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努力打造人才「近悅遠來」之地——寫在川渝英才愛國奮鬥研修...

2020-12-17 江津網

弘揚匠精神,培育津工精匠,我區舉辦汽車技術大賽

為深化「弘揚愛國奮鬥精神 建功立業新時代」活動,落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人才協同發展要求,引導高層次人才到基層一線貢獻才智,9月25日至27日,由重慶市委組織部、四川省委組織部、重慶市人力社保局聯合主辦,重慶市人才發展中心、四川省高端人才服務中心、重慶市專家服務中心、江津區委組織部承辦的川渝英才愛國奮鬥研修班在江津舉辦,43名來自川渝兩地大數據智能化、智能裝備製造、金融、開放型經濟、醫療衛生等領域的高端專家匯聚江津,聯合研修。

3天的研修時間,緊扣「愛國奮鬥」的鮮明主題,專家們既有學習又有實踐,既參加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解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國家戰略設計與地方發展策略等理論學習,又走進聶榮臻元帥陳列館、聚奎中學,聆聽了聶榮臻元帥精神報告會、江津區走出的21名院士專家愛國奮鬥經歷報告會,還深入江津綜合保稅區、江津工業園區、醫院一線,把脈指導大數據智能化、智能裝備製造、消費品工業、醫療衛生發展,為江津區經濟社會發展建言獻策,在江津區實實在在地上了一堂服務區域發展、服務基層一線的實踐課。川渝專家聯合研修,必將成為兩地高層次人才交流合作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這場川渝英才首次聯合研修為何落地江津?重慶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江津區要「當好融入主城的先行區、渝西發展的領頭羊、川渝合作的排頭兵」。選擇在這裡舉辦研修班,不僅源於江津堅實的產業基礎,更源於江津一直以來求賢若渴、誠意攬才的堅定決心和走在全市前列的人才工作。

近年來,江津區始終秉承「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深入實施「津鷹計劃」,全面構建「1+6+N」人才政策體系,保障落實每年不低於1億元的「人才發展專項資金」,著力為高層次人才提供經濟待遇、子女入學、配偶擇業、人才公寓等全方位保障服務,吸引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到江津創新創業。目前,江津區已建成院士專家工作站5個、國家級和市級博士後科研工作站10個、國家級和市級企業技術中心71個,與13所知名高校搭建校地合作平臺,人才總量達19.3萬人。

轄區7所高校每年為我區輸送大量高素質人才

廣開渠道引人才

距離家鄉300多公裡,四川農業大學機械學專業的大學生鄔嘉將職業生涯首站選在江津。他的到來,關鍵在於當地黨委政府搭建的引才平臺。

今年3月,趕在畢業季以前,江津早早地發布《2020年江津區「津鷹計劃」引才活動需求目錄》,面向全國廣招336名企業、機關事業單位優秀人才。

「政府搭建的引才平臺,影響力、吸引力以及社會傳播力,遠非單個企業所能比擬。」重慶江增船舶重工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相關負責人李民榮表示,通過「津鷹計劃」引才活動,公司成功招到了心儀的研髮型人才。

為把更多人才引到江津、留在江津,江津廣開渠道,打出了組合拳。

精準聚焦按需引才,圍繞重大戰略、重點產業和重點行業,江津精準鎖定急需緊缺存量人才,明確13個急需緊缺領域、125個緊缺專業,當期崗位需求223個,開通引才綠色通道,採用多樣招引方式,最大程度簡化引才程序、縮短引才周期。

重點項目凝聚人才,實施「雙招雙引」工程,每年開展100餘次「雙招雙引」活動,吸引200多批次人才團隊來津考察洽談,籤約招商項目超150個,引進優秀青年人才超過300名。實施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工程、萬名大學生留津創業計劃等重點人才工程,每年引進高層次人才300名以上、青年人才約2000名。每兩年開展一次「引才伯樂」評選,在引才成效顯著的企事業單位和個人中評出15個「引才伯樂」,給予最高6萬元獎勵。

剛柔相濟匯聚人才,廣泛借智借力,明確短期聘用、技術入股、智力服務、項目合作等11類柔性引才方式,柔性引進「候鳥專家」、轉化技術成果。目前,江津區已柔性引進各領域專家140餘名,其中院士、「國千人才」7名。

充電挖潛育人才

本次研修班,統籌安排了專題授課、現場教學、實地考察、座談交流等內容,為學員們提供了充分的學習、交流、展示的機會。

「以往都是埋頭做經營,這次研修讓我『抬了抬頭』,從另外的角度認識了國家的發展、行業的發展,收穫了很多新啟發、新思路,也找到了一些合作機會。」學員重慶自行者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祝露峰說。

人才工作既要「遠者來」,更要「近者悅」。江津高度關注人才成長,堅持把挖潛作為人才工作重要著力點,多形式、分領域開展人才培養工程,全面提升人才隊伍素質。

2017年以來,江津示範性舉辦專家人才赴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專題培訓班,培訓高層次人才89名。分領域開展知識分子愛國奮鬥精神研修班等人才研修班12期,培訓人才800餘人次。每年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醫療衛生人才、農村實用人才等各行業人才開展專題培訓,累計培訓1萬餘人次。

以聶榮臻元帥陳列館為載體,整合江津綜合保稅區、區委黨校、聚奎書院等優勢資源,圍繞「愛祖國、愛人民、愛科學」,大力弘揚抗戰文化、「兩彈一星」精神、院士精神,江津區著力打造人才研修基地,持續引導廣大專家人才,把愛國奮鬥作為自覺行動和畢生價值追求,勇立潮頭、建功立業。

優化服務留人才

平臺吸引人才,環境打動人才,服務溫暖人才。

專家調研德感工業園 記者 鄧浩 攝

對於政府的貼心服務,「90後」創業者王小媛頗有感觸。王小媛創辦的重慶米優貝佳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主營業務包括「直播帶貨」,搭建網上消費平臺等。之前,公司租用的場地難以滿足「直播帶貨」業務拓展需求。了解情況後,今年,江津區政府有關部門主動靠前服務,不僅為該公司免費提供了場地,還為企業落實了一系列降稅減費政策,幫助企業應對疫情衝擊。

王小媛是江津青年人才創業的典範,也是江津優化人才服務的有力佐證。

近年,江津密集出臺人才政策,服務人才細化至創業發展、安家、住房、子女教育全鏈條環節,政策含金量、開放度十足。例如,引進頂尖人才最高可享受1000萬元的安家補助。對引進的緊缺博士,給予最高30萬元安家補助、1000元/月人才激勵金、10萬元的購房補貼。給予事業單位碩士研究生、體制外「雙一流」碩士研究生5萬元安家補助、500元/月人才激勵金、最高5萬元購房補貼等等。「對人才,江津可謂是求賢若渴、誠意滿滿。」江津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表示。

此外,江津還全力打造了集區級人才「一站式」服務平臺、鎮(街道、園區)人才服務站、企業人才服務點的三級人才服務網,建立了一支強有力的人才服務專員隊伍。2019年以來集中受理高層次人才服務事項700餘件,提供人才公寓211套,讓人才切實感受到尊重和關懷,真正紮根江津、奉獻江津。

研修過程中,43名學員依託專家座談會等交流機會,聚焦川渝兩地如何強化交流合作的主題,結合所學、所見、所聞、所思,暢所欲言談觀點、說想法、提建議,提出了很多助力川渝合作、江津發展的新思路、新見解,紛紛表示將為唱好「雙城記」、建好「經濟圈」,奮力開創川渝高質量發展新局面,為全國發展大局作出新貢獻。

重慶大學副校長 王時龍

江津區企業眾多、工業基礎雄厚,要加強支持製造業企業與高校的基礎科研合作,積極參與川渝本地大學的基礎科學研究中心建設,儘可能靠近本地大學校區建立製造業公共應用試驗中心。重慶大學工程學科、材料學科是優勢學科,我們非常看重醫工結合,希望加大與重慶大學醫學院的合作。建議江津與川渝地區的高校籤訂戰略合作協議,建立穩定的合作機制。

重慶郵電大學副校長 王國胤

專家調研珞璜工業園 記者 施婉瑩 攝

重慶郵電大學將結合利用重慶市正在實施的「人工智慧+」學科建設計劃,進一步為江津區團結湖大數據智能產業園建設提供科技創新和人才供給動力。我作為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副理事長和重慶市人工智慧學會理事長,建議江津參加到高峰論壇的組織活動中,充分利用好全國(乃至國外)的大數據智能專家資源,助力江津區團結湖大數據智能產業園的高起點高質量建設。

歐洲科學院院士,四川省人工智慧研究院院長 梁應敞

通過參觀聶榮臻元帥陳列館,聆聽我國「兩彈一星」的故事,我們要向老一輩科學家學習,堅持科技工作的四個面向。中學生人工智慧素質要培養。川渝地區未來在重大工程、重大科學裝備必將有更多的合作。江津區要大力加強川渝地區的科技協作,在前沿「卡脖子」工程方面共同攻關、共建大科學裝置、協同國際合作交流,助力西部科技城乃至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建設。

四川漢星航通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翟立新

專家調研雙福新區

「江津江津,人才是金」。江津自古以來人傑地靈,希望江津進一步充分發揮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人文傳統,緊緊抓住千載難逢的國家「軍民融合」和「川渝經濟圈」戰略機遇,精準制定政策、凝聚人心、匯聚人才、留住人才,形成人才高地。建議川渝兩地開展高層次人才直接互認。

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華西醫院感染與疫苗研究室和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試驗平臺主任 劉傑

川渝合作是一個永恆的主題,本次研修學習是一個難得的機會,進一步激發了我們的愛國奮鬥熱情和建功立業的使命感。在醫療衛生領域,我們將通過人才培養,人才輸入,共建檢驗、檢測實驗室,科研課題合作等方式來提高江津醫療水平,助推江津醫療發展。

四川省智能製造創新中心總經理 牟魯西

座談會現場 記者 賀奎 攝

對於老百姓日常需要的產業,應結合科技發展,對傳統產業進行「固本」「培新」。江津區的企業要主動擁抱數位技術、智能製造、工業網際網路等新型的製造賦能工具,主動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渝雙城間的產業對接要常態化。

重慶華數機器人有限公司總經理、研發中心主任 楊海濱

疫情加速了製造業的分布化,建議江津區抓住這一次總部經濟外溢、產業轉移的機會。數據是21世紀的石油,疫情加速了製造業的數位化,可學習佛山維尚家具,讓產業與大數據緊密結合。疫情加速了製造業的智能化,可持續在製造業的轉型升級和產業智能化上面加大投入。

記者 馬明華 呂曉 實習記者 朱敬梓

通訊員 楊剛 朱玉

相關焦點

  • 近悅遠來 聚天下英才追夢圓夢
    今天的重慶,更加渴求人才,更能成就人才。山水之城、美麗之地的重慶,正以至誠之情,邀天下英才與重慶攜手開創個人成長與城市發展共興共榮的美好未來。一場盛會鍛造英才強磁場「舉辦這樣高規格的人才盛會,就是為人才打開了大門!」
  • 近悅遠來①|英才雲集,共築科創策源高地
    編者按: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激發人才創新活力。2019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時強調,要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重慶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重要講話精神,紮實推進科教興市和人才強市行動計劃,設立重慶市傑出英才獎,整合推出重慶英才計劃,舉辦重慶英才大會,著力營造「近悅遠來」人才生態,人才資源總量、質量和貢獻全面提升。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工作是夯基壘臺的基礎性工作。
  • 人民日報評論員:著力集聚愛國奉獻的優秀人才
    原標題:人民日報評論員:著力集聚愛國奉獻的優秀人才  人民日報7月9日評論員文章:著力集聚愛國奉獻的優秀人才——五論貫徹落實全國組織工作會議精神  千秋基業,人才為本。習近平總書記站在贏得國際競爭主動、實現民族復興的戰略高度,深刻指出,必須加快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確立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努力建設一支矢志愛國奉獻、勇於創新創造的優秀人才隊伍。這為我們堅持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做好新時代人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綜合國力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競爭。人才的競爭,關鍵是體制機制的競爭。
  • 「近悅遠來 智匯寬仁」 ——2020年寬仁青年人才論壇圓滿舉行
    作為此次活動的主辦方,重醫附二院黨委書記王大剛同志在開幕致辭中首先回顧了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建院128年的艱苦創業奮鬥史。從近代重慶第一家西醫院到如今實力雄厚,立足於國內領先醫學水平的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為一體的國家三級甲等醫院,離不開歷代重醫附二院人的辛勤努力與勤勞付出。功以才成,業以才廣。
  • 川渝合作再添交通「大動脈」 江津至瀘州北線高速公路開工建設
    6月29日,重慶江津至四川瀘州北線高速公路(重慶段)(簡稱「江瀘北線高速公路」)正式開工。江瀘北線高速公路,是重慶高速公路路網的重要跨省通道,是連接川渝兩地的交通「大動脈」。聯通川渝 助力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今年4月,江津區與瀘州市籤訂了《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一體化發展2020年行動計劃》,其中,明確江津與瀘州兩地將深化基礎設施建設合作。
  • 川渝16地4產品成功申創國家級氣候品牌
    當天,川渝16個創建地區發出「共建共享天然氧吧」倡議:共同挖掘靈活運用兩地氣候資源,釋放川渝發展更強動力﹔共創共建國省兩級氣候生態品牌,構築川渝氣象協作共興新格局﹔共同深耕氣象與文旅融合範式,打造川渝全域旅遊發展升級版﹔共推多元融合生態產業體系建設,增添川渝經濟發展新引擎﹔共同開展氣候認証技術攻關,攜手共育川渝氣象英才團隊。
  • 渝論場|近悅遠來,重慶憑什麼?
    作為一名博士人才,美國高級波導公司總裁黃保家在英才大會期間,從南京帶著雷射雷達汽車安全駕駛輔助系統項目而來,幾天時間重慶已有兩個區縣與之熱情對接。同期,重慶出臺科教興市和人才強市行動計劃,營造「近悅遠來」人才發展環境。大數據、智能化,重慶把準了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牛鼻子」,效果也是立竿見影。此後一年,重慶智能產業銷售收入達到4640多億元,躋身全國第一方陣。
  • 寧陽縣委書記畢黎明:實施「桑梓英才」計劃 構建人才回歸創新創業...
    寧陽縣把人才資源開發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引擎,縣委書記畢黎明帶頭領辦人才工作項目,聚力實施「桑梓英才」計劃,吸引智力回歸
  • 深圳將實施「英才計劃、孔雀計劃」,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深圳將實施「英才計劃、孔雀計劃」,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2018-05-16 11: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首屆川渝科技學術大會上,川渝兩地學者互拋「橄欖枝」
    作為川渝兩地的綜合性、跨學科、開放性科技學術盛會,此次大會促進川渝兩地學術繁榮和科技創新,為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貢獻力量。記者在現場採訪發現,不少川渝高校的科技工作者已有合作成果,未來還會有更多合作。已經結出川渝合作之「果」「我是一名農業科技工作者,七個月前,我還是一名在讀博士生。
  • 攜手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創中心 首屆川渝科技學術大會上,川渝...
    已經結出川渝合作之「果」「我是一名農業科技工作者,七個月前,我還是一名在讀博士生。通過首屆川渝科技學術大會這一平臺,我能與川渝兩地的科技工作者展開交流,非常榮幸。」來自四川大學玉米研究所的郭超博士說。「我的專業是作物遺傳育種,此次我的論文獲評優秀論文,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鼓勵。」
  • 近悅遠來②|科技賦能,譽存科技破解金融普惠難題
    編者按: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激發人才創新活力。2019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時強調,要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重慶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重要講話精神,紮實推進科教興市和人才強市行動計劃,設立重慶市傑出英才獎,整合推出重慶英才計劃,舉辦重慶英才大會,著力營造「近悅遠來」人才生態,人才資源總量、質量和貢獻全面提升。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工作是夯基壘臺的基礎性工作。
  • 愛國奮鬥百年輝煌 公能日新再踏徵程 ——曹雪濤校長在南開大學建...
    只有不忘走過的路,才能更好地開闢未來。  100年前,五四肇基,宏業始創。愛國教育家嚴範孫、張伯苓等先賢志士,本著「痛矯時弊、育才救國」的初心,秉持「私立非私有」「留德不留財」的家國情懷,以「越難越開」的不屈意志創建南開大學,闡愛國之真意,倡興國之科學,振強國之體育,育報國之良才。
  • 嚴華:堅定不移走人才強市之路 為奮力建設現代化新湖南貢獻永州力量
    嚴華強調,要深化思想認識,從戰略和全局高度牢牢把握人才工作的正確方向。把人才是第一資源的戰略思維、擇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觀、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落到實處,以更高站位、更大決心、更實舉措謀劃和推進人才工作,確保有力有序、行穩致遠。要突出優先發展,緊扣永州事業需要,深入實施「瀟湘人才行動計劃」。
  • 行業翹楚、海內外高層次人才齊聚一堂→
    9月27日上午,「海納英才 共『普』新章」首屆普陀人才節開幕儀式在上海跨國採購中心舉行。華誼集團總裁王霞,喜馬拉雅創始人兼聯席CEO餘建軍等有關重點企業負責人、區各類人才代表等參加。儀式上,市、區有關方面領導啟動「普陀人才節」,並為2020年普陀區傑出人才、領軍人才頒獎,為引才大使、海外人才工作站授證,積極營造引才育才、尊才重才的人才發展環境。此外,普陀區、華誼集團與喜馬拉雅公司共同打造的全國首個在線新經濟大學——喜馬拉雅大學正式揭牌。
  • 我市舉辦高層次科技人才「弘揚愛國奮鬥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紅色教育培訓班
    ,經市委組織部批准同意,5月28日—31日,由市科學技術局主辦、瑞金紅色文化教育基地承辦的「鶴壁市高層次科技人才『弘揚愛國奮鬥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紅色教育培訓班」在瑞金紅色教育培訓中心舉行。歲月的艱苦、信念的堅定、革命的悲壯、親人的分離……聽著講解員聲情並茂的講訴,好多學員的眼睛溼潤了,感動悲傷之餘,更加堅定了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的理想信念。時代在變,生活在變,但我們的信念不變,讓蘇區精神薪火相傳,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強國夢而努力奮鬥。
  • 金華婺城聚焦「科技人才」,打造人才生態最優區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傅偉炎 記者沈貞海浙江報導 8月22日下午,浙江金華婺城區第二屆科技人才節暨「青年英才 智匯婺城」高峰論壇舉行。作為貫徹落實區委七屆八次全會精神的重要內容,打造科技創新示範區和人才生態最優區的重要載體,來自婺城各地的青年學子和各類高校的優秀畢業生匯聚一堂,共敘鄉情,共話成長,共謀圖強,共赴這場「科技人才」盛宴。
  • 【關於愛國的作文】愛國之心
    愛國,是時代不變的主題,愛國,是一份不可磨滅的情感,我們將愛國主義繼承並發揚光大,那麼,我們的愛國之心,將永遠飄揚!  每個時代,人們的表現往往不同。愛國,是戰爭年代英雄們馳騁戰場為保家衛國而拋頭顱,灑熱血的視死如歸;愛國,是科學研究專家們探索研究,為增強祖國的科技實力而日夜鑽研的永不言棄;愛國,是致莘莘學子努力學習文化知識為報效祖國而奮鬥不已的豪情壯志。
  • 懷進鵬出席首屆川渝科技學術大會暨四川科技學術大會
    兩地科教資源豐富,是科技和產業英才聚集高地、創新高地。舉辦川渝科技學術大會,是推進兩地科協科技共同發展的重要舉措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國家戰略實施的務實之策。在構建新格局中做好「雙城記」大文章,為創新創業創造提供了重大機遇和廣闊舞臺,希望兩地科技工作者成為時代創新的先行者、智慧的貢獻者、改革開放的實踐者,兩地科協組織要勇於變革創新,提升組織力、動員力、凝聚力,建好科技工作者之家。
  • 瀘州江津將共建荔枝、龍眼等特色農業產業帶 共建富硒特色產業帶
    協議籤署後,瀘州與重慶江津區將共建荔枝、龍眼、真龍柚、花椒等特色農業產業帶、共建富硒特色產業帶、推動農業人才交流合作、推動漁政聯合執法合作等6各方面達成合作。共建巴蜀魚米之鄉優質糧油產業帶。兩地分別在毗鄰鄉鎮發展再生稻、稻田養魚(蝦、蛙)、油菜-高粱各5萬畝,力爭三年打造優質再生稻、稻田綜合種養、油菜-高梁高效種植3個10萬畝示範基地。共建荔枝、龍眼、真龍柚、花椒等特色農業產業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