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國際各大詞典推出「年度詞彙」的時候了,史無前例的2020年,年度詞彙是什麼?對此牛津詞典犯了難。
首先回顧一下往年牛津詞典的年度詞彙,去年是「氣候緊急狀態」(climate emergency),2018年是「有毒」(toxic),2017年是「青年震蕩」(youthquake),2016年則是「後真相」(post-truth)。而2015年是「笑哭」的表情符號,這算得上最特殊的一年,不過今年的情況也非同尋常。
急劇變化的2020年出現了需要詞彙,因此牛津詞典也犯了「選擇困難症」。據英國廣播公司(BBC)23日報導,由於今年發生的令人震撼的事太多,單個詞彙不足以概括一年發生的重大事件,於是牛津詞典首次推出了「年度詞彙表」,其中的很多詞大家都不會陌生。
與疫情相關的「冠狀病毒」(coronavirus)、「封鎖」(lockdown),還有和美國相關的反種族主義示威的「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以及被熱烈討論的美國大選中的「郵寄」(mail-in),這些詞彙紛紛上了牛津詞典的年度詞彙表。
據介紹,選擇這些詞彙能反應今年人們的關注點、精神以及情緒。據詞典編撰者指出,詞彙的選擇是通過網絡新聞、博客等文本來源超過110億個詞彙進行追蹤得出,而今年是翻天覆地的一年,語言數據的變化也很大。
「冠狀病毒」(coronavirus)一詞可追溯至上世紀60年代,過去主要是科學家和醫學家們使用,但新冠疫情爆發,它在今年成為英語中使用最頻繁的詞彙之一。而具體的covid-19是今年的新興詞彙,和疫情相關的還有口罩,如戴口罩」(mask up),「反口罩」(anti-mask)等也是新興詞彙,這些詞反映了人們對戴口罩問題的態度。
新冠大流行體現在語言數據上的變化是顯而易見的,「大流行」(pandemic)一詞的使用量增加了570倍,而疫情也讓人們再次重視起科學的作用,「追隨科學」(following the science)一詞的使用量較19年增加了10倍以上。
據牛津年度詞彙報告顯示,各月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彙和當月的重要新聞事件有關,如年初澳大利亞的「叢林大火」(bushfires),和川普彈劾案有關的「彈劾」(impeachment)以及「宣告無罪」(acquittal);三月開始新冠相關詞彙數據走高;5月底美國反種族主義示威爆發,6月「黑命貴」(black lives matter)一詞成為熱點。
到8月份,白俄爆發示威遊行,川普競選中被炒作的「郵寄選票」,這期間「郵寄」(mail-in)和「白俄羅斯人」(Belarusian)的使用頻率最高;10月,川普確診新冠,「超級傳播者」(superspreader)成為當月熱點。
直到昨天,牛津詞典表示:2020沒再退出年度熱詞,因為這一年確實讓人無話可說,這一年承載的太多太多,也確實,要拿一個詞來概括這個多事的年頭,太難了。不知道大家對於這個2020的國際年度熱詞,有什麼看法呢?
相比牛津詞典直接推出詞彙表,柯林斯詞典還是照舊選擇了一個具有年度事件代表性的詞作為年度詞彙——「封鎖」,這並非一個值得慶祝的詞彙,但它能概括世界大多數國家今年的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