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43歲的任正非在深圳的一家居民樓中創立了華為公司,當時的資本只有21000元人民幣,如今華為已成長為全球科技巨頭,這個過程也是經典的中國式創業故事。
1月17日,故事的主角任正非在華為深圳總部J區培訓中心接受了國內媒體採訪,100分鐘裡,關於基礎研發、教育、5G、人工智慧、女兒等等均在笑談中回應,非常全面,非常坦誠。
其中的不少回答也時常在任正非的日常發聲中出現,比如聚焦、華為永遠不跨界、不支持「自主創新」等等,同時他的回答也充滿辯證性。
以下是他回答的金句摘錄:
1、我們今天可能要碰到的問題,在十多年前就有預計,我們已經準備了十幾年。
2、我從來不支持「自主創新」這個詞,什麼都要自己做,除了農民,其他人不應該有這種想法。自主創新若是精神層面我是支持的。
3、見媒體是公共關係部逼的,我們沒有遭遇多大困難。
4、五年以後,華為年銷售收入可能比今年多一倍多。
5、因為半徑越大,問題越多。如果我們縮到小小的一點,像農民種地一樣,只有土豆這麼大,外界都看清了,那誰也不會質疑。半徑越大,越看不清,未來10-20年之後的探索我們更加看不清,所以大家的質疑會多一些,但是質疑並不等於有多大問題。
6、未來二三十年,人類社會一定會有一場巨大革命,在生產方式上要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7、這個時代對一個國家來說,重心是要發展教育,而且主要是基礎教育,特別是農村的基礎教育。沒有良好的基礎教育,就難有有作為的基礎研究。
8、要讓教師成為最光榮的職業,再窮不能窮老師,振興教育不在房子,在於老師。
9、新技術進入時代的周期變短了。這個過程縮短非常厲害,即使不能叫毫秒級,也是極短級。如果我們還是等著產業分工,不進入基礎研究,就有可能落後於時代。
10、今天大家看到華為有很多成功,其實成功很重要的一點是外國科學家,因為華為工資高於西方公司,所以很多科學家都在華為工作。因此,我們國家要和西方競技,唯有踏踏實實用五、六十年或者百年時間振興教育。
11、振興教育不在房子,在於老師。黃埔軍校就是兩條綁腿,抗大就是一條小板凳。
12、華為有什麼?一無所有!華為既沒有背景,也沒有資源,除了人的腦袋之外,一無所有。
13、5G實際上被誇大了它的作用,也被更多人誇大了華為公司的成就。
14、不要把5G想像成海浪一樣,浪潮來了,財富來了,趕快撈,撈不到就錯過了。5G的發展一定是緩慢的。
15、網絡結構性的問題沒有解決,5G用上來和4G差不多。就好比我嘴巴很大,但是喉嚨很小,我吃一大塊肉還是一口吞不進去。因此,不是5G的基站是萬能的,大家別那麼著急。
16、總體來說,我們對自己的基礎研究評價應該還不夠滿意,為什麼呢?這30年,其實我們真正的突破是數學,手機、系統設備是以數學為中心,但是在物理學、化學、神經學、腦學……其他學科上,我們才剛剛起步,還是落後的,未來的電子科學是融合這些科學的,還沒有多少人願意投奔我們。
17、時代發展進入飽和曲線階段,我們剛好在這個曲線的平頂上,新公司很容易追上我們。這就是我們認為未來的風險。
18、做百年老店是非常困難的,最主要的是要去除惰怠。
19、我們每年對一個「城牆口」的炮擊量已經超過150-200億美金,這還僅僅是研發費用,其他部門也在衝鋒,加起來大大超過這個量了。我們只有集中在一個點上突破,才能在人類社會中立足。
20、我們還是胸有成竹的,但是說話總是要誇大一點,好像自己真的是很擔憂,大家不要聽那些形容詞。
21、我們永遠不會造汽車。我們是做車聯網的模塊,汽車中的電子部分——邊緣計算是我們做的。我們不會跨界,我們是有邊界的,以電子流為中心的領域,非這個領域的都要砍掉。
22、盲目的人口紅利化是錯誤的,因為社會的生產方式是走向人工智慧。
23、人工智慧有可能是泡沫。但別害怕這個泡沫破滅,那些失敗的專家工程師,我們招聘,為什麼?我們需要改變我們的生產結構,改變我們在全世界的服務結構,我們需要這些人。為什麼我要失敗的人呢?失敗的人就是理想太大,平臺太小。但是我的平臺很大,能夠容納你跳舞。
24、我與女兒現在就是打打電話,電話上也僅僅是講講笑話,晚舟也很堅強。
25、除了困難,都是困難,沒有不困難。
26、沒有原創發明,哪有未來的「高通」呢?我們應該認識到,智慧財產權保護是有利於國家長遠發展的,而不是西方拿來卡我們的藉口。
27、我認為在尖端的未知上更多的強調自主創新是可以的,比如嫦娥4號,人家不給你,那你得自主。但是我們不能在低層面上強調自主創新,一個螺絲釘你也要自主?
28、我認為,美國發出不同聲音的可能也是少量政客,他不能代表美國人民,也不能代表美國工業界、美國企業、美國科技界。少數政客的聲音是會有很大的噪音,但是起到多大作用,最終還是要看結果。
29、(華為下一步可能會倒下)早晚的事情,這是個哲學命題,不是一個現實命題。
30、網絡安全和隱私保護是永遠的最高綱。
31、我們至少有700名數學家、800多名物理學家、120多名化學家、六七千名基礎研究的專家、六萬多名各種高級工程師、工程師。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