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生活壓力大,特別是在這氣溫高得有如火燒似的季節,努力打拼到了下半年度,身體、心理的疲累逐漸累積,而潮悶天氣至少還得苦苦熬上好幾個月,煩躁指數不急速飆升都難。
然而越是耗損、躁鬱、煩悶的時刻,越需平靜、中庸、均衡,由外而內,學著靜心過日子,才是智慧之道。例如,聆聽美妙的音樂,使大腦自然分泌令人感到快樂的 內啡肽(endorphin),將愉悅的感覺從耳朵往體內傳達;飲食製作純良的料理,提供支撐身體機能所需的滿分營養;也可以透過照顧、撫觸植物柔軟的花 朵莖葉,感受大自然日日成長茁壯的喜悅,或者呼吸提煉自植物花葉果實的天然香氛,舒緩情緒、心靈、身體。無論環境如何變化,無論身體或心理狀態如何面臨失 衡,透過口、鼻、耳、眼、手的五感放鬆,重新喚醒面對生活壓力的充沛動能吧!
味覺與視覺:飲膳、賞畫放鬆身心
有句話說:「往心裡的路上通過胃」,食物之於身心的重要性,不言可喻。
最明顯而能立即做到的是進餐順序:其實水果最好在飯前吃,因為水果容易消化,空腹吃可以直接被腸胃吸收,接著吃蔬菜、蛋白質,澱粉最後進食,這樣不但能 均衡飲食,也能減少熱量攝取。因此最先上桌的開胃菜便是水果類,例如紅酒燉蘋果,酸甜入裡十分開胃,接著是鋪著滿滿生菜色拉的路易斯安那肯瓊烤半雞,搭 配濃醇的威士忌奶茶或玫瑰豆漿,意猶未盡的話,還可以加點西班牙番紅花燉飯或鄉村鹹派之類等高澱粉料理,令人驚喜。
嗅覺與觸覺:植物與園藝的自然調理
儘管日頭曬得人發昏,一走進室內立即聞到撲鼻的薄荷清新香氣,並不馥鬱卻透過鼻腔直達肺腑,令人頓感氣血通暢、思慮清明,這就是芳香調理的魅力,從史前時代煙燻驅魔開始,人類利用植物驅疾養生已有數千年歷史了。
芳香調理專家表示,芳香調理是將存在於植物根、莖、葉、種子、果皮、果實及花朵腺體或油囊的芳香分子萃取出來,也就是精油(essential oil),精油不是油,而是一種具有揮發性的油溶性液體,含有獨特的植物性維生素、荷爾蒙及天然抗生素等,透過呼吸道、皮膚塗抹按摩或沐浴進入人體,藉以達到身體內外兼修、安定心神、增進活力,其中又以呼吸道吸收最快、最直接:「和藥草學一樣,都是運用植物的力量,只是芳香調理只使用植物精油,當精油揮 發,一吸氣便透過呼吸系統進入臟器血液中,因此精油必須天然純淨、沒有汙染,才能對人體產生正面效益。」
除了精油,園藝治療也是透過植物平靜身心的途徑,透過親手撫觸照顧植物、運用園藝材料,接觸自然環境達到紓解壓力、復健心靈的功能。炎夏中,可以在自家陽臺、窗邊栽種植物,讓陽光和風隨著盎然綠意進駐,那種明澈自然的清爽沁涼與身心舒泰感,該是城市人夢裡的想望。
聽覺:透過音樂擁抱幸福感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能有片刻輕鬆與保持心靈平靜是許多人的願望,因此起源於遠古的音樂治療也在這些年越來越受到重視。「古早人們靠聆聽部落巫師的鼓聲治療疾病,現在我們則用同樣原理的音樂治療,照護長期處於緊繃狀態的疲憊身心。」音樂治療課程講師莊婕荺說。
不論是環境噪音或電音,對身心靈都會造成無形而深遠的幹擾傷害。音樂治療課學員之一的吳慧芬原以為「愛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放任青春期的兒子沒日沒夜戴著耳機聽搖滾、重金屬音樂,幾年後卻發現兒子發生情緒失控、甚至無法與人互動的憂鬱症狀,直到接觸音樂治療才發現長年接觸電子樂音竟是罹病主要原因。
乍聽之下不可思議,但其實早有學理根據。音樂有好壞之分,電子樂音的音軌是非常緊張躁動的,不適合長期接觸。而愉悅的音樂,可以使大腦自然分泌內啡肽荷 爾蒙,並將快樂的感覺往體內傳達,進而啟動各器官運行順暢,使人常保年輕健康狀態。一般的音樂欣賞只是單純的「聽」,音樂治療則是依照個案 不同的需求,以樂器演奏、歌唱表達、聆聽討論與多元互動方式,改善情緒管理、壓力調適等問題,達到身心健康成長的目標,兩者截然不同。
曲目、樂器、錄音質量是音樂治療三大要素。同樣一首曲子,有人聽了覺得傷心難過,有人感動平靜,有人覺得澎湃激昂、不能自已,因此音樂選擇沒有定論,得因人而異。如果一時不知從何選起,「非電子樂器演奏的古典音樂最安全。」莊婕荺說,心情躁鬱煩悶或難以入睡時,帕海貝爾的卡農、德弗札克的新世界交響曲第二 樂章、蕭邦的夜曲Op.9 No.2降E大調、李斯特的安慰曲都可以作為理想的「音樂助眠劑」。
除此之外,也有研究發現柴可夫斯基、舒伯特小夜曲有放鬆心情作用,貝多芬的春天奏鳴曲、小約翰。史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有振奮作用。
(摘編自臺灣《臺北畫刊》 文:徐安裡)