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匠精神,培育津工精匠,我區舉辦汽車技術大賽
為深化「弘揚愛國奮鬥精神 建功立業新時代」活動,落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人才協同發展要求,引導高層次人才到基層一線貢獻才智,9月25日至27日,由重慶市委組織部、四川省委組織部、重慶市人力社保局聯合主辦,重慶市人才發展中心、四川省高端人才服務中心、重慶市專家服務中心、江津區委組織部承辦的川渝英才愛國奮鬥研修班在江津舉辦,43名來自川渝兩地大數據智能化、智能裝備製造、金融、開放型經濟、醫療衛生等領域的高端專家匯聚江津,聯合研修。
3天的研修時間,緊扣「愛國奮鬥」的鮮明主題,專家們既有學習又有實踐,既參加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解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國家戰略設計與地方發展策略等理論學習,又走進聶榮臻元帥陳列館、聚奎中學,聆聽了聶榮臻元帥精神報告會、江津區走出的21名院士專家愛國奮鬥經歷報告會,還深入江津綜合保稅區、江津工業園區、醫院一線,把脈指導大數據智能化、智能裝備製造、消費品工業、醫療衛生發展,為江津區經濟社會發展建言獻策,在江津區實實在在地上了一堂服務區域發展、服務基層一線的實踐課。川渝專家聯合研修,必將成為兩地高層次人才交流合作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這場川渝英才首次聯合研修為何落地江津?重慶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江津區要「當好融入主城的先行區、渝西發展的領頭羊、川渝合作的排頭兵」。選擇在這裡舉辦研修班,不僅源於江津堅實的產業基礎,更源於江津一直以來求賢若渴、誠意攬才的堅定決心和走在全市前列的人才工作。
近年來,江津區始終秉承「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深入實施「津鷹計劃」,全面構建「1+6+N」人才政策體系,保障落實每年不低於1億元的「人才發展專項資金」,著力為高層次人才提供經濟待遇、子女入學、配偶擇業、人才公寓等全方位保障服務,吸引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到江津創新創業。目前,江津區已建成院士專家工作站5個、國家級和市級博士後科研工作站10個、國家級和市級企業技術中心71個,與13所知名高校搭建校地合作平臺,人才總量達19.3萬人。
轄區7所高校每年為我區輸送大量高素質人才
廣開渠道引人才
距離家鄉300多公裡,四川農業大學機械學專業的大學生鄔嘉將職業生涯首站選在江津。他的到來,關鍵在於當地黨委政府搭建的引才平臺。
今年3月,趕在畢業季以前,江津早早地發布《2020年江津區「津鷹計劃」引才活動需求目錄》,面向全國廣招336名企業、機關事業單位優秀人才。
「政府搭建的引才平臺,影響力、吸引力以及社會傳播力,遠非單個企業所能比擬。」重慶江增船舶重工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相關負責人李民榮表示,通過「津鷹計劃」引才活動,公司成功招到了心儀的研髮型人才。
為把更多人才引到江津、留在江津,江津廣開渠道,打出了組合拳。
精準聚焦按需引才,圍繞重大戰略、重點產業和重點行業,江津精準鎖定急需緊缺存量人才,明確13個急需緊缺領域、125個緊缺專業,當期崗位需求223個,開通引才綠色通道,採用多樣招引方式,最大程度簡化引才程序、縮短引才周期。
重點項目凝聚人才,實施「雙招雙引」工程,每年開展100餘次「雙招雙引」活動,吸引200多批次人才團隊來津考察洽談,籤約招商項目超150個,引進優秀青年人才超過300名。實施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工程、萬名大學生留津創業計劃等重點人才工程,每年引進高層次人才300名以上、青年人才約2000名。每兩年開展一次「引才伯樂」評選,在引才成效顯著的企事業單位和個人中評出15個「引才伯樂」,給予最高6萬元獎勵。
剛柔相濟匯聚人才,廣泛借智借力,明確短期聘用、技術入股、智力服務、項目合作等11類柔性引才方式,柔性引進「候鳥專家」、轉化技術成果。目前,江津區已柔性引進各領域專家140餘名,其中院士、「國千人才」7名。
充電挖潛育人才
本次研修班,統籌安排了專題授課、現場教學、實地考察、座談交流等內容,為學員們提供了充分的學習、交流、展示的機會。
「以往都是埋頭做經營,這次研修讓我『抬了抬頭』,從另外的角度認識了國家的發展、行業的發展,收穫了很多新啟發、新思路,也找到了一些合作機會。」學員重慶自行者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祝露峰說。
人才工作既要「遠者來」,更要「近者悅」。江津高度關注人才成長,堅持把挖潛作為人才工作重要著力點,多形式、分領域開展人才培養工程,全面提升人才隊伍素質。
2017年以來,江津示範性舉辦專家人才赴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專題培訓班,培訓高層次人才89名。分領域開展知識分子愛國奮鬥精神研修班等人才研修班12期,培訓人才800餘人次。每年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醫療衛生人才、農村實用人才等各行業人才開展專題培訓,累計培訓1萬餘人次。
以聶榮臻元帥陳列館為載體,整合江津綜合保稅區、區委黨校、聚奎書院等優勢資源,圍繞「愛祖國、愛人民、愛科學」,大力弘揚抗戰文化、「兩彈一星」精神、院士精神,江津區著力打造人才研修基地,持續引導廣大專家人才,把愛國奮鬥作為自覺行動和畢生價值追求,勇立潮頭、建功立業。
優化服務留人才
平臺吸引人才,環境打動人才,服務溫暖人才。
專家調研德感工業園 記者 鄧浩 攝
對於政府的貼心服務,「90後」創業者王小媛頗有感觸。王小媛創辦的重慶米優貝佳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主營業務包括「直播帶貨」,搭建網上消費平臺等。之前,公司租用的場地難以滿足「直播帶貨」業務拓展需求。了解情況後,今年,江津區政府有關部門主動靠前服務,不僅為該公司免費提供了場地,還為企業落實了一系列降稅減費政策,幫助企業應對疫情衝擊。
王小媛是江津青年人才創業的典範,也是江津優化人才服務的有力佐證。
近年,江津密集出臺人才政策,服務人才細化至創業發展、安家、住房、子女教育全鏈條環節,政策含金量、開放度十足。例如,引進頂尖人才最高可享受1000萬元的安家補助。對引進的緊缺博士,給予最高30萬元安家補助、1000元/月人才激勵金、10萬元的購房補貼。給予事業單位碩士研究生、體制外「雙一流」碩士研究生5萬元安家補助、500元/月人才激勵金、最高5萬元購房補貼等等。「對人才,江津可謂是求賢若渴、誠意滿滿。」江津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表示。
此外,江津還全力打造了集區級人才「一站式」服務平臺、鎮(街道、園區)人才服務站、企業人才服務點的三級人才服務網,建立了一支強有力的人才服務專員隊伍。2019年以來集中受理高層次人才服務事項700餘件,提供人才公寓211套,讓人才切實感受到尊重和關懷,真正紮根江津、奉獻江津。
研修過程中,43名學員依託專家座談會等交流機會,聚焦川渝兩地如何強化交流合作的主題,結合所學、所見、所聞、所思,暢所欲言談觀點、說想法、提建議,提出了很多助力川渝合作、江津發展的新思路、新見解,紛紛表示將為唱好「雙城記」、建好「經濟圈」,奮力開創川渝高質量發展新局面,為全國發展大局作出新貢獻。
重慶大學副校長 王時龍
江津區企業眾多、工業基礎雄厚,要加強支持製造業企業與高校的基礎科研合作,積極參與川渝本地大學的基礎科學研究中心建設,儘可能靠近本地大學校區建立製造業公共應用試驗中心。重慶大學工程學科、材料學科是優勢學科,我們非常看重醫工結合,希望加大與重慶大學醫學院的合作。建議江津與川渝地區的高校籤訂戰略合作協議,建立穩定的合作機制。
重慶郵電大學副校長 王國胤
專家調研珞璜工業園 記者 施婉瑩 攝
重慶郵電大學將結合利用重慶市正在實施的「人工智慧+」學科建設計劃,進一步為江津區團結湖大數據智能產業園建設提供科技創新和人才供給動力。我作為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副理事長和重慶市人工智慧學會理事長,建議江津參加到高峰論壇的組織活動中,充分利用好全國(乃至國外)的大數據智能專家資源,助力江津區團結湖大數據智能產業園的高起點高質量建設。
歐洲科學院院士,四川省人工智慧研究院院長 梁應敞
通過參觀聶榮臻元帥陳列館,聆聽我國「兩彈一星」的故事,我們要向老一輩科學家學習,堅持科技工作的四個面向。中學生人工智慧素質要培養。川渝地區未來在重大工程、重大科學裝備必將有更多的合作。江津區要大力加強川渝地區的科技協作,在前沿「卡脖子」工程方面共同攻關、共建大科學裝置、協同國際合作交流,助力西部科技城乃至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建設。
四川漢星航通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翟立新
專家調研雙福新區
「江津江津,人才是金」。江津自古以來人傑地靈,希望江津進一步充分發揮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人文傳統,緊緊抓住千載難逢的國家「軍民融合」和「川渝經濟圈」戰略機遇,精準制定政策、凝聚人心、匯聚人才、留住人才,形成人才高地。建議川渝兩地開展高層次人才直接互認。
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華西醫院感染與疫苗研究室和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試驗平臺主任 劉傑
川渝合作是一個永恆的主題,本次研修學習是一個難得的機會,進一步激發了我們的愛國奮鬥熱情和建功立業的使命感。在醫療衛生領域,我們將通過人才培養,人才輸入,共建檢驗、檢測實驗室,科研課題合作等方式來提高江津醫療水平,助推江津醫療發展。
四川省智能製造創新中心總經理 牟魯西
座談會現場 記者 賀奎 攝
對於老百姓日常需要的產業,應結合科技發展,對傳統產業進行「固本」「培新」。江津區的企業要主動擁抱數位技術、智能製造、工業網際網路等新型的製造賦能工具,主動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渝雙城間的產業對接要常態化。
重慶華數機器人有限公司總經理、研發中心主任 楊海濱
疫情加速了製造業的分布化,建議江津區抓住這一次總部經濟外溢、產業轉移的機會。數據是21世紀的石油,疫情加速了製造業的數位化,可學習佛山維尚家具,讓產業與大數據緊密結合。疫情加速了製造業的智能化,可持續在製造業的轉型升級和產業智能化上面加大投入。
記者 馬明華 呂曉 實習記者 朱敬梓
通訊員 楊剛 朱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