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方塊式背包:徵戰百年)
喜歡看抗戰影視劇的軍迷,往往會關注鏡頭中日軍身上那綁滿裝備的背包,方塊型的背包外形古典,配合整齊劃一的外掛裝備之後,再配合鋼盔,大衣等裝備,使日軍武裝到牙齒的形象強烈衝擊著觀眾的眼球。實際上,方塊型背包是近代軍隊發展起來的單兵裝備,曾跟隨各國軍人徵戰百餘年,直到二戰之後才逐漸淡出。就讓筆者結合平時收集,研究古董軍品所得,簡單聊一聊這大有來頭的方塊式背包。
拿破崙戰爭時的英軍,圖中左一和右上方士兵背的為方塊背包
沙俄燕尾服式軍服和方塊背包
從誕生到不可或缺
自從國家、戰爭、軍隊出現在人類社會以後,特別是近代工業革命以來,軍隊的後勤補給就一直是戰爭的重中之重,糧草輜重自然是軍事家們的重點關照對象,而士兵自身,某種程度上也是後勤系統重要的一部分:通常士兵必須隨身攜帶自己的彈藥、被服、口糧、飲水,如果必須拋開輜重輕裝前進,除非能現繳現用就地補給,否則部隊能堅持作戰多久,可就全看士兵身上帶的東西能支持多久了。
進入熱兵器時代之後,軍用物資日趨複雜化,專業化,分門別類缺一不可,如何讓士兵們儘可能多地攜帶所需的各種物資,也成了各國軍隊的必修課,隨著軍隊組織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專門設計,兼顧美觀和實用原則的標準單兵裝具也應運而生,而最基本的單兵裝具便是單兵背包了。法國大革命和法皇拿破崙為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的歐洲帶來了無盡的硝煙,而有趣的是各交戰國的軍服裝備雖然顏色各異,一眼便可分辨出國籍甚至所屬具體部隊,但款式卻是大同小異,而此時被歐洲軍隊所廣泛應用的,正是方塊式背包。
拿破崙戰爭時的方塊背包設計相對簡單,這一時期,外腰帶(武裝帶)尚未流行,軍服普遍是燕尾服款式,相應的單兵裝具也以肩挎式為主,因此這時期的背包還是一個純粹的「背」包:方方正正的外形顯得整齊大方;為了防止負重之後變形,背包內通常都有木製框架固定外形;寬大的背帶能有效的降低對肩部的壓強,提高背負舒適度;在包的四邊往往縫有若干皮袢用來穿過捆綁帶,固定其他裝備;為了防雨,包蓋通常使用帶毛的馬皮或者牛皮製作外層。士兵個人裝備中,體積最大的毛毯只能捲起後綁在包的邊上,所以包的體積不能太大,這反過來也限制了背包裝載物品的數量。為了提高背包空間的使用率,裝載的物品必須按照規定擺放或者吊掛在包外,久而久之,這也成了部隊紀律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