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前語】
目前,新冠肺炎病毒的疫情似乎還遠遠沒有盡頭。喧囂暫歇,個人時間在疫情面前仿佛「被拉長」,迫使我們不得不去「思考」:也許是更具體瑣碎的規劃,也有可能是更具哲學意味的——人類如何看待自身,人與自然如何平衡發展……我們試圖從影像中——從影像的歷史中,從影像的細節中去尋找一些蛛絲馬跡;並邀請了來自各行各業的影像從業人員、愛好者們為我們解讀觸動他們的那一本攝影書籍——是什麼原因、在什麼境況下被打動、受到啟發。
劉暢(媒體人,居住上海)
九十年代中期,我在天津上大學。因為是財經院校,學業的壓力不大,所以能夠盡情的施展我內心盼望已久的「自我教育」。
高中時代開始迷戀現代詩,也開始寫詩,大學時代則發現了美國詩歌。在拓展詩歌領地的同時,各種各樣的藝術形式都蜂擁進我的世界,因為我發現各種藝術都以隱秘的默契保持著相互的聯通。例如,詩歌、攝影都是一種「截取」的藝術。
1997年4月,大學畢業前夕,在學校門口一家小書店裡發現了一本讓我激動的攝影書:《當代攝影新銳——17位影象新生代》。這本書是中國臺灣人文攝影大師阮義忠所著,中國攝影出版社1996年第二次印刷(一版一印是1990年),居然能印2萬冊。
《當代攝影新銳——17位影象新生代》書影
值得一提的是定價——16元,而我當時一個月的生活費是150元。因此,這本書是我當時少有的幾本「高價書」。
要知道,那個時代,鄭小瑛率領的女子愛樂樂團在高校做巡演,5元就可以買到前排最好的位置。而當時《讀書》雜誌「萬聖書園」的廣告欄裡,常年可以買到三聯出版社的老版本圖書,通常2元左右一本。
儘管貴,還是買了。第一個吸引我的是美國攝影家拉夫·吉卜生(Ralph Gibson),這一頁折了一角。他說,「我們的興趣在於拍攝有哲學和心理學暗示傾向的照片。我不理解照相機如何看事物,我要它看到我看東西的方式。」
本書內頁,拉夫·吉卜生(Ralph Gibson)作品。
本書內頁,拉夫·吉卜生(Ralph Gibson)作品。
本書內頁,拉夫·吉卜生(Ralph Gibson)作品。
本書內頁,拉夫·吉卜生(Ralph Gibson)作品。
瑞士攝影家克裡斯丁·俄克(Christion Vogt)和拉夫·吉卜生的風格很像,體現出一種寧靜,又具有某種思想性。他的攝影觀念是,「我不喜歡談論自己的作品,一旦我覺得了解一個系列,我就轉向其他東西,並且尋找一個新形象。」
本書內頁,克裡斯丁·俄克(Christion Vogt)作品。
還有捷克攝影家強·索德克(Jan Saudek)——主觀、夢幻,卻又無比地熱愛物質,使得這種「主觀、夢幻」變得那麼親切、動人。他說,「攝影的基本主題,說實在,是所有的東西;然而對我所言,絕大部分意味著『人』。」熱愛「人」,這一點和作家三毛很像。但是,極致的情感也會反射回來傷害自己。
本書內頁,強·索德克(Jan Saudek)作品。
本書內頁,強·索德克(Jan Saudek)作品。
本書內頁,強·索德克(Jan Saudek)作品。
此外,侯蒙·德巴東(Raymond Deparddon)的作品有一種幽默感,讓人喜歡;布納德·弗孔 (Bernard Faucon)、辛迪·雪曼(Cindy Sherman)的擺拍作品都有很強的形式感,拍攝難度也好高,但始終覺得有些膚淺;而彼得·威金(Peter Witkin)雖然是位隱喻大師,但過於黑暗的風格至今也很難接受。
本書內頁,侯蒙·德巴東(Raymond Deparddon)的作品。
本書內頁,侯蒙·德巴東(Raymond Deparddon)的作品。
本書內頁,侯蒙·德巴東(Raymond Deparddon)的作品。
本書內頁,侯蒙·德巴東(Raymond Deparddon)的作品。
本書內頁,布納德·弗孔 (Bernard Faucon)的作品。
本書內頁,辛迪·雪曼(Cindy Sherman)的作品。
小學時候,家裡一個親戚送給我家一臺海鷗4B雙鏡頭相機。初中的時候(1987年左右),學校有個攝影興趣小組,正好有臺相機,就參加了。零零散散拍過一些黑白照片,老師還講過幾次暗房的知識。
但是,這個初步的經驗很短暫。很快,攝影興趣小組就名存實亡,大家要把時間花在備考重點中學上。攝影再次進入我的生活,就是因為發現了這本書。
1997年7月,大學畢業,各奔東西。我來到上海一家央企報到,那個夏天特別熱。在央企作一個小職員,生活凝滯又無趣。
本書內頁,彼得·威金(Peter Witkin)的作品。
本書內頁,彼得·威金(Peter Witkin)的作品。
本書內頁,彼得·威金(Peter Witkin)的作品。
本書內頁,彼得·威金(Peter Witkin)的作品。
在家裡人的資助下,我買了一架當時最便宜的尼康標準鏡頭相機(大約3000元),攝影成為一種寄託心靈的方式。
1998年的時候,中國出現了一股紀錄片浪潮,我對影像的興趣也日益增長。當時,我在上海經常參加《書城》的各種集體觀摩紀錄片的活動,老報人陳保平先生是最為積極的組織者。記得在《青年報》東湖路大樓底層看過賈樟柯的《小武》,還有日本紀錄片展映、法國人類學紀錄片展映……
巧的是,1999年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計劃在2000年首次招收紀錄片專業的研究生。於是,我打算通過考研改變我的人生。但是,我和影像的職業緣分止步於十二個人面試的那天。
然而,命運沒有把我拋棄。因為在《書城》上發表過幾篇文章,2000年年底的時候,接到《青年報》的召喚,我成為一名記者。
2001年春節,剛進入《青年報》工作沒幾個月,對我來說終於擺脫了沉悶的國企日子、新生活開始了。所以決定呆在上海,一個人在這裡過年。
大年初一清晨,我用在城市中遊走的方式,宣布對這座城市新的發現,去了「自然博物館」。 整個博物館只有我一個人。那些孤零零的動物頭像和窗口的倒影十分生動,用報社的數位相機(當時像素還不到百萬)拍了不少照片,後來的若干年內用膠捲又陸續的拍過幾次,我稱之為「動物們的肖像」。
從此,拍照成為我生活中的一項內容。用的還是《當代攝影新銳》那本書裡感動過我的主觀並且隱含一種思想的方式。
天津,回宿舍的大學生。 劉暢 圖
哈爾濱,為當時的女朋友現在的老婆拍下的照片。 劉暢 圖
騰衝,田間打牌的婦人。 劉暢 圖
在淮海路一個老式裡弄。 劉暢 圖
【長期徵稿】
邀請您就曾經或者正在閱讀的某一本攝影類圖書書寫一篇讀後感或推薦語。
欄目閱讀的對象有攝影類專業讀者,也有這方面完全沒有知識儲備的普通讀者,希望您撰寫的這篇文章通俗易懂,活潑有趣,讓閱讀書籍、閱讀攝影類書籍成為日常一種常態發生,並持續。
我們想強調的是,如果您是研究影像的作者,完全可以精準地去解讀該書作者傳遞出來的觀點,無論旁人贊同與否;如果您是無意間邂逅該書,請將這份特別的緣分而帶來的觀後感與更多的讀者分享。「視界」欄目編輯們的初衷期望在龐雜的書海中,通過您,得以在更窄的範圍內分享給大眾一本攝影好書。
文章要求:
1,1000~1500字;
2,該書的版本,作者/譯者,購於何時何地等信息;
3,觸動您的重要語句或圖片內容;
4,本書相關圖片。
請發送稿件至:xuhf@thepaper.cn及liangyj@thepaper.cn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