是陡崖。陡崖上幾乎沒有路,一尺來寬的臺階都是工匠鑿出來的,上面明顯可以看到鑿子鑿過的痕跡。兩旁的亂石上,各種喬木和藤條相互纏繞糾結,實在看不出是藤纏樹還是樹纏藤。那麻花辮兒一般緊緊纏在一起,古人用其來形容愛情實在是充滿了無盡的智慧。
山頂處,有一知青點。大門正上方大王山林場雖然掉了頭尾兩個字,但上面的紅五星依然見證著時代的滄桑。雖然知青早已回城,但漫山遍野的茶林,以及環繞茶林的星星竹海,還有那雕鑿的臺階,無不訴說著當年創業的艱辛。知青點已經翻修一新,大廳牆壁上掛著一幅1975年代在此工作的知青前幾年在此聚會的大幅照片,雖然昭華已逝,但他們個個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不得不說,當年的經歷已經成為他們人生中永恆的精神財富。
到大王山登山踏春,辛苦勞累是必然的。同樣是登山踏春,大王山帶給人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大王山最吸引人的地方是順乎自然,所有景點幾乎沒有一處人工痕跡。就像藏在深閨的姑娘,天生麗質,清新雅致,給人一種特殊的魅力。不像其它登山步道,廣告做得震天響,連臺階都是水泥鑄的,走在上面,硬邦邦的。
一路前行,隨處可見三三兩兩的驢友,他們背著登山包,拄著登山杖,戴著登山帽,全副武裝的行頭那才叫專業。他們是來探奇探險、鍛鍊身體,我們是來活動筋骨,欣賞風景。目的不同,心境當然不一樣。
站在山頂,山下景色一覽無餘。周圍很靜,不再聽到鳥兒的啾啾嘶鳴,只有竹林的陣陣濤聲。古樸的知青點,低頭吃草的羊兒,還有屋頂的淡淡炊煙,確是人生靜修的絕佳去處。
佛家說,靜能生慧,慧能生智,那是有慧根之人。我是常人,六根不淨,思慮太多,想放下身邊的種種羈絆都不可能。但每來一次大王山,內心的塵埃確實都能拂去一些。
大王山,還是那座山,我還會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